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7.01








近期活動

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邀請您合辦【拒絕遺忘,與毒共存33載】系列講座,即日起至12月底止。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6/1-11/30)
愛地球特攻隊-兒童探索展(6/12 ~ 2013/4/7)
百鬼夜行-鬼畫符徵圖比賽(7/20截止)
「熱愛生命 守護地球」第11屆文薈獎(8/15 截止)
【繽紛雲林.草嶺之最】素人攝影比賽(10/15截止)
用APP拯救世界 30秒導演 該你創意展現(8/20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各種寄生蟲〉

作者:楊家旺

「這個,」他說,「這一定是胡蜂的寄生蟲。」
他的這種肯定讓我驚訝,於是我插話道:「您怎麼認出來的?」
「請看,這就是胡蜂的體色,黑黃相間,擬態很明顯。」
「確實很像,但我們這個穿著黑黃衣服的傢伙是高牆石蜂的寄生蟲,後者的形態、顏色與胡蜂毫無共通之處,牠是褶翅小蜂,沒有哪一隻會進入胡蜂的巢。」
「那麼,擬態是怎麼回事?」
「擬態是一種幻覺,我們最好把它忘掉。」

這段對話讓我想到蟻蛛和螞蟻之間的關係。許多人直覺地以為,蟻蛛的外觀像螞蟻的目的是為了捕捉螞蟻,其實這麼做根本沒意義,因為螞蟻的辨識力,多以化學訊息而非視覺訊息。許多得以進入蟻穴並以螞蟻的卵或幼蟲為食的昆蟲,其外觀遠遠相異於螞蟻,祂們靠的都是擬態螞蟻的化學訊息,才得以成功欺騙螞蟻的。

精采內文

 

蜻蜓

作者:駱以軍

「跟你說過幾次了!我們沒權利剝奪牠們本來的生命……人家本來在海邊,在沙灘,泡著海水多麼快樂!你看現在!嗝屁了,挺屍了,本來那麼美麗的東西變這麼醜……」

倒是倖存那隻活了非常長的時間。我每天抱著「第二天就會看見牠發白的屍體」的悲觀心情,意興闌珊幫牠換水,再加一小撮食鹽(完全是自己想像的「至少這樣像海水吧」),亂扔幾片魚飼料,那靜蟄著,舉著一只比自己身軀還大之螫的小生物,也不知道有沒有進食。後來也就忙忘了。如此過了近兩個月,竟仍活著,灰不溜啾,以蟹這種動物獨特的摺縮關節方式,靜靜躲在那簡陋的箱景中,只有在收拾周邊桌面其他物件時,驚起牠極細微沙沙沙搔那塑膠盒的輕響,才意識到:「媽啊,還活著。」

終於在一個禮拜天,率領著兩個孩子,帶著那隻「神蟹」,按他們口述的路線,開車重尋回「當初抓牠的那個海邊」。那其實比我印象中的八里還要再往裡往偏僻處開,經過那些自行車道、渡船碼頭、俗麗的遊樂園……那是一段灰色、荒寂的海岸線。我跟著他們走到海邊濕地,發現整個沙灘上密麻晶亮至少上萬隻那樣的灰色小招潮蟹在竄跑,和我們塑膠盒裡那隻一模一樣。我們把牠倒到沙灘下,幻覺般聽見牠內心巨大獨白:「這不是真的吧?」抖擻著纖細的肢爪,撥飛起沙粒地迅速爬進那龐大的群體裡……

精采內文

 

在都蘭的土地上:舒米恩《阿米斯AMIS》族語創作專輯

作者:賴品瑀

專輯當中唯一的一首中文歌曲〈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則是舒米恩對家鄉都蘭的感慨之作。「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 這份感情太過朦朧 我還不能夠承受」在Bossanova的曲風下,乍聽之下,似乎是首情歌,但下一句歌詞「別在海洋的土地上輕易的說你愛上我 在破壞來臨之前 先別說出口」,用溫柔卻又堅定的口氣抵擋破壞者的入侵。

這首歌其實約莫十年前便已經寫成。都蘭背山面海,不少藝術家出身此地,可說是地靈人傑。在地理位置上,它離台東市區不遠,但相較於開發過度的知本,卻在地景風光上仍保有純樸面貌,近十多年也吸引了相當多的名人與民眾喜愛,不管是長期移居,或是短期的旅遊,這個小村落所受的外來衝擊顯得過份快速而不曾間斷。但,還是以財團覬覦的眼光與開發計畫最教人難以適應。

精采內文

 

【水資源地圖】全球水量

瑪姬‧布拉克(Maggie Black)、珍奈特‧金(Jannet King);譯者:王惟芬

全世界的水量從來不曾改變,但只有2.5%是淡水,而當中超過2/3無法供人類使用。

地球上的水總共約13.86億立方公里。絕大多數都是鹹水,存放在海洋、鹹水湖泊和海底的含水層。而在2.5%的淡水中,又有超過2/3冰封在冰川、雪、冰層和永凍土中。技術上,可供人使用的淡水,僅有一小部分是在地球表面,剩下的就要到地下的含水層尋找。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