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怪手開山坡 小石虎有家歸不得

小石虎約2個半月大,疑似因怪手挖到其巢穴,而與母親分離。(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文林苑怪手毀家令人唏噓,住在苗栗縣的小石虎,也因山坡地開發不斷,難逃怪手毀家的命運。周一(27日)中午,林務局三義火炎山生態教育館接獲苗栗縣三義 鄉羅姓民眾送來的小石虎,民眾表示,是在三義勝興一帶撿到的,當時現場正在進行山坡地開發。此個體輾轉送到南投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昨再送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期待透過野放訓練,有朝一日重返家園。

貌似家貓的石虎,名列瀕危保育類動物,也是台灣繼雲豹之後,僅剩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主要棲息在淺山丘陵地區,過去全台灣低海拔山區都有分布,目前族群數量較為穩定的棲地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境內。新竹林管處表示,從近幾年的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全台石虎數量恐怕僅存數百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化衝突為保育 苗栗養雞場加入石虎通報系統
淺山開發不斷 石虎保育網漏洞難補
苗栗十班坑開殯葬園區 石虎族群恐消失
救石虎 學者民代呼籲:後龍殯葬園區應立即停工

透視中國環境|旅遊威脅青藏高原

作者:劉鑒強(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總編輯)

開礦、建壩、挖沙、砍伐、盜獵和草場退化,正嚴重傷害青藏高原這一全球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但旅遊業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個行列。不同的是,旅遊業絕不偷偷摸摸,它專門大搖大擺地傷害青藏高原最美麗神聖的地方。

6月15日,西藏自治區一家官方媒體宣佈,西藏將開放羊卓雍措湖水上旅遊。其實這裏的旅遊一直沒有斷過,只是這次更加高調。報導說,西藏珠穆朗瑪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達娃說,從內地引進了1艘「珠穆朗瑪1號」觀光遊艇、2個「水上巴士」、幾艘「小型快艇」。「我們將盡全力吸引遊客身臨其境的體驗這裏的湖光山色。」這一新聞立即引起公眾強烈的關注和反對。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海洋大學成功選殖珊瑚生殖基因,人工繁殖不是夢,他們構想以繁殖缸的方式,將受精苗灑在海面來增加珊湖數量。稀有的物種大家開始積極保護他們,雪霸國家公園在觀霧地區營造山椒魚的棲息環境,沒想到在棲地內進行蝙蝠調查時,發現稀有的絨山蝠,未來會持續觀察研究,希望會有更多的物種被發現。瀕危的老虎在印尼,竟然可以在網路上販賣,而印尼政府卻視而不見,難道就要這樣放任老虎被盜獵及販賣嗎?

海洋的垃圾汙染嚴重,美國環團要求國家訂定海洋塑膠垃圾管制標準,不要讓靠海為生的動物們枉死在垃圾之下。在花蓮的環保志工淨灘時看到海岸線的變遷,呼籲大家不要買鞭炮到海邊燃放,製造垃圾又影響環境。想在乾淨的沙灘上漫步,就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入報導|空白潮汐間的絮語(下)

作者:吳曉那(自由撰稿人)

民國50年間,養殖漁業技術突破,草魚與鰱魚可人工授精,草蝦、砂蝦種苗培育成功,70年代,傳統養殖漁業轉型,深水集約的養殖發生,草蝦王國的養殖大業興起,七股也大量的開始轉型飼養草蝦,產量居世界之冠,可是奇怪的是,第一年,第二年養殖的魚塭,大概都會成功,但是到第三年時,卻漸漸失敗了。

經檢討起來,可能是跟技術改變,太貪心、太密集飼養有關。飼料的餵食,影響水質,單一物種的養殖,改變了原本的生物鏈。紅樹林、排水溝渠本來都有調節水質的作用,但是又年久失修,水路遭到破壞,因此生態整體不平衡。

精采內文

 

怪手開上山坡 小石虎有家歸不得

留住石虎‧系列報導之5

本報2012年8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小石虎約2個半月大,疑似因怪手挖到其巢穴,而與母親分離。(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文林苑怪手毀家令人唏噓,住在苗栗縣的小石虎,也因山坡地開發不斷,難逃怪手毀家的命運。周一(27日)中午,林務局三義火炎山生態教育館接獲苗栗縣三義鄉羅姓民眾送來的小石虎,民眾表示,是在三義勝興一帶撿到的,當時現場正在進行山坡地開發。此個體輾轉送到南投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昨再送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期待透過野放訓練,有朝一日重返家園。

台灣未有經人工圈養後野放紀錄

貌似家貓的石虎,名列瀕危保育類動物,也是台灣繼雲豹之後,僅剩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主要棲息在淺山丘陵地區,過去全台灣低海拔山區都有分布,目前族群數量較為穩定的棲地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境內。新竹林管處表示,從近幾年的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全台石虎數量恐怕僅存數百隻。

此次發現的個體,經特生中心野動收容站進行簡單的健康檢查後,確認是隻雌性個體,大約二個多月大,身體情況相當良好,未來有機會進行野放。經協商後,決定送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由石虎研究人員陳美汀負責相關的收容、野放規劃。

陳美汀表示,台灣救傷石虎,大多復原後野放,與人類的接觸不多,尚未有過經人工圈養後野放的經驗。人工圈養過的石虎,最擔心會太親近人類活動,而遭獵捕或毒殺。此次小石虎救傷的細部規劃尚未完成,初步將進行野放訓練,包括給予活體,訓練小石虎捕捉,找個有樹木的空地訓練牠爬樹;減少人為的依賴,維持野性,甚至比現在更野,之後期待能漸進式的讓小石虎適應野外生活,最後達到回原棲地的目標。一旦評估可野放,也將在小石虎身上安裝發報器,進行後續追蹤研究。

「純食肉目動物,野放訓練(比想像中)更難,小時候被養,和人太親近,能不能野性再現,要試試看才知道,這是新的嘗試。」陳美汀說。目前特生中心收容的石虎,大多以被獸夾夾傷的個體居多,雖也曾收留過健康的石虎,但未有野放的經驗。

石虎一旦截肢,無法獵食,就注定無法回歸野外,因為牠們只吃獵食的活體,不吃腐肉。相較之下,鼬獾即使截肢,仍有可能回到野外,因為牠們可以抓地底下的蚯蚓。之前救傷後隨即野放的石虎,疑遭撞死,都跟棲地遭破壞有關,而非無法適應環境。

而石虎一旦被收容,幾乎宣告野外族群再減少一隻。

野放路迢迢

小石虎前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接受野放訓練,期待有朝一日回到野外生活。(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陳美汀計畫於苗栗徵求有足夠農地的民眾協助,收留小石虎到野外生活前的過渡期。

陳美汀說,目前非常需要野外族群的基礎資料,長期來缺乏基礎調查,石虎野放成為不可能的任務。「野放必須考慮的因素很多,而這些因素都必須建立在對野外族群的了解。」

陳美汀解釋,即使野放訓練成功後,找不到野放地點,仍然功虧一簣。若是不了解台灣各地石虎的基因表現的差異,無從得知野放地點;此外,即使知道原棲地,若原棲地遭到開發破壞或仍存在獵捕壓力,依舊無法野放。

在此前提下,即使想以收容中心內的圈養族群進行繁殖、野放,補充野外族群也做不到。

保育石虎應啟動預警原則

陳美汀說,最壞的打算就是終生收留,這意味著野外族群又減少一隻個體,對於台灣的石虎數量雪上加霜。健康活潑的小石虎,只因為不當的開發,可能得面對終生囚禁。

根據陳美汀觀察,石虎的繁殖能力不差,只要有適合的棲地,是有機會建立族群。然而面對台灣淺山地區山坡地不斷的改變用地、開路,強遭迫遷、流離失所的石虎,可能如雲豹消散於台灣。

相較於「媽祖魚」,瀕絕的石虎是否也應啟動「一隻都不能少」的預警原則,保育主管機關應說清楚。

救傷原則,盡速聯絡生機越大

遇到野生動物救傷,最好能盡速聯絡專業收容機構。(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新竹林管處呼籲民眾,石虎是台灣重要的珍貴野生動物,需要大家的關心與愛護,若發現需要救傷的石虎,可立即就近連絡當地政府或林務局相關單位,他們會協助 將石虎送達救傷機構。若發現的石虎為幼齡個體,也千萬不要因為可愛帶回家收養,小石虎雖然看似溫馴,但是隨著逐漸長大,石虎的野性便會顯露出來,此時容易 對人身造成傷害;陳美汀也說,及早送專業機構,也是為石虎留一線生機。

飼養保育類野生動物是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一經查獲,將面臨重罰甚至入獄的刑責。

 遇到野生動物救傷,莫等待莫遲疑,速送各地野生動物救傷收容所

【留住石虎‧系列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旅遊威脅青藏高原

作者:劉鑒強(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總編輯)

「青藏高原衰敗得似乎連喘氣的力都沒有了。」不加遏制的旅遊業不但破壞青藏高原的環境,同時也傷害了當地人的信仰情感。

開礦、建壩、挖沙、砍伐、盜獵和草場退化,正嚴重傷害青藏高原這一全球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但旅遊業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個行列。不同的是,旅遊業絕不偷偷摸摸,它專門大搖大擺地傷害青藏高原最美麗神聖的地方。

作者 000 - paofan,符合CC授權

6月15日,西藏自治區一家官方媒體宣佈,西藏將開放羊卓雍措湖水上旅遊。其實這裏的旅遊一直沒有斷過,只是這次更加高調。報導說,西藏珠穆朗瑪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達娃說,從內地引進了1艘「珠穆朗瑪1號」觀光遊艇、2個「水上巴士」、幾艘「小型快艇」。「我們將盡全力吸引遊客身臨其境的體驗這裏的湖光山色。」

這一新聞立即引起公眾強烈的關注和反對。羊卓雍措簡稱羊湖,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與納木措、瑪旁雍措並稱西藏三大聖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世所罕見。

這裡不僅風光絕美,更重要的是,羊湖在西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包括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在內的大活佛圓寂後,上層僧俗到羊卓雍錯頌經祈禱,從湖中看顯影,指示靈童所在的方位。

大部分藏民無法想像,大型機動旅遊船在如此神聖的地方穿梭,遊人在原本寂靜、安詳的湖面上喧嘩。他們尋找活佛轉世靈童的聖湖,變成旅遊公司和地方政府賺錢的遊樂場。

當天中午,在青海西寧的火柴人咖啡館,一藏一漢兩位環保志願者緊急商議,決定開設一個名為「保衛羊湖」的微博,以密切關注此事。第二天淩晨,微博有27萬粉絲的《新週刊》雜誌創辦人孫冕發言,要求羊湖開發「住手」。隨後,有1700多萬粉絲的電影明星陳坤說:「為後代留些東西吧!別被短期利益刺瞎了你們的眼睛!」

公眾對羊湖的關注爆炸性增長,明星姚晨、趙薇、韓紅也加入關注。羊湖迅速由一個小新聞變成全國性事件。但由於路途遙遠、當地政府與公司不接受採訪,關於這一消息的傳播主要局限於微博。

藏族青年作家鷹薩在微博上公佈了5年前的官方新聞。這一新聞顯示,旅遊公司對羊湖的開發,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同意。「西藏山南浪卡子縣與西藏珠穆朗瑪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將把羊湖旅遊景點打造成西藏旅遊精品,努力為羊湖景區的開發、運營,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環境工作者在網上質問當地政府,這個專案是否經過了環境影響評價。有網友建議大家上西藏政府官網提出投訴,「一定把心聲傳達到西藏政府。」

公眾的關注引起當地政府的注意。6月18日淩晨3點15分,@保衛羊湖收到@西藏商報的私信:「我們在今晨已刊發消息,專案已經停止。」

與旅遊業相關的活動對藏區神山聖湖的破壞,由來已久。在青海省的青海湖是中國5A級國家自然景區,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內陸湖,同樣面臨著過度開發。

2004年5月,青海某旅遊公司宣佈,將在青海湖放置一艘豪華遊輪,名為「青藏明珠號」。這艘豪華遊輪集吃、住、娛樂於一體,相當於一座水上「四星級賓館」。但中國科學院、工程院數名院士表示反對,因為青海湖是全封閉內陸湖泊,沒有外流水系,只有入水口,沒有出水口。遊輪產生的污染物無法以流動的方式排出湖體,廢油、廢水和生活垃圾,會造成永久性污染,幾乎沒有任何治理恢復的可能,這種做法將對青海湖生態圈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科學院院士孫鴻烈說,一旦遭到污染,依靠現有的技術手段根本沒有治理的可能,除非「將污染的湖水一勺勺舀乾,再注入新的、乾淨的水」。

鑒於兩院院士的反對和媒體的質疑,青海省政府暫停在湖建造遊輪。當時,所謂的「豪華遊輪」已經在青海湖邊的施工地完成將近70%的工程量。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網創辦人卓倉.紮西尼瑪積極參與了反對羊湖開發。他說,目前青海湖的環境受到大量遊客和遊艇的影響。當然,這不僅是環境問題,還有對當地信仰的尊重問題。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青海湖上進行的活動即便能過環保關,不一定能過「聖湖」民間信仰的禁忌底線。青藏高原上的自然資源能很好保留下來,主要原因要歸於民間「神山聖湖」、生態倫理觀念的隱形保護。

但外來旅遊、探險者一次次地衝擊當地人的信仰禁忌底線。2004年,北京一位體育教師張健宣佈橫渡聖湖納木措,同樣引起軒然大波。

納木措,藏語意為「天湖」,位於西藏自治區,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對藏民族來說,納木措也是宗教聖地,無數藏民千里迢迢到此轉湖朝聖,許多信徒還在湖畔山崖間的洞窟靜坐修行。

張健已在前一年橫渡青海湖,引起藏人不滿。這次再想「征服」納木措,終於引發了強烈抗議。有很高聲望的「藏人文化網」發出公開信稱,已經有人類學者就地球上許多自然地域所具有的文化含義,提出了「自然聖境」的觀念。在特定的地方保持一塊聖域,不去妄動那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當地民眾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文化手段認定並加以保護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生態系統,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文化環境觀」,既有效地保護了人類與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園,也為傳統和信仰留存了一席之地,而這正是屬於全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理應珍惜,更應尊重。

隨之,張健的橫渡被取消。

公開信中說:「青藏高原之所以被世人視作『最後一塊淨土』,並不只是地理因素所致,還包括深厚的文化內涵。星羅棋佈的『自然聖境』除了納木措、青海湖等聖湖、岡仁波切和卡瓦格博等神山,還有布達拉宮這樣的神聖建築。」

可歎的是,上面提到的自然聖境,沒有一處未被染指。卡瓦格博是全世界6000公尺以上唯一未被登山者征服的山峰。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此山,當地百姓強烈反對,對著卡瓦格博峰跪拜煨桑,祈請山神顯聖,阻止這些不敬神山的外來者。後來暴雪突至,17名登山者遇難。1996年,日本登山隊又來嘗試,當地百姓在瀾滄江橋上阻攔,表達強烈憤怒。此次登山又以失敗告終。後當地政府尊重當地居民意願,征得中央政府同意,將梅里雪山定為禁止攀登區域。

登山被禁止,但旅遊卻飛躍式發展。我去年在卡瓦格博發現,過度旅遊已對這一神山造成傷害。在進入卡瓦格博深處小村落的山路上,垃圾遍地。因為要蓋客棧接待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森林被砍伐。為了迎合旅遊者,商戶在神山腳下屠宰。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官方的旅遊公司與當地人爭利,門票收入不與當地人分享。一位當地人說:「基礎設施老化了,沒人去管,棧道沒有人維修。電沒人管、水沒人管、泥石流沒人管! 這主要是政府造成的,因為他交給企業來經營梅里雪山,企業把它的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錢拿走,不好的東西全留在這裏,比如垃圾。」

我在《天珠-藏人傳奇》一書中,曾經採訪三江源環境保護協會的秘書長紮多,他說:「青藏高原就像一幅名畫,這幅畫寧靜、和平,像是理想世界香巴拉,可是人們隨便糟蹋她:旅遊、開礦、炸神山、砍森林、修大壩。青藏高原衰敗得似乎連喘氣的力都沒有了。東部的人以賺錢為目的來到西部,眼裡只有錢。誰來發現這幅名畫的價值?誰有能力和愛心來保護她?」
好在認識到青藏高原價值的人越來越多,願意保護她的人越來越多,比如在微博上表示抗議羊湖開發的公眾。

公眾仍對當地政府是否真停止了遊艇專案表示懷疑。中外對話給當地的浪卡子縣政府打電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這一專案的確停止,在縣長的現場督促下,遊船已被拖走。也有網友發現,那輛遊艇被拖向了拉薩。但可以想見,擁有這艘船的旅遊公司一定會期待它重返羊湖,或是遊弋在其他湖面上,滿載遊客。

相關連結:

幻燈片:世界屋脊上的珍稀動物 2012年4月16日

不丹旅遊業能否走上新道路? 2012年7月5日

天堂裡的垃圾 2012年5月30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8月20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首發現生殖基因 人工繁殖珊瑚不是夢

摘錄自2012年8月29日新頭殼台北報導

由台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領導的研究團隊2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成功選殖珊瑚生殖細胞中的vasa基因並製備抗體,未來的構想希望能以繁殖缸的方式,將珊瑚的受精苗灑在海面上以增加珊瑚的數量,但是這構想還在進行中,希望可以在不久的未來實現。這項發現是全球首例。

張清風提到,決定生殖細胞的vasa基因,在無脊椎及脊椎動物中普遍被使用做為生殖細胞的指標,意即只要能夠標示出vasa基因,便能尋找出正確的生殖細胞。由於珊瑚在演化上並沒有真正的器官,所以體內的體細胞和生殖細胞是混雜的細胞群,導致早期生殖細胞的形態和分布位置的資訊不足,也很難使用傳統的組織學分析分辨2種細胞之間的不同。

因此這次的實驗珊瑚使用珊瑚蟲較大、可明顯發現個體的腎型真葉珊瑚。研究團隊利用組織切片及組織免疫染色的方法觀察珊瑚身體組織構造,以了解珊瑚體內生殖細胞的特性。而後研究團隊成功選殖珊瑚生殖細胞vasa基因並製備抗體,也找到生殖細胞生成的特定位置,對於未具有真正生殖器官的珊瑚是重大發現。

Top

 

雪霸觀霧山椒魚棲地 稀有絨山蝠現蹤

本報2012年8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絨山蝠,營建署雪管處提供雪霸國家公園的蝙蝠研究又有新發現,研究人員日前在觀霧地區進行蝙蝠調查,架設在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中的豎琴網意外捕獲一隻稀有的絨山蝠。

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觀霧山椒魚,雪霸國家公園在觀霧地區營造出棲息環境,除了觀霧山椒魚,其他的動植物也受益。日前,研究人員在試驗棲地內進行蝙蝠調查時,意外捕獲了屬於稀有物種的絨山蝠。

加上絨山蝠與台灣鼠耳蝠這兩筆新紀錄後,目前觀霧地區的蝙蝠種數達到24種,已佔了台灣本島蝙蝠種數(32種)的75%。

絨山蝠屬於中大型的食蟲蝙蝠,其特徵為棕色且長而服貼就像絲絨般的毛髮;另外,耳珠為松茸狀也是特徵之一。絨山蝠在台灣零星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地區及金門地區,可能是廣泛分布且為稀有的物種,除了在森林中或是在都會區被零星發現,也曾被發現棲息於屋舍縫隙中,目前其棲所與群集及生息狀況均不詳。研究人員在測量記錄並拍照後,同時也將這隻個體上了翼環標記並且釋放,期待未來能帶來更多的生態信息。

雪霸處指出,研究人員在觀霧地區4個月的調查中,一共捕獲了470隻次的蝙蝠個體,而當中已經有翼環標記的,數量僅15隻次,表示只有3%的是再次捕獲,這樣推估下來,觀霧地區的蝙蝠族群可能不少。

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營建署雪管處提供

雪霸處處長林青表示,觀霧地區因為地處中海拔霧林帶,加上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內因為有水源,植物種類繁多,已吸引各類物種棲息與活動,成功營造出生物多樣性豐富環境。未來除持續調查觀霧山椒魚在試驗棲地中的生息狀況,另外在蝙蝠研究方面仍將繼續進行,期待有更多的物種與研究成果被發現。

Top

 

老虎網上販賣猖獗 印尼政府視而不見

本報2012年8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度Bandhavgarh國家公園中的年輕雌虎。(相片來源:Gill Storr)在傳統文化中,老虎等同於力量,有許多人相信吃老虎肉可以讓身體變得強健,然而隨著獵捕不斷與數量遽減的問題,老虎成了弱者與挫敗的代名詞。老虎原本在全世界共有9種亞種,但在過去70年來,巴里虎、爪哇虎及裡海虎已陸續消失,東北虎、孟加拉虎、印中虎(Indochinese)、馬來虎、華南虎與蘇門答臘虎的生存亦岌岌可危,從棲地破壞、人虎衝突到非法交易,都是致使老虎瀕危之因。

印尼政府從全球老虎復育計畫中取得3200萬經費投入保育,計畫將持續到2022年。去年印尼林業部承諾要在2014年前將老虎數量增加3%,然而印尼老虎盜獵與販賣問題卻依舊猖獗。

一家非政府組織團體揭露目前最新的犯罪手法已經進展到線上交易,買家輕易就可取得老虎的各部位,該團體要求印尼通訊與資訊技術部禁止讓網頁繼續傳播,但最後卻仍不了了之。

該部門官員聲稱,販賣保育動物的網頁並不在電子信息與交易(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Transactions,簡稱ITE)的法律規範之內,因此無法可管。但民間指出,這真是一派胡言,政府可以鎖了色情網站,卻沒有辦法鎖了非法交易動物的網頁?

※ 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雅加達全球報

Top

 

美國環團開先例 要求國家訂「海洋塑膠垃圾」管制標準

摘譯自2012年8月23日ENS美國,舊金山報導;柯雙華、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隻瀕臨絕種的夏威夷僧海豹被塑膠垃圾弄傷(照片來源Barbara Billand, NOAA)美國民間團體「生物多樣性中心」22日向聯邦環保署提交請願書,要求環保署依照《淨水法》(Clean Water Act)設立海洋塑膠垃圾污染管制標準。

這份請願書訴求抑制海洋塑膠污染,因為每年有數十萬隻海鳥、許多瀕臨絕種的海龜及僧海豹均受害。

生物多樣性中心正式請求環保署開始制訂國家水質標準,找出塑膠污染的證據並發布資訊供各州檢視,以防治塑膠污染的毒害。

這份請願書要求,完全去除可見的海洋塑膠垃圾,並嚴格限制海中或沙灘上的塑膠顆粒容許值。

「塑膠製品對我們日常生活非常便利,對海鳥、海豹、海龜以及數百種海洋生物卻是的殘酷死亡陷阱。」生物多樣性中心律師Emily Jeffers表示,「我們的海洋被塑膠袋、瓶蓋、寶特瓶、糖果包裝紙弄得凌亂不堪,該是環保署介入並解決這項危機的時候了。」

在《淨水法》規定之下,各州必須遵行環保署的水質標準,並標出未達標準的水域。加州及夏威夷都已採取行動管制塑膠垃圾,若聯邦能訂定國家標準,將可促使其他各州加入。

生物多樣性中心表示,過去十年內所產生的塑膠比前一世紀還更多,且大部分最後都進入海洋;如今,世界大約40%的海洋被大型垃圾漩渦占據,其中包含上億磅的塑膠物。「就洛杉磯一個地區,每一天就有20噸的塑膠廢料像是塑膠袋、吸管、汽水瓶進入太平洋。」

這些塑膠垃圾大部分都會漂流至「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一個大型海洋廢棄物聚集處,大小約276,263平方英里,比德州還要大。

生物多樣性中心在請願書中指出,「塑膠汙染是會產生有毒化學物的,而這些化學物質則會透過海洋食物鏈不斷累積。」

太平洋的魚每年吃掉一兩萬噸塑膠垃圾

在北太平洋的魚群每年吃進1.2萬至2.4萬噸的塑膠,導致腸道受傷以及死亡,吃下去的塑膠還藉由食物鏈間接到大魚或海洋哺乳動物的肚子,多樣性中心表示。

生物多樣性中心指出,海龜也誤食了許多漂浮塑膠袋。即便塑膠袋最常被誤食,赤蠵龜的胃內含物中還發現有軟塑膠、繩索、發泡膠及單絲魚線。「誤食塑膠可以導致腸道堵塞、潰瘍、器官穿孔及死亡。」

海洋哺乳動物也會誤食塑膠或是受塑膠廢棄物纏繞,塑膠垃圾(特別是打包帶)已經造成瀕危史代拉海獅的傷亡。2008年,兩隻在加州海岸發現的抹香鯨胃內含物中發現大量的廢魚網、塑膠繩及其他塑膠廢棄物。

一隻信天翁雛鳥屍體的胃內含物,包括了許多海洋塑膠垃圾。
照片由Chris Jordan攝於2009年9月攝於中途島環礁保護區。

每年數十萬隻海鳥誤食塑膠垃圾。這些塑膠會佔據牠們胃部空間,換言之牠們可以消化真正食物的空間越來越少,最終因此而餓死。

該中心提出海岸及底泥的水體(waterbody)塑膠含量量化標準:「包括高潮線以內的海岸,每平方公尺海洋底泥所含的塑膠應少於一個。」

在水柱(water column)塑膠含量量化標準方面,該中心建議的標準是每立方公尺內,塑膠應少於一個。

「這並不是件複雜的事,如果我們想要健全的海洋生態,我們需要將垃圾排除於海洋之外。如果這可成為國家的優先事項,我們可以讓這件事成真。我們希望這份請願能啟動程序。」Jeffers如此表示。

Top

 

花蓮環保志工淨灘感慨 籲勿燃鞭炮傷環境

摘錄自2012年8月29日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報導

花蓮縣101年度表揚績優環保志工爸爸共有36位,感謝他們在全縣各鄉鎮協助守護環境清潔,其中志工林添富在花蓮市淨灘有10年了,看著海岸線逐漸內縮相當感傷環境變遷外,他說民眾能做到的就是別再買鞭炮到海邊燃放,製造垃圾很不好。

來自救國團花蓮縣真善美聯誼會所推薦的環保志工林添富,退休後熱心參與公益活動,而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花蓮市海邊,包括南濱海岸、七星潭海岸等淨灘工作,一做就是10年,林爸爸說這10年環境變遷,海岸越來越靠近,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也讓他更在意人們的作為,那就是愛護海灘,絕對別在海邊點鞭炮,破壞環境。

Top

 

空白潮汐間的絮語(下)

作者:吳曉那(自由撰稿人)

承上

草蝦熱

民國50年間,養殖漁業技術突破,草魚與鰱魚可人工授精,草蝦、砂蝦種苗培育成功,70年代,傳統養殖漁業轉型,深水集約的養殖發生,草蝦王國的養殖大業興起,七股也大量的開始轉型飼養草蝦,產量居世界之冠,可是奇怪的是,第一年,第二年養殖的魚塭,大概都會成功,但是到第三年時,卻漸漸失敗了。草蝦的病變開始發生,有的時候趕去,一池子的蝦已經整池浮起暴斃,養殖業者談起這段損失,仍感到心痛。

魚塭上的水閥(吳曉那攝)

經檢討起來,可能是跟技術改變,太貪心、太密集飼養有關。飼料的餵食,影響水質,單一物種的養殖,改變了原本的生物鏈。紅樹林、排水溝渠本來都有調節水質的作用,但是又年久失修,水路遭到破壞,因此生態整體不平衡。

根據吳茂成採訪邱先生的口述歷史,原本淺肚、淺坪的水不會超過三尺,日光才能照到池底,池底有綠藻,綠藻照到陽光時,會行光合作用,會生綠藻,魚就吃綠藻。以前的魚都是吃綠藻,現在都是吃噴料,現在的水池都很深,一丈深,以前若是一甲魚塭,放養隻5千尾,現在的深度魚塭,一甲可以放養到10倍,產量較多,但是風車要打24小時,不能停。

傳統的淺坪漁塭經營是有陽光、綠藻、會行光合作用,養魚要先懂得水生植物培育之道,魚才能吃得健康,魚才會好吃,這一是講究技術的塭法。尤其是淺肚的漁塭,傳統的漁塭,到冬天時,水要洩掉,要洩到乾,稱為曬坪。還要再用米糠當基肥、底肥,灑散開來,米糠沉澱,日光照久了就會發酵,肥份就會跑到土壤裡。

紅樹林組成綠油油的邊坡 (吳曉那攝)
「以前作魚塭的人,都是很用心在做,動腦筋,現在吃噴料就不一樣了,噴料完全靠電再送,風車再送氧氣,將氧氣送到水裡。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完全是靠綠藻,有綠藻水就不會變壞。」邱清一先生表示。

台灣水產試驗所的研究人員,在民國80年間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一般養殖業對於池底的排汙設計與蝦池結構並未徹底重視,以及各養殖區進排水系統糾結零亂,以致大量蝦池的廢水在尚未排注入海,而充分被海水稀釋和流放外海以前,卻又被抽入蝦池加以利用,這可能是蝦病的肇因之一。因此建議應該有專區概念,並事先做好排水系統之公共設施。

在經營管理時,要吃水的和要排水的岔不開,政府亦無能力去取締-民眾就是要在水路上種蚵。

民國76年爆發蝦病,至今未有改善。

之後市場不穩定,常常有養殖業者再度投入,大量放苗,希望養出成蝦,雖然放苗是以往的數倍,採用「人海戰術」,但是收成卻不到民國76年的一成。即便有小規模的成功,中盤商也不加以收購,其他魚的收成,也沒有加工冷凍工廠可以加工,產銷環節已經斷裂。原本很看好的魚塭價值變低,漸漸有魚塭棄養,形成水草叢生的景象。 

修復與養育

今日的七股,仍然是小型養殖戶的天下。也是因為養殖產業的熱潮退燒,提供給各式各樣的人實驗和安身立命的空間。

正如水產養殖業協會工作人員指出,「水場養殖業者都有一種狂熱,懷抱著一個夢」。資深養殖業者陳伯,擺著兒子在台北和上海的豪宅不住,就是要兩夫妻在魚塭邊的工寮,早上下午都來看魚,試養魚苗。也有海洋大學的教授,自己躲在這裡研發,在酷夏裡,在貨櫃屋裡讓一缸一缸石斑魚苗吹著冷氣。

魚塭上的夕陽(吳曉那攝)
 

自古以來,海埔始終就是窮人活命翻身的根本,始終沒有土地的租戶,在這裡兩夫妻就可以討生活,幫人顧魚,或是在海邊種蚵。也有碩士畢業生回鄉,無毒魚專銷主婦聯盟。強調這裡所生產的水產與龍鬚菜,是沿海唯一沒有重金屬汙染的地方。看好台南離中國市場的距離,也有從事物流配送的鮮魚工廠,在這裡設置室內養殖場,培養龍膽石斑魚。

也有人認為,回歸土地、回歸生態才是根本改善養殖條件的方法,提倡用龍鬚菜和藻類修復維生物被破壞的土地,進行「修耕」。這裡也是海角天涯的實驗場,也有人在這裡試驗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

如同七股交錯綜橫的魚路,這些人都默默的在木麻黃裡,找尋自己的生存之道。黑狗偶爾會跑出來,警告闖入者不得擅自侵入,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空間,都在這樣的空白裡,發著大夢。

海角的未來

再跟休憩與生態教育結合,民國92年雲嘉南國家風景區首先設立,將北從雲林,南至鹽水溪的範圍,畫成觀光旅遊的藍色公路,凸顯具有有沙洲、潟湖、濕地、港口、鹽山、小漁村、養殖漁溫的西南沿海特色。民國98年,台江國家公園設立,七股潟湖、大潮溝、海寮紅樹林保護區、大潮溝,都納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

在國家公園保育濕地生態、台江文化及推動生態旅遊的主軸下,這個地方有了不同的想像可能。國家級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也在此地,眺望著六百多公頃的黑面琵鷺生態保育區,是觀鳥的聖地。在未來,台南大學的七股校區即將開發,目前仍在籌措財源,希望以「生態校園」的概念,培育環境生態、能源科學、生態旅遊經營、水產科技的學生。海風與日頭正盛,天涯海角的盡處,實驗仍繼續進行。 

這塊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空白,小蟹小蝦仍在靜靜的生長,水一波一波的湧來,潮汐間有生物的絮語,浮游生物特多,吸引貝類蝦蟹、候鳥棲息,南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得以保存。

最有味的,還是當一個人騎著摩托車,發現有人躲在紅樹林裡面釣魚,水波輕輕盪漾。因為空白,得以保留許多可能。

參考資料:

吳茂成,合作耕塭台江海埔地拓墾個案研究,2009/11/28

董明澄,南部地區養蝦池環境與蝦病之關係,台灣省漁業局合辦「蝦池環境研究與改善」研討會論文集,1991/5/24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合作刊登,轉載自鄉間小路2010年6月號,經作者重新部分改寫而成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