全文版
  2012.03.29







近期活動

親近自然更要愛護自然——自然生態攝影的小關照講座
0330搶救觀音藻礁現勘暨簡報活動
「毒牛、病雞、可憐人!政府防疫破功,人民如何自救?」座談會
新時代森林泰山帶你到「野蜂最前線」認識野蜂的第一手資料
愛地球,換我去旅行--草地換物市集&音樂趴 3
全國食物安全聯盟(反美牛聯盟)邀你一起上街頭!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2012 Seeing小影展:紀錄片放映 與 專家論壇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兩條橡皮筋 黑頸鸊鷉香消玉殞

 

海洋垃圾造成潛鳥(雁鴨、鸊鷉)、鯨豚、海洋生物死亡時有所聞,誤食塑膠類製品,導致無法消化、也排不出體外是主因,國內尚未針對特定族群進行解剖,相關數據缺乏。不過最近透過鳥友實地觀察,確認在金山外海珍貴的冬候鳥黑頸鸊鷉誤食橡皮筋死亡,海洋垃圾造成的生態威脅,不得不重視。

橡皮筋這類的海洋垃圾都是來自陸地人類的不當使用,無論是誤食塑膠袋、塑膠瓶蓋、橡皮筋或各種塑膠製品,當鳥類或海洋生物因此死亡、腐爛後,這些塑膠製品仍繼續留在環境中達數十年、百年。台北鳥會總幹事何一先表示,「人類隨手丟棄的垃圾,不但帶來生態的污染,破壞美好的景觀,更造成鳥類的受害,實在很遺憾」。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專家呼籲:停止以一次性塑膠烹調出垃圾大雜燴海洋濃湯

垃圾監控 讓海洋生物更自由

海洋垃圾大軍

另類「陸客」偷渡基隆 危害軟絲產房

透視中國環境∣鄱陽湖天鵝在哭泣

作者:楊曉紅(南方都市報記者)

當湖底稀軟泥巴上出現越來越多三叉形水鳥腳趾印時,湖區人人都熟悉的捕鳥天網也出現了,並且愈往湖中心去,天網下得愈密。

天網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捕鳥工具,製作成本相當低廉,只需每隔30公尺—50公尺往湖底插一根竹竿,竿上再綁上有拳頭大網眼的細線黏網。網子不高,3公尺左右,但很長,大多一眼望不到頭。通常兩三公里一張網,也有的長達5公里,從湖區一直延伸至了湖中三山、泗山跟前的大片灘塗。

但就是這種簡單粗陋的黏網,卻成了眾多候鳥的葬身之所,幾乎每一張天網上都有候鳥的屍體。在不足兩公尺範圍內,一連三隻鴻雁觸網身亡:它們無疑都曾掙扎多時,脖子上的絲線反覆繞纏了幾十道。10多名志工經過兩三個小時的努力,才清除了不到兩張天網,總長度接近7公里,而撐網的竹竿仍延綿不絕。「遍地都是,彷彿走進了一個迷宮或者迷魂陣」,當地一熟悉情況的志工介紹。層層天網架在數千隻越冬候鳥覓食或歸巢的途中,令它們的回家之路變得兇險無比。正是這重重機關,讓不少候鳥在夜晚急於返巢時或霧氣濃重時意外喪生。

精采內文

生態工作假期∣熱帶雨林的粉紅傷疤 (下)

作者:林貞妤

隨著部落人口與養殖家畜的增加,社區裡對乾淨水源的需求也日益擴大,但通常亞馬遜的部落並無自來水,於是承襲傳統或被迫地直接使用河水於飲用及沖洗等。經生活汙水或排泄物等汙染的河水,隨著河水氾濫、水位上升時再度流回社區中,造成許多衛生與疾病的隱憂。儘管亞馬遜河流載著世上1/5的淡水,但生活在岸邊的居民卻無淨水可用,想來真是有些諷刺。

在這些村落之間的河道,坐落著整個保留區唯一一棟生態旅遊木屋,相較於秘魯的經營模式-多家生態旅遊業者擁有自己獨立的叢林木屋與導遊,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客源被分散,很多時候許多棟叢林木屋就那樣空著。巴西Mamirauá 保留區的做法就經濟環保得多,他們設立了唯一的生態木屋,也是統一的對外窗口,有特定的兩位導遊長年駐守在此,各家旅遊業者均須透過此木屋人員預定住宿與導遊解說。這樣做的好處是限定遊客人數,減低生態旅遊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即遊客本身帶來的干擾,也因此木屋在整個旅遊季節都有遊客住宿,硬體設施能完全地被利用、具有相對穩定的導遊品質等。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尋找台灣黑熊-卑南東稜調查記行(三)

作者:劉曼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專案執行)、黃美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翻上呂禮山系後,稜線上的山徑明晰,猶如康莊大道。回望來時的卑南主山,很難想像過去我們這幾天竟是如此走來。以前純爬山一天翻越的幾公里好像不是難事,但進行調查時,在這種急遽起伏、路線又不明的環境下,每天爬上陡下有4-6公里的進展似乎就已經不錯了。

下到呂禮北峰前鞍時,我們在谷地草地上發現第一坨疑似黑熊的糞便,以及被熊啃過的水鹿骨頭。這坨黑褐色糞便十分乾燥,分解後像是茶葉渣一般,夾雜著少量昆蟲碎片與草莖。之後我們又發現1坨外觀類似的糞便,顏色更黑,還夾雜著許多螞蟻。台灣黑熊雖是本島上最大的食肉類動物,但卻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與一般人的想像差距甚遠,而高海拔地區的台灣黑熊習性闕如,與我們長年於玉山國家公園中海拔山區的研究發現有何差別,倒是我們很感興趣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昨天士林王家終究在郝市長的鐵腕下遭到了拆除,而在南台灣哈瑪星新濱老屋在民眾請命下,高雄市府在緊急會議中決議暫緩,朝保留歷史街廓方向,規劃為文化保存示範廣場。東海大學師生則將現有過多的人工水泥道路換成藝術生態步道,將成為帶狀的散步與休憩場域。中國武漢武昌沙湖周邊不斷被房地產開發商蠶食,與原來相比,已經整整縮小了一倍。讓人頭痛的隱翅蟲在印尼泗水郊區內肆虐,當地居民不堪毒液侵擾紛紛表示無奈,但是牠們是哪裡來的呢?原來是舊有的棲地因為人類住宅需求受到破壞,無家可歸的牠們只好四處移居。一群外國遊客25日在和平島公園目擊5名少年不斷狠敲珍貴的蕈狀岩,石屑紛飛的慘況都被拍了下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家園何價? 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我的家!

作者:詹嘉紋

都市更新條例第一條寫著:「為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開發利用,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境,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條例。

我在王家的遭遇裡,只看到「欺侮」和「官商勾結」,跟「公共利益」完全扯不上邊,至於復甦都市機能、土地開發再利用等冠冕堂皇的鬼話,我不信,你信嗎?

王家是獨立的兩戶人家,並無礙工程進行,建地的不完整,應該調整規劃圖,而不是原居民不要建商硬搶。不要說不可能,台南南都戲院都更案,民眾不願意出賣祖厝,建商隨即修改設計圖,將老屋安置於新大樓的一角,這間房子尚且無人居住,單純只是地主不想賣,王家卻是人還住著,挖土機就兵臨城下、虎視眈眈!同樣的事情,處理的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

精采內文

 

兩條橡皮筋 黑頸鸊鷉香消玉殞

本報2012年3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兩條橡皮筋塞滿黑頸鸊鷉的嗉囊。(攝影:馮雙)海洋垃圾造成潛鳥(雁鴨、鸊鷉)、鯨豚、海洋生物死亡時有所聞,誤食塑膠類製品,導致無法消化、也排不出體外是主因,國內尚未針對特定族群進行解剖,相關數據缺乏。不過最近透過鳥友實地觀察,確認在金山外海珍貴的冬候鳥黑頸鸊鷉誤食橡皮筋死亡,海洋垃圾造成的生態威脅,不得不重視。

黑頸鸊鷉屬台灣地區稀有冬候鳥,最大造訪數量僅有十餘隻,通常在台灣觀察到的羽色以冬羽居多,即臉頰、喉部、胸下呈現白色,此次死亡的黑頸鸊鷉已經換上橙黃色飾羽,準備進入繁殖期,在台灣難得一見。

鳥友在觀察拍照過程就發現牠吞食橡皮筋,當下就大呼不妙,隔日,鳥友發現黑頸鸊鷉出現疲弱的症狀,不久之後死亡。

擁有美麗橙黃色的黑頸鸊鷉。(攝影:張佩文)為確認黑頸鸊鷉的死因,台北市野鳥學會與台大附設動物醫院合作進行解剖,確認「嗉囊中發現2條完整的大橡皮筋,並幾乎填滿嗉囊,以致嗉囊無法蠕動」。

橡皮筋這類的海洋垃圾都是來自陸地人類的不當使用,無論是誤食塑膠袋、塑膠瓶蓋、橡皮筋或各種塑膠製品,當鳥類或海洋生物因此死亡、腐爛後,這些塑膠製品仍繼續留在環境中達數十年、百年。台北鳥會總幹事何一先表示,「人類隨手丟棄的垃圾,不但帶來生態的污染,破壞美好的景觀,更造成鳥類的受害,實在很遺憾」。

海洋垃圾的來源往往來自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次性用具,例如一次性飲料杯、便當盒、塑膠袋等,何一先提醒,垃圾減量以及垃圾分類這類小動作都能減少海洋傷害,另外,活動不要使用空飄氣球,一旦爆裂殘餘物飄到海洋,常常造成海洋生物誤食而死亡。

【黑頸鸊鷉小檔案】(台北市野鳥學會提供)

學名Podiceps nigricollis
體長:約31公分
特徵:眼紅色,嘴黑色。夏羽:頭部到頸部為黑色,眼睛後方點綴有橙黃色飾羽;冬羽:臉頰、喉部、胸下呈現白色。
生態:多棲息於池塘、湖泊及沼澤,並以水生動物為食。

【相關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鄱陽湖天鵝在哭泣

作者:楊曉紅(南方都市報記者)

總面積接近4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是全球重要濕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在湖區,每年前來越冬的候鳥達到87種,其中11種屬於全球性珍稀鳥類。每年到達湖區的天鵝接近10萬隻(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料),全世界近一半的鴻雁、白頭鶴和白枕鶴,以及超過全世界95%的東方白鸛和98%的白鶴每年都會在此越冬。尤其對總量不過3000隻的白鶴而言,鄱陽湖已是全世界白鶴最後的遷徒家園。

據民間估測,號稱亞洲最大越冬候鳥棲息地的鄱陽湖,南遷而來的候鳥種群數量規模已經年年下降,目前其候鳥數量僅約相當於10年前的1/10,甚至有人將這裡視作中國南方的「可可西里」。關於候鳥盜獵與反盜獵的較量一直持續。

图片来源:湿地国际中国

「天網」迷魂陣

漁民老徐在湖區生活了大半輩子,對水裡的魚、水上的鳥非常熟悉。他講,每年9月底10月初,鄱陽湖的候鳥便漸漸多起來,它們從與長江相接處的湖口進入大湖區,然後一路在湖內輾轉南下,2月中旬,先頭遷徒候鳥已經到達新建(縣)一帶湖區,直到2月底陸續回遷。「4月穀雨前後,鄱陽湖裡的鳥就差不多飛光了。」

豐水期的鄱陽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但一旦進入次年冬春枯水期,便水落灘出枯水一線。來自全國各地的愛鳥志工們穿著長筒雨靴就能穿越鄱陽湖中心地帶,清淺的湖水僅僅高出腳踝20公分左右。

「今年冬春一直乾旱,加上三峽截流後上游來水減少,今年枯水水位明顯比往年還低了近半公尺」,來自南昌市的一志工表示。這種氣候狀況也給候鳥帶來了致命危險:不僅食物減少,而且盜獵者可以更輕鬆進入它們的棲息地或覓食地了,每年春節前後的盜獵高峰時期情況尤甚。

當湖底稀軟泥巴上出現越來越多三叉形水鳥腳趾印時,湖區人人都熟悉的捕鳥天網也出現了,並且愈往湖中心去,天網下得愈密。

天網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捕鳥工具,製作成本相當低廉,只需每隔30公尺—50公尺往湖底插一根竹竿,竿上再綁上有拳頭大網眼的細線黏網。網子不高,3公尺左右,但很長,大多一眼望不到頭。通常兩三公里一張網,也有的長達5公里,從湖區一直延伸至了湖中三山、泗山跟前的大片灘塗。

但就是這種簡單粗陋的黏網,卻成了眾多候鳥的葬身之所,幾乎每一張天網上都有候鳥的屍體。在不足兩公尺範圍內,一連三隻鴻雁觸網身亡:它們無疑都曾掙扎多時,脖子上的絲線反覆繞纏了幾十道。10多名志工經過兩三個小時的努力,才清除了不到兩張天網,總長度接近7公里,而撐網的竹竿仍延綿不絕。「遍地都是,彷彿走進了一個迷宮或者迷魂陣」,當地一熟悉情況的志工介紹。層層天網架在數千隻越冬候鳥覓食或歸巢的途中,令它們的回家之路變得兇險無比。正是這重重機關,讓不少候鳥在夜晚急於返巢時或霧氣濃重時意外喪生。

當地志工推測,今年候鳥季節又有上千隻候鳥被天網獵殺。而通過其他方式被盜獵的候鳥,則由於盜獵方式隱蔽而無從統計。按護鳥人黃先銀估計,其中小天鵝占七成以上。

瘋狂的盜獵者

「你完全想像不到盜獵有多麼倡狂。」由於家住湖堤邊上,2005年前後,老黃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二三十輛摩托車進入枯水期湖區,馱著紮得嚴嚴實實的一個個蛇皮袋往外拉。「一袋裝20隻左右,一天就是1000—2000隻候鳥被偷獵,絕大部分是天鵝,整個候鳥季節天天如此」,老黃覺得很難受。最瘋狂時,盜獵者乾脆將拖拉機也開到了湖區,用拖拉機整車往外拖運候鳥。老黃決定舉報盜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鄱陽湖周邊12個湖區縣市的老百姓眼裡,不少人將獵取過冬候鳥視作一種祖傳的手藝,而且獵捕手段也越來越具殺傷力。除了插天網、下滾鉤、用排銃打鳥,還用上毒藥、強光燈等。後兩種方式,往往能成片殺死候鳥。

「用強光燈捕鳥,需要有技藝。懂技術的人知道候鳥晚上在哪睡覺,摸準了位置乘船進去,猛地用強光照射,那些鳥便動也不動,叫也不叫,捉得手軟」,新建縣昌邑鄉一漁民描繪。至於投毒,則是將一種農藥呋喃丹注射進小魚小蝦,或者拌入淺灘沙子,讓候鳥覓食時大片死亡。

由於經常舉報村民盜獵候鳥,老黃在當地成為一個徹底的孤立者,家裡常被報復的陰影籠罩。不僅門窗鍋碗被砸爛,2005年秋天,老黃自家屋後邊的十多畝稻子,被人打了一遍農藥除草靈,結果當年顆粒無收。兩年後,他家養的三頭牛,也陸續被偷光。

2011年,老黃被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屬的新建縣候鳥保護站聘為護鳥人,每月固定收入1100元。

近幾年,當地政府對盜獵候鳥的打擊力度也日漸增大。2009年12月,江西省政府批准,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有大湖池、大汊湖、沙湖、吳城四個保護站基礎上,再新建鄱陽、餘幹、進賢、湖口、都昌、星子和九江等7個保護監測站,加大候鳥保護力度。「包括野保、工商、森林公安等,目前全省直接保護鄱陽湖候鳥的反盜獵人員,在1200人左右」,江西省政府相關人員透露。

暴利下的鋌而走險

但在暴利驅動下,湖區候鳥盜獵事件仍屢有發生,而且盜獵者行為也漸趨隱蔽和殘忍。

「前些年,湖區農民有人捕捉候鳥是為了自己吃,改善生活。但近十年主要是為了賣錢,供應外地市場,而且越打擊,候鳥交易的黑市市場價格越高,因為有如同賣白粉的經濟效益」,江西省一位分管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官員形容。

事實上,野生候鳥黑市價格上漲驚人。新建縣朱港漁民老徐證實,盜獵者目前最愛獵捕的幾種候鳥,主要是小天鵝、各種大雁、野鴨等,過年前的小天鵝肉沒有草腥味,以往幾十元就可以買一隻,現在當地黑市漲到2000元;過年後,說是天鵝肉有了草腥味,黑市價跌至每隻300元—500元。如果外銷到廣東的廣州、深圳、湛江或浙江杭州等地,則每隻價格可高達12000元。

「偷獵一隻天鵝,差不多可抵上大半年的捕魚收入了,總有人會願意鋌而走險。」漁民老徐說。

然而,在一份政府宣傳資料上,對湖區各種非法獵捕、殺害、運輸、攜帶、收購、出售野生動物的行政處罰標準,也都有明確規定。比如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中華秋沙鴨、白鶴、白鸛、金雕、白肩雕等近10種野生動物,盜獵一隻處罰價格最低12.5萬元,最高可達125萬元。此外,天鵝、白額雁、黃嘴白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省級重點和非重點野生動物,都有不等處罰標準。

在一些已經偵破的盜獵案件中,涉案人最高判刑可達10年以上。但重罰和重刑顯然也沒能杜絕至今層出不絕的候鳥盜獵案。「跟住在湖區邊上的老百姓比,上千管理人員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江西省一野保人員表示。

相關文章

寂寞江豚之死 2012年2月29日

幻燈片:高原黑頸鶴愛情絕唱 2012年2月10日

中國頻繁發生「水戰爭」 2010年3月5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3月16日,原文刊於2012年2月15日《南方都市報》。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生態工作假期∣熱帶雨林的粉紅傷疤 (下)

作者:林貞妤

在亞馬遜的叢林深處生活,想當然爾是取之自然,還之自然。我們的民生用水來自每日午後降下的雨水,或黑黝黝的河水,用途分別為清洗食材或洗滌身體、衣物,有時疑惑怎麼衣服愈洗愈…,再想想也就豁然開朗,莞爾一笑。生活料理沒意外的一切自己來,所以除了河豚生態監測之外,志工的工作內容也包山包海,像是基本的清潔打掃,還要親自下廚,我跟著當地同事一起做了許多道地的巴西亞馬遜森林佳餚,如一種用樹薯加工乾燥而成的Manioc,是當地人的主食,在部落裡常可見到大麻布袋的存糧;或是以樹薯與椰乳製成的Tapioca,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甜點!還有檸檬甜椒食人魚、可可亞派、番茄洋蔥魚湯、BBQ鱷魚肉、Acai熱帶水果濃湯……一個月之後,我的巴西菜工夫也是唬得了人的(唬得了從沒吃過巴西菜的人~)

部落居民水上生活一景。義工工作閒暇之餘,我請當地同事帶我走訪了幾個附近村落,祕魯的部落屋舍基本上建基在陸地上,但巴西的部落則常常是在河上,其中有些是架高基座以應付雨季時河水的高漲,有些就像艘大船般漂浮在河面,使用當地重量輕、浮力強的輕木(Ochroma pyramidale)當房子的底座,有大船駛過時帶起的波浪,讓整幢房子也隨之輕輕搖晃。受邀入屋後,眼前呈現簡單整潔的擺設,有的只是最基本的民生用品。

當地人喜歡飼養緋紅金剛鸚鵡、黃腹藍琉璃金剛鸚鵡等叫聲吵雜的長尾大型鸚鵡。這些金剛鸚鵡喜歡闊葉林樹洞,並會吃富含礦物質的黏土以抗有毒或未熟的植物種子。其身上的羽毛經常被當地人當作裝飾,如弓箭、耳飾、頭套、衣飾等。

當地人習慣飼養外型漂亮的鸚鵡。原住民利用鳥羽作成的裝飾品。

隨著部落人口與養殖家畜的增加,社區裡對乾淨水源的需求也日益擴大,但通常亞馬遜的部落並無自來水,於是承襲傳統或被迫地直接使用河水於飲用及沖洗等。經生活汙水或排泄物等汙染的河水,隨著河水氾濫、水位上升時再度流回社區中,造成許多衛生與疾病的隱憂。儘管亞馬遜河流載著世上1/5的淡水,但生活在岸邊的居民卻無淨水可用,想來真是有些諷刺。

在這些村落之間的河道,坐落著整個保留區唯一一棟生態旅遊木屋,相較於秘魯的經營模式-多家生態旅遊業者擁有自己獨立的叢林木屋與導遊,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客源被分散,很多時候許多棟叢林木屋就那樣空著。巴西Mamirauá 保留區的做法就經濟環保得多,他們設立了唯一的生態木屋,也是統一的對外窗口,有特定的兩位導遊長年駐守在此,各家旅遊業者均須透過此木屋人員預定住宿與導遊解說。這樣做的好處是限定遊客人數,減低生態旅遊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即遊客本身帶來的干擾,也因此木屋在整個旅遊季節都有遊客住宿,硬體設施能完全地被利用、具有相對穩定的導遊品質等。

Boca do Mamirauá部落紀念品商店。Mamirauá 保留區也相當重視與當地人的互動,此木屋裡除了英語導遊外的所有員工均是來自附近部落,他們也協助當地部落設立社區藝品店,出售部落居民自行編織的手工藝品,而導遊也會輪流將遊客帶至不同的藝品店採購紀念品,讓每個社區都能均分到生態旅遊帶來的經濟利益。

「Projeto Boto」也與此生態木屋合作,每當有新的遊客團入住,Boto工作人員就會前往與遊客一起用晚餐,並在餐後給予遊客此計畫的簡報介紹,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研究的存在與重要性。當遊客歸國後將此經驗分享在他們的部落格或跟相關單位提及此研究時,或許能進一步間接為「Projeto Boto」開拓新的資金與人脈來源,或是搭起跨國合作的橋梁。在亞馬遜的心臟地帶,我看見了一個由政府機構、民間組織與遊客共同組成的兼具研究、生態旅遊與消費的社區經營模式,彼此合作,環環相扣。

我以生態志工的角色,嘗試看見生態與人文保育的這條路上,是否有所謂的捷徑?答案顯而易見,世上沒有任何事能一蹴即成。但在亞馬遜自然傳統與現代社會發展的衝突之中,我還是看見了和諧的可能,因為當地還是有一群保持樂觀與信心的研究人員與學生,持續的每年挹注涓流保育力量,為他們自己,也為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留存些不一樣的可能性。

志工生涯的最後一天,我坐在船上,在河的中心,靜靜看著亞馬遜的天空,這裡沒有高樓大廈,所見天空是個180度環繞的半圓穹蒼,彩虹放肆行過天際,雲彩飄蕩幻化,波光琉璃,天水一色。「時間」在這裡可以飛似如梭,也可以慢至永恆,更多時候是失去意義的。對我而言,很難界定亞馬遜是怎樣的一個意象:是地圖上沒有道路的地方、是鬱綠蔥蘢的森林、是河豚閃亮的背鰭、是吼猴響徹林間的低吼、是驟雨撩雲的狂暴,也是部落孩童的微笑…。所有的所有,都只是它的其中一個面向,一切將停留在這個時刻,化成我心中的永恆圖像。(全文完)

亞馬遜河晚霞。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尋找台灣黑熊-卑南東稜調查記行(三)

作者:劉曼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專案執行)、黃美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躺了一上午的阿輝到了下午雖然意識依仍清楚,但卻仍頭昏眼花,額頭的瘀青似乎也漸壓迫到眼球,幾乎無法睜開左眼,對焦也有困難。若如此繼續行走,恐會增加風險,況且少說也要四天以上才能下山。砍草工三人奮力砍了一整天,終於砍出一個較大的空地,但離飛機可降落的15m×15m還有一段距離。最後我們不得不放棄全隊搭機撤退的肖想。整個下午氣氛凝重,領隊不斷以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繫,但當天外圍雲層厚,原本預定下午四點飛進來的直昇機,卻只能等到隔日清晨再看看。

是夜,照顧阿輝吃了點東西後,我們其他人圍在營火旁邊討論未來去向。星空可見,明日直昇機進來的機會應該很大,我們也決定選擇從最近的延平林道撤出(約需時四天),同時持續我們的調查。

揮掃陰霾,繼續前程

圖四:早晨六點不到,直升機已接走受傷同學(劉曼儀攝)隔日(Day 5)早上五點準時與國搜中心通過電話,報告當地天氣及確認座標位置後,狼煙升起,五點半不到,直昇機的引擎聲便陣陣傳來,驚動幽靜的山谷。

看著直昇機飛走的那剎那有一種抽離的情緒,面對被八級強風吹散的凌亂營地,一一收拾家當行囊,繼續我們未完的調查之路。其實在這條重創我們的溪溝,我們還發現附近的多棵狹葉櫟樹上都有熊的爪痕、折枝,這是入冬前黑熊於中海拔地區經常取食的堅果之一,如同糖炒栗子一般,富含脂質和蛋白質。也發現一具被啃過的水鹿屍骸。這裡就像一個分水嶺,我們在此與夥伴道別,跟衰尾的情緒說再見,似乎自此就一路上驚奇不斷。

圖五:回望來時路,可見卑南東稜綿延的草坡(劉曼儀攝)翻上呂禮山系後,稜線上的山徑明晰,猶如康莊大道。回望來時的卑南主山,很難想像過去我們這幾天竟是如此走來。以前純爬山一天翻越的幾公里好像不是難事,但進行調查時,在這種急遽起伏、路線又不明的環境下,每天爬上陡下有4-6公里的進展似乎就已經不錯了。

下到呂禮北峰前鞍時,我們在谷地草地上發現第一坨疑似黑熊的糞便,以及被熊啃過的水鹿骨頭。這坨黑褐色糞便十分乾燥,分解後像是茶葉渣一般,夾雜著少量昆蟲碎片與草莖。之後我們又發現1坨外觀類似的糞便,顏色更黑,還夾雜著許多螞蟻。台灣黑熊雖是本島上最大的食肉類動物,但卻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與一般人的想像差距甚遠,而高海拔地區的台灣黑熊習性闕如,與我們長年於玉山國家公園中海拔山區的研究發現有何差別,倒是我們很感興趣的。

圖六:黑熊排遺(劉曼儀攝)圖七:黑熊挖洞食痕(劉曼儀攝)

到呂禮北峰前,皆是短箭竹草坡(海拔約2800-2900m),極佳的視野加上天氣晴朗,讓我們盡情地左擁右抱四周的山林景緻。此處在大崙溪與鹿野溪兩大河系滋潤下,山谷的鬱鬱山林十分美麗,展望良好甚至可以看見南端的大武山系以及陷落的鬼湖山區。這樣的視覺上及心靈上的享受,往往也是野外調查本身最大的回饋之一,也顧不得肩上的重裝好像未曾減輕過,一隻熊也沒遇著。

呂禮北後,走自己的路

過了呂禮北之後,不再見到路標,如入無人之地的探勘感覺漸強,我們於是開始依地圖及GPS更謹慎地抓方向切。

這段路除了發現不少山豬拱痕、窩,同時也陸續發現3坨黑熊排遺,裡面都是水鹿的毛髮和碎骨片。新發現大大地振奮了大夥們的士氣。路下到相源溪的支流後,這段上坡至白松山的路上得要背水,背水陡上600公尺小腿十分吃緊,但這段稜線開始進入原始的杉林,巨大古木參天,動物痕跡豐富。沒有路徑,天色漸暗,遂直接腰繞過白松山,接往其南側鞍部。這一天很辛苦,陡下又陡上,但卻在天黑前一刻,於叢叢箭竹林中撞上一小塊空地,剛好可紮地。再次感謝山林!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Top

 
 

居民搶救成功 新濱老屋群獲保留

摘錄自2012年3月28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哈瑪星新濱老屋兩排30間日治時期街廓老屋,躲過大戰的轟炸,但三個月後將面臨拆屋危機!文史工作團體、大學生、居民代表27日集體呼籲市府「手下留情」保留老屋群,創造哈瑪星觀光老街區。

高雄市府緊急召集文化局、工務局、都發局、交通局、財政局等相關單位開會研商,決議暫緩拆除,朝保留歷史街廓方向,規劃為文化保存示範廣場,同時將持續進行地上物丈量查估補償,建物全數公有化後,有助於整體規劃與改造。

至於原住戶有無優先承租權承租改造後的空間,市府還須完整評估。

哈瑪星臨海二路與鼓元街一帶老屋街廓,日前接到即將拆除的公告,工務局即將展開丈量,要求住戶3個月內遷移,住了70多年的老人家哭著說:「他們無處可去!」文史團體、知青人士,與居民集體站出來抗議,並在住處前張貼「不拆、不遷、守護哈瑪星」標語。

號召搶救新濱老屋群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強調,位於哈瑪星高雄港站旁的新濱街廓,可以說是日治時期打狗地區最早的現代化街廓,當時自來水、電力、火車站、郵局、銀行一應俱全,昔日老旅館、高級料理店、明治製果配給所等,這些歷史紋理的元素至今依然存在著,只是被歲月洗禮顯得滄桑老舊,但卻蘊藏豐富的歷史價值,可說是高雄最有歷史深度的老街群。

屋主郭晏緹表示,家族在此已經第四代了,二樓白色法國洋樓的造型,是當地華麗街景的代表作,從祖父口中了解房屋建造者是當初日治時期打狗地區知名的實業家佐佐木紀綱,最近有法國建築師前來朝聖,竟然一口氣爬上屋頂找證據,果然在屋頂橫樑中找到「建造於昭和四年」字樣。

70歲劉鄭卻從環保局清潔隊退休、當過鄰長,強調當初父親從日本人手中買下房屋,70年來,從不曾缺過政府水電費、地價稅、房屋稅等,但居民一直擔心政府會收回土地,這些年來都不敢翻修房屋。

Top

 

拆除水泥道 東海再造生態步道

摘錄自2012年3月28日中央社報導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老師彭康健率領的團隊,在校園中規劃了3公里藝術生態步道,將拆除現有過多的人工水泥道路,打造一個結合公共藝術及生態的新步道。

延續3年前「擦掉-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的校園空間再造,彭康健帶領建築系學生再次在東海大學中進行校園空間的改造,將校園中斷斷續續、不符環保及健康的現有步道淘汰,並串接新的環保步道。

全長約3公里的東海大學藝術生態步道貫穿校園,從東邊的工業住宅社區連接到西邊的東海別墅社區,將成為帶狀的散步與休憩場域。

該步道引進9段生態工法,並有10個藝術作品設置點,希望以藝術形塑整體空間。為了讓師生及居民能夠共同參與這個生態步道的催生過程,學生及居民們也捲起袖子及褲管、闢路、舖砂、植樹,一起種植150棵的九芎,並舖設約500公尺的步道。

東海大學指出,這個生態步道的計劃,也將再次拆除東海校園中過多的人工步道水泥舖面,以生態工法修復,讓被人工切割的生態環境得以連續,再現自然的生態環境,盼未來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結合空間藝術、生態與教育樣本指標。

Top

 

武漢沙湖綠地被問題樓盤侵佔 面積縮小一倍

摘錄自2012年3月28日中國廣播網武漢報導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武漢市武昌區沙湖周邊的居民日前反映,由於景色優美、交通便利,近年來沙湖的面積不斷被房地產開發商蠶食。最近,又有開發商利用原本打算修建公園的空地,在湖岸邊興建40多層的商品住宅。

短短時間裡,沙湖水域面積與原來相比整整縮小了一倍,原因正是發生在沙湖邊的一起起填湖事件。最近許多附近居民發現在沙湖大橋的湖岸邊依然有人在填湖,竟是因為環湖而建的沙湖公園因為沒有地方落腳,不得不填湖才能修建。

沙湖公園建設方武漢市園林部門表示,因為湖岸邊的土地大多被規劃部門劃為了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根本就沒有地方去建環湖公園。因為修建沙湖公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沙湖生態,防止沙湖進一步被蠶食,為了完成工程項目填湖也是迫不得已。

有居民表示整個沙湖沿岸容不下一個沙湖公園,這是近年來瘋狂填湖建房,破壞湖泊生態環境的有利作證,如不再引起高度的重視,百湖之盛的武漢盛名也將不復存在。

Top

 

自然棲地遭破壞 印尼隱翅蟲釀災

本報2012年3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黑隱翅蟲。圖片提供:黃伯文據報導在印尼泗水31個郊區內,有12區遭到隱翅蟲入侵,當地居民不堪毒液侵擾紛紛表示無奈。

泗水農業局官員Ketut Suharto3月19日在壹電視(TV One)專訪上表示:「事實上隱翅蟲入侵東爪哇這件事早已不是新聞,去年就有2區曾發生過類似事件,但今年通報地點卻高達12區且多位於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的住宅區。」

Ketut Suharto建議民眾避免在晚上時開燈,以免吸引隱翅蟲靠近,隱翅蟲接觸到人體時會噴出體液且導致皮膚嚴重腫痛,據了解目前泗水Pakuwon市及一間 Al Muttaqien國小都有災情傳出。

稍早前,在3月18時泗水農業局秘書Hari Tjahjono談到:「隱翅蟲之所以會造成人類困擾,原因在於他們失去了活動的空間,舊有的棲地因為人類住宅需求受到破壞,使得他們只好放棄自己的家四處移居。」

※ 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Jakarta Globe報導

Top

 

和平島萬年岩石 慘遭少年擊碎

摘錄自2012年3月28日自由時報報導

一群外國遊客25日到基隆市和平島公園遊玩,發現有5名少年拿木棍不斷狠敲珍貴的蕈狀岩,擊碎的石屑紛飛,外國遊客將過程錄影下來並放上網,影片中還聽得見錄影者以英語驚呼「這很糟」、「這太壞了」!

和平島公園以奇特的地質景觀著稱,其中蕈狀石、豆腐岩等天然地質景觀都是經過千百年、甚至萬年才形成的,25日被外國遊客發現有一群少年惡狠狠地拿木棍敲擊;影片放上網後,網友撻伐不斷並嘲諷這些人是「現代原始人」。

記者到事發地點勘查,發現多處突起的岩石都被敲斷、敲碎,到處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塊和碎屑,現場還留下幾根敲斷的木棒,以及烤肉醬、冷藏盒和焦炭等物,周邊的岩層和岩石幾乎無一倖免,通通慘遭棒擊。

和平島公園導覽志工林美惠得知消息後也很驚訝;她說,公園內都是極珍貴的地質景觀,破壞的人實在非常惡劣。基隆市議員韓良圻也痛批市政府在保護天然景觀方面「根本沒做事」。韓良圻去年曾會勘並提出將和平島公園定為地質公園,就有更嚴苛的管理辦法和處罰,如今珍貴的地質景觀一被破壞就永遠不在了,「市府不負責任、該檢討」!

基隆市政府交通旅遊處觀光行政科長吳信東解釋,依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可由警察機關配合蒐證,並對破壞者開罰,不過當遊客報案,警察到場時已找不到這些少年,因此無法開罰,最重要的還是呼籲民眾要懂得愛惜自然景觀。

Top

 

論壇∣家園何價? 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我的家!

作者:詹嘉紋

munch攝晚上裹著棉被睡得香甜,早晨鬧鐘響起時多賴一下床,能待在屬於自己的房子裡,與家人歡笑、吵架、學習長大、看著孩子長大、手牽手一同老去。雖然薪水沒漲、物價不斷飆升,日子越來越辛苦,但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還有一個「家」做為堡壘、後盾,再難過的事情似乎也都可以度過。

然而,這卻是士林王家人無法奢望的,因為現在的他們徹底陷在一場夢魘中,這是一場名為「都市更新」的惡夢,夢中有邪惡的政府和建設公司,他們貪婪的雙眼射出綠色光茫,雙手緊緊扼住了王家的兩棟房,千方百計想把它連根拔起。

王家兄弟在Facebook上寫著:「好險早上醒來,發現自己還睡在床上,而不是警察局!」

為什麼連睡覺都不得安寧?
為什麼保有自己的家如此艱難?
為什麼「依法行政」成了把不公不義的機槍,朝著想捍衛家園、尊嚴、生存權的一切掃射?

都市更新條例第一條寫著:「為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開發利用,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境,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條例。」

我在王家的遭遇裡,只看到「欺侮」和「官商勾結」,跟「公共利益」完全扯不上邊,至於復甦都市機能、土地開發再利用等冠冕堂皇的鬼話,我不信,你信嗎?

王家是獨立的兩戶人家,並無礙工程進行,建地的不完整,應該調整規劃圖,而不是原居民不要建商硬搶。不要說不可能,台南南都戲院都更案,民眾不願意出賣祖厝,建商隨即修改設計圖,將老屋安置於新大樓的一角,這間房子尚且無人居住,單純只是地主不想賣,王家卻是人還住著,挖土機就兵臨城下、虎視眈眈!同樣的事情,處理的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

台南市都市更新案例(轉載自臉書網友:台南地下市長辦公室)

2012年3月27日,據消息指出,不同意都更的士林王家將在晚間8點遭到強制拆除,許多人聞訊立即趕往現場聲援,並分配守護王家的任務,不過警察一直沒出現。到隔天(28日)凌晨3點,才突然出動大陣仗(近百名持戒護盾牌的警力、消防水車等)包圍王家,拉起封鎖線、圍欄,把守護的學生、群眾驅離不打緊,還將他們趕上不知哪裡調派來的公車,分別載往萬芳醫院、木柵、政大等地「野放」,也不準民眾錄影、透過網路連線直播。

本來守在王家二樓的余同學表示,他被驅離房子後,隨即被帶往公車上,但他趁著混亂逃掉。而一名被載去「遊歷」台北市的民眾也說:「政府此舉已妨礙人身自由,都更惡法不修,我們也不會罷休!」

搬家公司進入從清朝以來就立基該地的家園,將家具一一清空,王家人僅拿著神主牌、公媽遺照,在路邊垂淚,他們臉上看不出憤怒,有的是深深的無力和疲憊。王家大伯的女兒表示,自己在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室內設計,堂弟也是學建築的,但卻拿這些法規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們相信政府,沒想到政府卻挖洞給我們跳!」她表示,本來在市政府勸說下,寫了權利變換書,意在強調自己不願賣厝的心,政府卻將文件交給建商,建商斷章取義,將他們抹黑為獅子大開口的「釘子戶」。

就是有些人不明白,「家」是無價的,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開個價碼,用錢打發、收買。

這場政府及建商「依法」連袂演出的暴行,凝聚了替王家鳴不平的眾怒,而王家的犧牲只是其中之一,在都更大旗掩護下,貪婪的手指還會伸向誰的家?你的、還是我的?

誰知道,你只能自求多福!

郝市長,我睡不著。

你,睡得著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