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11







近期活動

民間推動『濕地保育法草案』說明會(4 /12 12:00截止)
開春健康吃 2012望德園烹飪教學
城市遊牧影展:錢鬼剋星&映後環團座談會片
【看守台灣論壇】推倒官僚的高牆 戳破不能戳的秘密
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 講座
高雄鳥會4/12生態講座:怎麼這麼熱-淺談〈都市熱島效應〉
夢想x策略x行動=公義生態社會聯盟 願景行動家第1期志工招募(4/20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大手拉小手,來聽地球媽媽講故事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保護黑熊 無痕山林最實在

玉山以及雪霸等高山國家公園常吸引登山客前來朝聖,因此不得不增加人為設施,但這些設施以及人類行為又會對野生動物產生甚麼影響呢?昨(10)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生物多樣性成果發表會上,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姜博仁以排雲山莊為例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戶外垃圾桶的廚餘會吸引黑熊等大型野生動物覓食,活動範圍重疊將引發不可預期的傷害。

垃圾問題一直都造成自然環境以及棲地的負擔,國家公園一方面推動「LNT(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但迫於政治現實,仍設有垃圾桶,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不肖登山客任意廢棄垃圾。去年即有研究指出,遊客將廚餘任意廢棄高海拔,不但終年常鮮無法腐爛,更造成特有種鳥類酒紅朱雀鳥喙長硬塊危及族群。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八通關越嶺道 文化資源告急

以排遺毛髮辨識黑熊個體 黑熊研究大躍步

黑熊出沒! 塔塔加森林靜山有成

台灣黑熊野外分佈最新研究

離島圓夢曲∣住一晚石頭屋—體驗意外成就的建築美學

作者:湯谷明

初到馬祖,見著宛若異國山城的芹壁,羨慕的跟村中阿伯聊天:「你們的石頭屋好漂亮!」阿伯不解的笑我頭殼壞去,「你們台灣的水泥房子才好,又高又寬敞,光線也充足。」問阿伯怎麼沒搬去台灣跟兒女同住,享受鋼筋水泥房子的舒適方便,阿伯卻說:「住不習慣。」

即使如此,仍滿懷著浪漫的想像,住進了石頭屋,過著望海的日子,肆意編織著海盜故事的浪漫情境。但是才過一晚,這才發現真的不便,隔音設備極差的木板隔間和樓層地板,稍一走動就有聲響,令人無法安眠。原來,想像和現實的距離總是很大的。

但我依然沉醉在芹壁的美,尤其在夕陽西沉時,金黃色的陽光灑進室內,端了杯咖啡,倚著厚實的條石窗框向外眺望,海面閃耀著粼粼波光,有如一幅生動的海景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日前驚傳宜蘭大同的南山神木群遭大規模盜伐,令人心痛的是,兇手居然來自司馬庫斯部落,此舉讓族人蒙羞,許多朋友都很想知道為何如此,而,原住民該怎麼找回山林守護者的文化靈魂與驕傲,找回優良的傳統價值與信仰?

新調查顯示,整個北半球以狼為首,大型食肉動物數量減少,導致麋鹿、鹿及其他大型草食動物的族群量遠超過歷史紀錄,生態系統開始失衡。同樣是人口稠密的地區,與河豚、鰣魚並稱長江三鮮的刀魚,近30年來受到江水污染、產卵場破壞、江湖人工阻斷和失控捕撈等,已經面臨種群衰竭、瀕危甚至滅絕了。為了保護水資源,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環游科技、南京綠石等中國五個環團發布污染調查研究,直指ZARA、H&M、阿迪達斯、耐吉、李寧等知名服裝品牌供應鏈中都存在污染。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國際上推行企業進行碳盤查與減量以因應碳風險的「碳揭露計畫」正在邀請全球企業回覆問卷,想藉此評估企業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風險和機會、擬定對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都更案另一章:楊逵故居「東海花園」將成「殯葬用地」

作者:楊翠(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楊逵孫女)

連日來關於都更案的討論,讓我憶起,兩年多前,我也曾與「都市計劃」的美麗藍圖對抗,奮力奔走,搶救台灣本土作家楊逵的故居「東海花園」,使它不致被強制徵收,成為「殯葬用地」。結局,當然是令人失望的。「東海花園」這座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文學家故居,確定不久之後,將成為「殯葬用地」。

當時,我找台中市議員黃國書幫忙,他熱心聯絡文化局、都發局,甚至市長胡志強。我們期望,台中作家楊逵的「東海花園」舊址,能夠被保留下來,規劃建造「楊逵文學公園」。 「楊逵文學公園」的意義,不僅是在保存文學家的故居,建造一個具有深沉歷史意義的文化地標,同時,它的週邊有東海大學、逢甲大學,鄰近的台中縣還有靜宜大學、弘光大學,可以聯結成一個緊密的文化教育空間,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

我連續舉辦四場「楊逵文學地景導覽」活動,我的學生們都情義相挺,活動確實溫馨感人。然而,「東海花園」仍然不可免於被「都市計劃」的巨獸吞噬的命運。我奮力提出的所有論述,都如拋石入水,漣漪過後,歸於幻滅。

精采內文

論壇∣誰是釘子戶?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文林苑都更案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逐利者對王家的醜化,並透過媒體與政府一再指稱王家為釘子戶。

Ecology(生態學)一詞中的Eco希臘文原意為房子、居處或家務,而生態學的論述無非從棲所的營造與構成,到成員與環境、成員與成員的關係,再到交相的作用與影響,我簡單的稱生態學為一門研究「家」的科學(家的尺度可大可小),讓當代人類對家有了科學性的認知。

人文主義地理學則將家園視為人積極參與、直接關懷且不斷賦予意義的「存在空間」,透過生存與生活經驗而生成一種瞭解與被瞭解的熟悉感,並因之形成自我認同與家人認同的基礎(認同感),更可能因為安身立命的安全感而產生深層的依附,而人對家園的在乎、關懷與責任感由是而生。

精采內文

 

保護黑熊 無痕山林最實在

玉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發表會報導之一

本報2012年4月11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提供玉山以及雪霸等高山國家公園常吸引登山客前來朝聖,因此不得不增加人為設施,但這些設施以及人類行為又會對野生動物產生甚麼影響呢?昨(10)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生物多樣性成果發表會上,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姜博仁以排雲山莊為例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戶外垃圾桶的廚餘會吸引黑熊等大型野生動物覓食,活動範圍重疊將引發不可預期的傷害。

垃圾問題一直都造成自然環境以及棲地的負擔,國家公園一方面推動「LNT(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但迫於政治現實,仍設有垃圾桶,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不肖登山客任意廢棄垃圾。去年即有研究指出,遊客將廚餘任意廢棄高海拔,不但終年常鮮無法腐爛,更造成特有種鳥類酒紅朱雀鳥喙長硬塊危及族群。

即使設置垃圾桶,也可能因設置不當造成野生動物翻撿,大型哺乳動物如黑熊,更可能打開圾垃桶覓食。一旦習於人類垃圾,可能和人類活動產生重疊,在國外甚至會採取立即撲殺;姜博仁說,因此國外都會使用比較重、不容易傾倒導致垃圾外洩的金屬垃圾桶,也避免黑熊打得開。

玉管處處長游登良以其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治理的經驗,認為園區內應移除垃圾桶,而民眾通常也都會自動將垃圾帶下山。

勿帶犬隻入園

薛繼光 攝此外,姜博仁也提及,登山客習慣帶犬隻到野外,無論是自由活動或繫繩,體內若有犬瘟熱病毒都有可能透過尿液造成貂科如黃喉貂的感染。依據玉管處公告『玉山國家公園區域內之禁止事項』第12條、第13條,禁止棄養寵物、放生,也禁止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區,違反者第一次分處1500以及900元罰金,累犯3000元

玉管處解說員印莉敏表示,塔塔加一帶在遊憩區內若有民眾攜帶犬隻,皆會勸導、要求繫狗鍊,控制好自己的寵物。然而,棄犬的問題十分嚴重,也曾在此抓到5隻貓,這都是當地生態的隱憂。

游登良說,國家公園對於犬隻的控管必須十分謹慎嚴格,他舉之前進行黑熊研究時,研究人員為了申請偵測犬進入園區分辨黑熊氣味,討論良久,並進入審查,在層層條件限制下,方獲得許可。他呼籲民眾不要帶犬隻入園區,除了保護野生動物,也避免家中愛犬遭到野生動物危及。

水鹿啃樹皮衝擊森林生態系

4月10日為玉山國家公園生日,今年是27歲處慶,按照往例,玉管處也在這一天舉辦委託研究計劃的成果發表會,此次共有6項計畫,除了玉山及塔塔加地區哺乳動物監測計畫,水鹿對郡大一帶森林更新的監測計畫,也是關注焦點。

水鹿為什麼磨鹿角、啃食樹皮,科學家尚未能完全解開這個謎,這個行為所造成森林生態系的衝擊,隨著保護策略見效,水鹿族群數增加而浮上檯面,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翁國精指出,水鹿啃食樹皮或磨角造成台灣鐵杉、台灣赤楊、台灣雲杉、褐毛柳、紅檜以及台灣華山松等樹種嚴重受損,光是玉管處園區已知有41科139種樹種都有跡可循。隨著台灣水鹿逐漸往中海拔移動,也造成不少紅檜被水鹿啃食或環剝死亡。

翁國精說,水鹿針對台灣鐵杉以及冷杉幼樹啃食造成危害的程度與水鹿族群數成正比,所造成的植被改變,可能影響森林生態系。除此之外,30%造林木也受影響,造成經濟損失。他認為生態保育重點是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平衡,而非特定物種能否存活,因此,持續監控水鹿族群動態以及估算林木情況之餘,也應思考能容忍的底線為何,以及進行小範圍防治管理。

持續監測山椒魚守護環境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領軍的山椒魚調查已經完成3年計畫,作為全球暖化環境監測指標性物種,此次研究目的是提出幾個重要的監測地點,以利玉管處長期定點監測。

台灣已知的5種山椒魚,絕大部分分布在國家公園高海拔範圍,有利保育以及監測。游登良表示,明年度會有跨域研究,結合雪霸、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資源,讓研究資源更加集中有效益。除了山椒魚,水鹿、黑熊研究也將陸續比照。

青剛櫟實大家愛

著名的台灣黑熊研究學者屏東科技大學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黃美秀,去年則將研究焦點轉向黑熊愛吃的青剛櫟生長調查。其實青剛櫟實除了黑熊愛吃,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最愛。根據研究團隊2010年11月到2011年1月的調查,發現大分一帶最愛吃青剛櫟的動物榜首是刺鼠,亞軍是水鹿,台灣黑熊排第三。然而,動物對櫟實的取食,是不是降低種子發育成幼苗甚至森林更新的機會,都關乎黑熊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研究團隊建議應以植物生命周期拉長尺度進一步了解。

Top

 

離島圓夢曲∣住一晚石頭屋—體驗意外成就的建築美學

作者:湯谷明

初到馬祖,見著宛若異國山城的芹壁,羨慕的跟村中阿伯聊天:「你們的石頭屋好漂亮!」阿伯不解的笑我頭殼壞去,「你們台灣的水泥房子才好,又高又寬敞,光線也充足。」問阿伯怎麼沒搬去台灣跟兒女同住,享受鋼筋水泥房子的舒適方便,阿伯卻說:「住不習慣。」

即使如此,仍滿懷著浪漫的想像,住進了石頭屋,過著望海的日子,肆意編織著海盜故事的浪漫情境。但是才過一晚,這才發現真的不便,隔音設備極差的木板隔間和樓層地板,稍一走動就有聲響,令人無法安眠。原來,想像和現實的距離總是很大的。

但我依然沉醉在芹壁的美,尤其在夕陽西沉時,金黃色的陽光灑進室內,端了杯咖啡,倚著厚實的條石窗框向外眺望,海面閃耀著粼粼波光,有如一幅生動的海景畫。

這時我才深深體會,原來芹避石頭屋的建築美學不僅只於外觀獨特迷人,他錯落有致地順著坡勢層層相疊,因而形成如劇場的座位效應,前屋不擋住後屋望海的視野及光線的射照。也許當初建屋者並無「借景」之意,只是單純地想讓室內明亮些,但卻意外地成為旅人尋幽的祕境。

芹壁的民居完全因地制宜而建。一棟棟小巧玲瓏的四方石頭屋,包含了當地人無意造就的借景美學,還有許多意外成就的美感,都是為了生活在這片臨海的陡峭坡地,與當地自然環境協調得來。

腹地狹窄,只能向上發展

芹避沒有廣闊的平地,幾乎見不到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大宅,獨棟的石頭屋多以長寬五比八或五比六的比例為一單元,往左右兩側擴展,芹壁人口眾多;而芹避人口眾多,民宅也「向上發展」蓋建為兩層樓,將有限的土地做最有效的利用。

而在其它地勢較平坦寬闊的村落,偶而也有呈「L」形的「單伸手」,或左右長短不對稱的三合院,甚或是天井很小的四合院。有趣的是,一些石屋的側面會築起有門窗的屋牆,但卻沒有架設屋頂,猶如天井一般,這是便於日後家族人丁增長時,可以立即擴展為另一獨立的起居空間,頗有「未雨綢繆」的智慧。

大部分石屋的四面全為石牆,但也有少部分為三面石牆,正面或背風處用木牆,一樓以木屏邊梃分隔門窗,二樓常以吊腳樓形式懸挑於外,精緻一點的,還有鵝頸造型的木欄杆。石屋側牆(山牆)多為簡單的人字型、蝦姑形及馬鞍形,不似金門閩南建築山牆的多樣及繁複。

這裡的民居雖然正門都面海,但平常卻使用側門進出:而石屋依山而築,因此在二樓的後門架一長條石,就能連接後巷,增加出入的方便性;二樓面海處仍留有一門,但卻懸空,既無樓梯也無陽台,完全不具出入功能,推測可能與祭祖或風水有關。

image008image010

條石壓瓦,防風吹襲

為避開冬季凜冽的東北季風,芹壁石屋的座向多坐西向東,風水反而成為次要的考量,門窗也都十分窄小,除了阻擋冬季冷風的吹襲,也使盜賊無法輕易「破窗而入」,兼具防盜功能。

image012居高俯瞰,平房的屋頂多為二披水,二層樓的多為五脊四坡頂的形式,如一個「工」字,將屋頂分為四大區塊。平緩的屋頂坡面也是為了避免強風吹襲的權宜之計,而且屋簷不出挑,有些則修築女兒牆或壓簷條;屋瓦多為紅色及灰色,早年生活困苦,用不起用洋灰膠結落疊,只能用石塊、條石壓瓦,一來除了防風掀翻,二來瓦縫可使屋內產生空氣對流,三來損壞時只需整修一小部分即可,節省許多材料,可說是一舉數得。

我曾好奇地拿起一塊壓瓦石瞧瞧,卻發現石塊被水泥牢牢固定在屋頂上。原來現在水泥建材普遍,不需要用石塊壓瓦了,但仍有許多屋主把它保留下來,做為石頭屋的裝飾!

石牆蘊含的豐富生命

建造這些石頭屋的石材,大部分取自於當地,其中色樸質溫的黃色花崗岩最易取得,因此成為牆面的主角;而數量較少的黑色玄武岩,及原本用來壓船艙的大陸青斗石,僅作局部搭配的配角。有些石頭屋為增強穩固性,牆基外擴,如上窄下寬的梯形一般,當地人稱為「馬蹄腳」。

畫家席德進曾說:金門沒有一棟房子的表情是一樣的,其實馬祖亦是如此。馬祖石屋的牆體石材以三合土為膠結,並以白灰填縫。依結構不同,由數種砌法組合而成:門、窗的框架以條石榫砌,屋角及門窗周邊多以方形或長形石材做丁字砌(水平砌),其餘的牆身多用亂石砌,或做人字砌,並以本壘板似的五角形石材做收邊。由於石屋巧妙的結合了各種砌法,加上石塊顏色的搭配,豐富了牆面的生命。

屋主的富貴權勢,也反應在石屋的大小及牆面的石砌:人字砌和丁字砌屬於較講究的砌法,需要靠人工敲出規格大小一致、平整方正的石材,費時費工,僅有大戶或有錢人家才有經濟能力。早年窮苦人家要蓋房子,得先花費許多時間一塊一塊地收集石材,等收集夠了才能開始建造。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只能砌成如蛛網般的亂石砌,雖然沒有人字砌或丁字砌的整齊規矩,但卻極富變化,別具特色。

屋內休息,屋外活動

民居的內部空間以木架構為主,用「外石內木」來形容再恰當也不過的了!用以支撐屋頂重量的大木結構--樑柱,多是從大陸進口的福州杉,耐久不易腐敗,為防止柱腳受潮及兼具裝飾功能的柱珠,也力求間單,多為圓柱、方柱或碗柱形,甚至省略不用。隔間多以木板分隔,掛著記事用的月曆、貼著小孩競賽的獎狀、及熟悉的電影海報,增添幾許熱鬧。窗及門扇皆為實心的厚木板,向內開啟,有些房子還安裝約半人高的腰門,平日天氣好時,閤上腰門,敞著木門,除了利於光線的穿透與空氣流通外,還能防止家中小孩走失或外邊的雞、鴨、小狗閒逛進屋。

傳統的石屋多為三開間,中間為大廳,兩側分別隔成前後兩室,一、二樓的格局皆然。正廳是家族使用的公共區域,工作、堆放漁具,及祭祀祖先神明;兩側的房間為各房使用的私人起居空間;閣樓則充做小孩睡覺或貯物的地方;廚房設置在屋前或一旁的獨立外室,煙囪砌成階梯狀以方便置物;現在大部分住屋都改用瓦斯爐及抽油煙機,但是在殘破的老屋裡還可以找到廢棄不用的階梯狀煙囪,窄小的煙囪口顯的十分迷你,曾有朋友打趣道:胖胖的聖誕老公公若在馬祖送禮物,一定十分煩惱該如何溜進煙囪裡。

但由於房屋的每一面石牆均厚達4、50公分,即使從屋外看來十分氣派、寬敞,其實室內空間卻相對狹小,在狹窄的石屋裡擠著一大家子人,連呼吸都是侷促的,因此屋內多用來休息及貯物,許多生活作息,如吃飯、聊天、聚會,都在屋前狹小的通道及空地進行。

在以前生活困頓的年代,房子對大部分的家庭來說,僅是遮風蔽雨的地方,根本無暇顧及空間設計及美觀舒適,甚至在使用上也有許多的不便。石頭屋是沒有浴室的,男生就到井邊隨意沖洗,女生只能躲在屋裡,關好門窗,用一小桶的水擦洗。大廳因為常年堆置漁網等漁具,海水滲進地下,每當春天南風一起,整個地板就出水,濕答答的一大片。春、夏天氣暖活時,潛藏在木頭裡的白蟻就開始蠢蠢欲動,晚上燈一亮,所有白蟻傾巢而出,滿屋子胡亂飛舞,早已司空見慣的孩子們,也從未理會這群「房客」,不像現在住慣水泥房子的小朋友,見了一、兩隻小白蟻就大驚小怪的喳呼著。石頭屋裡的灰塵也特別多,就算每天勤勞的擦拭也似乎從未減少過,於是就乾脆順其自然,任其繼續累積!

不過石頭屋還真的是冬暖夏涼。夏日雖然豔陽高懸,但因為四面都有窗,十分通風,所以特別涼快。門窗沒有安裝紗窗,嫁到馬祖的朋友形容:夏日的晚上,聽著蛙鳴蟲聲,看著窗外滿天閃爍的星斗或明月,還有整群的蚊子及各種小蟲嗡嗡的飛進飛出,那感覺就像在野外露營一樣。本以為那該是多麼有趣的生活,但朋友的一句話把我拉回現實:「我好擔心得到登革熱」。

牛角海邊的「海角民宿」,是朋友曹先生的祖屋。好奇的問他小時候房子是什麼樣子,想要拼湊、還原它本來的面貌。他說:從大門進去,一樓的右手邊分成前後兩個房間,是阿媽和父母住的,上面利用屋架多餘的空間隔出的閣樓,則是家裡5個姊妹、3個兄弟、外加叔叔的睡覺空間,大家一個緊挨著一個睡在地板上。左手邊是挑高的正廳,前半部是廚房,其餘的空間則用來堆放漁具和雜物。屋子裡幾乎沒有家具,有的僅是吃飯的桌子和長條板凳,放置碗碟的簡陋櫥櫃,或是收藏重要東西的木箱子,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對曾經住過海角民宿的我,想的只是晚上浪濤聲伴著入眠的詩情畫意,和屋前花木扶梳小花園的閒情逸致。也許,即使我再熱愛馬祖,但從沒有真正生活過的我,仍只是位過客。

質樸含蓄的建築裝飾

早年馬祖居民多以漁業為生,質樸簡單的生活也反映在民宅建築上,樸實無華的石頭屋少見雕琢華麗的裝飾,但匠師卻在不經意的小地方發揮巧思,不誇張的,帶點含蓄的,卻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

因此每回帶朋友到馬祖,一定邀請大家加入尋寶遊戲,找的是「豐富房子表情」的寶藏,例如:石砌的牆面,常有「意外」的圖形出現,一朵蓮花就鑲嵌在石壁上,有的被屋主塗以顏色,彷彿想要提醒大家的注意。屋頂排水口以泥塑的鯉魚加以裝飾,即所謂的「雙鯉吐水」,有「鯉躍龍門」的含義,魚身的線條活潑生動,為牆面生色不少。偶見有巴洛克式風格的半圓形拱窗,或以牙子砌作為窗楣的裝飾,再講究一點的,則把條石窗框當作仿木條結構處理,並刻有蓮花座。屋子主要出入門的邊框上,多設有泥塑天爐,是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天公的插香座,造型各異其趣,如:書卷、葫蘆、蓮花、花瓶…等,無一相同。

image022image024

如果說閩南式建築的氣派豪華是大家閨秀,那樸素中帶有俏麗的馬祖建築就是小家碧玉,值得細細欣賞品味。

Top

 
 

神木守護神盜神木 司馬庫斯蒙羞

摘錄自2012年4月11日自由時報報導

有「黑色部落」、「上帝部落」之稱的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以司馬庫斯神木群聞名,卻傳出族人淪為山老鼠,盜伐宜蘭大同鄉南山村同為泰雅族人的神木群,逾半神木遭「集體屠殺」,身為神木守護神卻盜伐神木,讓人難以置信。

以「大老爺神木」暨神木群聞名的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有兩個發展協會,由何明發成立的「司馬庫斯原鄉發展協會」,專門提供神木群觀光導覽服務,獲不少遊客認同,還封為「神木守護神」,不料何明發與多名家族成員竟涉嫌宜蘭南山神木群盜伐案,守護神變身破壞王,格外諷刺。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站主任魏展斌說,有毒品前科的何明發(47歲),現任「司馬庫斯原鄉發展協會」理事長,但他與部落不少人不和,99年間、今年3月,都被林管處竹東站查獲載運檜木、肖楠等樹頭,95年之前也曾多次被逮,99年又因違反森林法而入監服刑,但關了幾個月就出獄,可說是違反森林法的累犯。

魏展斌認為,何明發個頭不高,體重才40多公斤,卻能扛1百多公斤的樹塊、樹瘤走2、3個小時山路下山,其背後最可怕的,是被毒品控制,像他這種有毒品前科的「山老鼠」還不少,山老鼠很會計算巡山員或森林警察的執勤時間,往往利用半夜入山盜伐,若不靠毒品提神、壯膽,很難想像能把那麼重的樹塊揹下山。

大部分山老鼠都有行規,極少在自己部落盜伐,因這會被族人唾棄,也易被查獲,何明發跑到宜蘭大同鄉盜伐神木,是意料中之事,加上何的不少親友,十幾年前移居大同鄉,對當地地形了解,為這次盜伐事件種下前因。

山下遊客對何明發涉盜伐神木大感震驚,「他和家族成員會去盜伐神木,不可能吧?」黃姓遊客曾參加司馬庫斯原鄉發展協會舉辦的「巨木節」活動,對何明發親切招待有深刻印象,聞何涉案,深感震驚。

與何明發不同路線的另一個部落社團「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秘書拉戶依說,何明發把他位於舊部落的私人保留地弄成露營區,偶爾趁著晚上,帶領露營的旅客進森林導覽或尋找飛鼠等動物蹤跡,但很少遊客知道,何其實曾在鎮西堡部落盜伐被逮到。

司馬庫斯有「黑色部落」、「上帝部落」之稱,族人對養育部落的森林,具有使命感,94年,泰利強颱造成新竹尖石往司馬庫斯的道路崩坍,3名族人清理道路時依部落決議,將傾倒的國有木帶回部落,被依違反森林法起訴、判刑,幸好最後高院更一審獲判無罪,喧騰一時。

Top

 

北半球食肉動物漸消逝 危及生態系統

摘譯自 2012 年4月9日ENS美國,奧勒岡州,科瓦利斯報導;沈瑞筠編譯;莫聞審校

黃石公園的灰狼(黃石公園管理處提供)新調查顯示,整個北半球由於大型食肉動物數量減少,已經導致麋鹿、鹿及其他大型草食動物的族群量遠超過歷史紀錄,並危及整個生態系統。這現象以狼的減少最為嚴重。

「由保育需求來看,保護及復育大型食肉動物可維持整個北部森林生態系的韌性。特別是在面臨急遽的氣候變遷問題時。」奧勒岡州立大學的調查者如此表示。

「這些問題不只影響美國本土及一些國家公園,從加拿大、阿拉斯加、育空、北歐及亞洲等地區取得的資料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奧勒岡州立大學調查計畫主持人William Ripple教授指出,「持續的證據顯示了大型食肉動物控制了大型草食動物的族群量,因而維護了健康的生態系。」

回顧過去50年進行的42項研究後,科學家發現沒有狼群的地區,草食動物的密度約是有狼群地區的6倍。

芬蘭森林裡的熊(Grete Howard攝)研究團隊認為,麋鹿、鹿及其他大型草食動物族群量的增加造成樹苗的生長的壓力、且降低生物多樣性。這可能會導致了森林固碳作用降低,及影響氣候變遷。

本研究呈現了大型食肉動物對生態系統的潛在正面效益。大型捕食者藉由對草食動物的族群量控制,提升原生植群的小苗存活率、降低河岸侵蝕、而保護了森林、溪流、其他生物的健康狀態。

研究人員也發現,由狼和熊等不同的大型捕食者的組合,更能有效的維持草食動物的族群量。

「狼群獵殺的動物可成為熊的食物來源,間接維持了熊的族群量。」同樣來自奧勒岡州立大學、本計畫的協同研究者Robert Beschta教授說道,「熊通常會捕食麋鹿、鹿及馴鹿等草食動物的幼獸。在黃石公園的研究呈現被熊補食的小馴鹿,比由狼、郊狼和美洲豹所補食的總和還要多。」
在歐洲的研究呈現,鹿的族群密度在同時有狼和山貓的地方比僅有狼群的地方來的低。

上述研究9日發表於《歐洲野生動物研究》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愛達荷州的鹿(Darren Peterson攝)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致力於瞭解天敵如何抑制草食動物族群改善生態系統、甚至改變草食動物的行為模式。

Beschta表示,「在有大型捕食動物的生態系中,他們扮演了維護多樣性及原生植群生產力的主要角色,這個過程讓生態系統更健全。當管理者重新思考獵食者的角色,或許會改變他們目前對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模式。」

本研究亦認為,人類打獵無法有效維持大型草食動物的密度,「畢竟人們打獵並不像狼或其他動物般,是在大範圍內的活動。」

「這些結果不僅有助於思考大型食肉動物的經營管理,且適用於大型草食動物及植群上。」

Ripple指出,「我們必須做更多的研究來瞭解要經營一個生態系,多少狼的數量是足夠的。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前,我們可能必須維持狼的有效族群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12/2012-04-09-02.html

Top

 

野生長江刀魚瀕臨滅絕背後的生態悲歌

摘錄自2012年4月10日 財新網報導

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與河豚、鰣魚並稱長江三鮮,是一種洄游性魚類。刀魚性成熟前一般生活在近海中,被稱為海刀。性成熟後多數刀魚會進入通海江河,逆流而上產卵繁殖,進入長江即被稱為江刀。江刀完成繁殖後返回大海,再次成為海刀。有些江刀因種種原因被阻斷在通江的湖水中繁殖,被稱為湖刀。

海刀、湖刀味道較差,江刀也只有在清明節前後,才是美味,江蘇當地說法為「清明節前骨如酥,清明節後骨如鐵」。原因是此時的江刀鹽分褪盡,正處性成熟期。長江下游沿岸居民也因此自古有清明吃江刀的傳統。

2012年清明來臨,長江沿岸皆傳出江刀「消失」的消息。稀缺催生天價,二兩以上江刀每市斤價格飆升至七八千元,飯店更是開出萬元以上的價格。4月2日,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一條長45.3厘米、重325克的2012年「長江刀魚王」,拍出了5.9萬元的天價,相當於每克182元。

事實上,江刀曾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長江淡水捕撈業的最主流品種,業內曾有長江第一魚之說,它一度占到全長江年漁獲量的35%至50%。在江蘇段,曾一度占到70%。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三十幾年間,江水污染、產卵場破壞、江湖人工阻斷和失控捕撈等,導致包括江刀在內的眾多長江魚種種群衰竭、瀕危甚至滅絕。

中科院院士、著名魚類學家曹文宣近年一再疾呼,如再無斷然措施,不用40年,長江魚類可能全部滅絕,長江會成為一條空江。

Top

 

中國環團出擊 指稱48家名企供應鏈存在污染

摘錄自2012年04月10日新京報報導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環游科技、南京綠石五家環保組織昨日發布在華紡織行業污染調研報告,ZARA、H&M、阿迪達斯、耐克、李寧等諸多知名企業供應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防治違規情況。對此,阿迪達斯等公司做出積極回應。ZARA稱無法回應。

這是自今年3月之後,環保組織再次劍指中國服裝制造產業的污染。污染調研報告共涉及48家大品牌企業供應鏈。此次公布時尚產業污染情況的環保組織,此前曾針對蘋果等國際IT大品牌在華供應鏈的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調研。今年3月,也有環保組織針對眾多國際國內品牌服裝產品中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提出質疑。

根據公開發布的監管記錄,有的企業私設暗管,未經處理直排污染物,有的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有的超標超量排放污染物,有的擅自動用被查封的生產設施,還有的因環境問題突出而被掛牌督辦。

自然之友研究員常成表示,現在很多企業並不在乎罰錢,但在乎的是企業違規記錄放在網上進行信息公開,這可能影響企業的環保上市核查,因此,一旦企業的環境違規行為在政府網站和公開媒體報告上留下了証據,將來想一筆勾銷就不像交罰款那樣容易了。

Top

 

2012碳揭露專案起跑 邀企業自我評估碳風險

本報2012年4月11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CDP網站企業回報的詳細指引在國際上推行企業進行碳盤查與減量以因應碳風險的「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ÇDP),現正邀請全球企業回覆問卷,目前CDP計畫在台灣也正由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進行推動,並持續辦理碳揭露說明會,昨天BCSD辦理邀請CDP技術部門,透過網路視訊現身說法,為有意願參與的業者說明如何回報碳排放資訊,現場吸引中鋼、潤泰集團等知名企業到場聆聽。

企業參與CDP的關鍵,在於可藉此評估企業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風險和機會、擬定對策。日商三井住友集團旗下「日本總合研究所」(JRI)ESG(環境、社會公平與企業治理)主管足立榮一郎在現場分享指出,全世界包括日本在內,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到「碳風險」,而碳風險約包含三大面向:(一)法規風險:因政府實施碳交易、碳稅、碳排放管制甚至強制關廠等措施造成的風險。(二)商譽與市場風險:採購行為、供應鏈管理。(三)實體風險:氣候異常造成的物質損失、供應鏈中斷等。

足立榮一郎(日本總和研究社提供)足立榮一郎表示,聰明的投資者已知道從碳風險的角度,來檢視碳密集度低或作好氣候變遷調適的公司,並會避開脆弱的產業別或公司。再進一步看,企業一方面勢必要降低碳風險,一方面要回應對大眾的減碳承諾,CDP是一條必要做的事情。

兆豐金總經理、前鴻海集團負責推動CSR的高階幹部涂一誠也受邀分享,他表示,企業可以有很多理由拒絕作碳揭露,從基層員工厭惡新增業務、中階主管質疑、高階主管懷疑OEM企業是否需要做企業形象等理由不一而足。

不過,涂一誠提醒,從國際趨勢上看,根據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把永續納入核心的企業在2009年起已有突起趨勢,而且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所以,現在加入CSR、CDP,是正確的路,是主流的路。而從業界競爭角度來看,當一件事有30%的人在做,你參加不一定有好處,但不參加做一定是輸家。

友達光電也受邀分享經驗。該公司永續暨環境部經理林立偉分享經驗說,公司內部針對碳揭露有進行任務編組,特別是有ESH部門,負責把iso14064標準導入,並引入外部第三方的查證與精和。

林立偉介紹,現在CDP已是友達每年的例行性業務。大約每年12月開始擬定盤查計畫,年底就培訓種子員工,接著進行內部稽核,之後再進行外部稽核,由外部單位發出查證聲明。整個作業約費時4.5月。

而為了因應碳盤查,友達內部發展出一套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 Reporting System,除了可運用在CDP,透過系統所建立的資料庫,也可用在ISO 14064稽核團隊隨時查驗所需的數據,對公司內部控管也非常方便。

林立偉認為,接獲CDP問卷調查需求,可以上該機構網站查看指引,參考別人做法;而就算不打算填答問卷,藉由CDP公開的資料庫,也可查閱其他先行企業的填報內容,參考他山之石。

CDP現在是由代表78兆美元投資基金的655家機構投資人所發起的運動,全球500大企業已有81%、404家回應CDP問卷。整體而言,企業回應意願逐年上升,參與網址https://www.cdproject.net

Top

 

論壇∣都更案另一章:楊逵故居「東海花園」將成「殯葬用地」

作者:楊翠(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楊逵孫女)

連日來關於都更案的討論,讓我憶起,兩年多前,我也曾與「都市計劃」的美麗藍圖對抗,奮力奔走,搶救台灣本土作家楊逵的故居「東海花園」,使它不致被強制徵收,成為「殯葬用地」。結局,當然是令人失望的。「東海花園」這座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文學家故居,確定不久之後,將成為「殯葬用地」。

當時,我找台中市議員黃國書幫忙,他熱心聯絡文化局、都發局,甚至市長胡志強。我們期望,台中作家楊逵的「東海花園」舊址,能夠被保留下來,規劃建造「楊逵文學公園」。

「楊逵文學公園」的意義,不僅是在保存文學家的故居,建造一個具有深沉歷史意義的文化地標,同時,它的週邊有東海大學、逢甲大學,鄰近的台中縣還有靜宜大學、弘光大學,可以聯結成一個緊密的文化教育空間,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

我連續舉辦四場「楊逵文學地景導覽」活動,我的學生們都情義相挺,活動確實溫馨感人。然而,「東海花園」仍然不可免於被「都市計劃」的巨獸吞噬的命運。我奮力提出的所有論述,都如拋石入水,漣漪過後,歸於幻滅。

我的論述包含幾個面向。其一,楊逵是具有國際級地位的作家。楊逵的生命時間跨越日治、國府兩個世代,具有三重身份:抗日運動者、新文化運動者,以及具國際地位的文學家。在文學方面,他是台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1970年代開始,作品屢被選入國、高中課本,至今依然是重要的「課本作家」。其文學成就受到高度重視,是國際級的台灣文學家,國家級學術單位中央研究院並出版《楊逵全集》全14冊,國家級「國立台灣文學館」亦以楊逵為主題規劃特展。

其二,楊逵與台中城市關係密切。有文化局官員回應說,楊逵不是新化人嗎?新化有紀念館就好了嘛!確實,楊逵本籍新化,但他在台中定居長達50年。日治時期,台中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場域,楊逵自1920年代末期,就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農民組合」,他的青年時期即活躍於台中地區,包括台中市區如柳川與中正路交界處的「樂舞台」(當時的初音町),是日治時期台灣社會文化運動的大型聚會場所,還有台中公園、台中火車站、中央書局、舊台中圖書館、台中縣境的大肚、大甲、清水一帶,當時是文化運動與農民運動的重要舞台,都有楊逵的足跡。戰後初期的所有文學活動,無論是文學團體、出版社、雜誌、作品,也都是以台中為母胎。

其三,做為台中市民的楊逵。楊逵1935年正式定居台中,其間除了因白色恐怖被囚於綠島12年之外,都落籍台中,楊逵五個子女中,有三個在台中出生;他的妻子葉陶,1970年在台中辭世,而楊逵則是於1985年,在現在的新光百貨對面的上石路,小女兒楊碧家中,向人間告別。

其四,做為青年導師的楊逵與台中。楊逵戰前的「首陽農園」(在今五權路、原子街、三民路一帶,其後更名「一陽農園」),即是青年聚會之所,台中市國寶作家陳千武曾回憶:「我讀台中一中時,楊逵在現在的台中商專附近經營首陽農園,那時候我也在附近租房子,常常一下課,書包揹著就上首陽農園去-----」。台中的女兒張金爵(白色恐怖時因案入獄),從戰前就出入首陽農園,她回憶說,這裡是她思想啟蒙的花園:「首陽花園常有一大群人圍坐談論,我也站著聽,覺得很有意思,不買花時也常常去聽講。」而1970、80年代,在東海大學對面的「東海花園」,更是國際學者、文學作家與青年學子各方前來「朝聖」之地,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與文學教育空間,曾經在東海花園住過一段時間的作家,信手拈來,就有七等生、宋澤萊、林瑞明、林載爵、路寒袖、劉還月……,而經常往來的作家,如鍾肇政、葉石濤、黃春明、陳映真、李昂、洪醒夫……,更是不可勝數。

這樣的楊逵,還不是「台中人」嗎?楊逵大半生都居住在台中市,他的故居「東海花園」被藝文界認為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空間,這樣的空間,還不能成為「文化資產」嗎?作家與一座城市,究竟是如何發生關係的?這是必須思考的課題。

日本歌人石川啄木,出身於岩手縣,27歲辭世,但全日本有許多座資料館、歌碑、文學碑等文學紀念空間,以歌碑而言,全日本計有140座石川啄木的歌碑。石川啄木曾在北海道流浪一年,以在釧路報社工作的時間最長,北海道釧路支廳釧路市,就以他的雕像豎立了一座歌碑。

奧地利裔德語作家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今捷克布拉格)。里爾克曾在西班牙南方小山城隆達住過幾個月,投宿維多利亞女王飯店,飯店中還有里爾克銅像和紀念室,隆達有一條街,街名就叫「里爾克街」 。

如果能將「東海花園」舊址,營造成一座具有人文氣息的「楊逵文學公園」,不僅在於利用文化財,建造城市的文化地標,同時,對於城市歷史意識的凝聚、文化深耕與涵育、 城市身世的自我形構與辨識,乃至文化觀光與文化再造,都深具意義。

然而,結果令人悲傷。「東海花園」不能再生,只能成為墳場。

文化局說,如果都發局願意另行規劃,他們願意全力配合。都發局說,如果文化局將此地指定為「文化遺產」,他們願意全力促成此事。然而,「東海花園」舊址固然還在,「舊房子」卻在某年,因到附近墓園掃墓的人們引發火災,遭到波及,全數燒毀。文化局說,沒有建築物,就無法指定故居為「文化遺產」;即使只有半間房子,只要還有骨架,就有辦法;雖然「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確實有「無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的項目,但他們無法使用那些條款,因為「那絕少有成功的案例」。他們說。

我的父親今年76歲了,他以老邁的身體,奔走許多年,終究還是讓「東海花園」被「都市計劃」吞噬了。近年來,他已不抱任何希望了。做為楊家的後人,我們無法保住「東海花園」,當時我的發夢,盡成泡影:

「我們決定完成一個夢,籌建楊逵紀念館,
砌築一處優質的文化地標與文學空間。
邀請您的參與,牽手打造文學家屋,
一起出發,向夢想航行------」

Top

 

論壇∣誰是釘子戶?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文林苑都更案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逐利者對王家的醜化,並透過媒體與政府一再指稱王家為釘子戶。

Ecology(生態學)一詞中的Eco希臘文原意為房子、居處或家務,而生態學的論述無非從棲所的營造與構成,到成員與環境、成員與成員的關係,再到交相的作用與影響,我簡單的稱生態學為一門研究「家」的科學(家的尺度可大可小),讓當代人類對家有了科學性的認知。

人文主義地理學則將家園視為人積極參與、直接關懷且不斷賦予意義的「存在空間」,透過生存與生活經驗而生成一種瞭解與被瞭解的熟悉感,並因之形成自我認同與家人認同的基礎(認同感),更可能因為安身立命的安全感而產生深層的依附,而人對家園的在乎、關懷與責任感由是而生。

生物演化與變遷往往是由克服萬般阻隔的遷徙行動開始,並藉由拓荒、移墾以及環境的挑戰與篩選,而最終向土地認同者,有人稱為馴化,有人稱為當地化、土著化,其實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本土化,有一個英文單字很貼切叫rooted。

產權獨立的王家,雖只是凡常市民,卻是透過六代的生命經驗與生活實踐,具體展現出生態學、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內涵。依此認知,就會瞭解王家兄弟為何不斷強調「土生土長」,並會彼此約定好,一定要保留祖先的遺留以及兄弟共同的「人生記憶」,那是世代的連結與承諾,是對家的責任。而這樣的台北城發展與變異的見證者,竟成為城市發展下亟欲剷除的釘子戶,成為文林苑都更案所有壓力的承擔者,更成為所有同意戶的敵人以及漫天要價的貪婪者。

如果王家叫做釘子戶,那麼釘子戶一詞在台灣社會有了新意,絕非惡名而是美名。所有在自己土地與家園土生土長、安身立命、頂天立地,且珍視先祖的傳承與自我生命經驗的人啊,都是釘子戶。

文林苑都更案,讓人看見這個城市規劃、發展與管理的短淺與輕鄙,甚至是變態與邪惡的一面。所有市民或專業者當然有權力選擇支持或反對這樣的運作體制,但選擇之前,請先認清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