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臥佛林
【評論連結】 義大利癌症小鎮的掙扎
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
作者:楊家旺
今天我發現了大量陶壺堆疊在一起,許多都已殘破,但仍有不少保持完好,它們的數量之多,足以形成一個文化遺址。 這不是人類的陶壺,而是泥壺蜂的陶壺,在台灣我們也在野外看過泥壺蜂的陶壺,但一次都只有單一個,所以看過的總累積量,也不敵婆羅洲熱帶雨林看一次的量。真是太壯觀了。
在台灣,看見做陶壺的泥壺蜂,自然而然可以確定祂是獨居的狩獵蜂,但是在婆羅洲看到這一批陶壺遺址,我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會是一隻獨建,而是一群泥壺蜂的傑作。也許祂們沒有合作關係,是各自築建陶壺,只是地點在一塊。當然也可能是某種程度的合作,但還不到真社會性昆蟲的程度。
演化不就是一步步持續的改變嗎?所以,如果這真的是一群泥壺蜂搭建的陶壺泥巢。那麼,這很可能就是獨居蜂演化到真社會性蜂的一個階段性證據也說不定。
精采內文
【遺留下來的動物們】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20公里內紀實
作者:太田康介;譯者:葉韋利
過去我因為擔任攝影記者,有機會前往阿富汗、柬埔寨、前南斯拉夫等戰地拍照。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一發生,我就直覺事態嚴重。我經歷過採訪戰地及阪神大地震的現場震撼,照理說對於殘破的景象已經司空見慣,但這次當我目睹大浪湧上陸地的景象時,整個人不寒而慄。
這場震災的受害規模廣及數萬人,但除了人類之外,想必也有不少貓狗失去了生命。我自己養了四隻貓,光想像小貓被巨浪沖走的情景就讓我心痛不已。當時我完全無法想像,在這場大災難中有一群貓狗雖得以倖存卻被遺留在災區現場,必須繼續為生存而掙扎。
核電廠出意外之後,政府要求居民撤離,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還有幾個志工團體在這些地區從事貓狗的營救活動。當我聽聞這件事時,尚未意識到跟自己有關,或許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切身的感受。
不過,接下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拍攝地點在距離核電廠20公里之內的警戒區域。一群狗兒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徘徊,大概是肚子餓了在找東西吃。
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我立刻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識寫野菜:夠厲害的山茼蒿
作者:方梓
國北師文薈館後的兩棵樹高近三層樓,有人在樹下放著貓飼料偷偷餵養流浪貓,引來了野狗、野鴿子、一群雀鳥也來搶食,樹下有狗屎鳥糞等,長了紫背草、鵝仔菜(山萵苣)、咸豐草等好幾種野菜,夠滋養的沃土野菜株株莖高葉闊,尤其山茼蒿莖有拇指粗。安逸優渥的環境,山茼蒿抽拔了六、七十公分都沒有分枝,昂首舒展它的綠葉。摘了好幾株的葉心,雖然不夠炒成一盤,但拿來當湯麵的青菜綽綽有餘。
有機創業向前行─玉米甜農場
作者:吳明瑾、葉美慧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玉米甜農場位於花蓮東華有機專區的中心地帶,約1公頃的土地由黃建全獨立管理,2009年申請有機驗證,目前為有機轉型期第三年,主要經營作物有水果玉米與小番茄,以及少量的火龍果、綠竹筍及四季豆。
玉米甜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建全出生於農家,耳濡目染下讓他自小就對農業有基本的認識。入伍服役時,首次離鄉赴外地生活,由於不適應都會裡忙碌的步調與生活環境,在服完三年半的志願役後,決定回花蓮就業。返鄉後隨即投入餐飲業服務,當主管準備將他升任店長時,頓時意識到連鎖餐飲業的工作並非他的理想,性格上不喜歡受牽制的黃建全,為能掌控自己的事業與生活,深思熟慮後毅然放棄升遷的機會,嘗試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事業。
有感於環境、氣候急遽的變化,以及糧食自給率不足等問題,黃建全開始思索承接自家農耕工作的可能性,不僅能培養謀生的能力,長遠來看還可以增加糧食生產、造福大眾,因此農業成為他創業的首選。確立志向後,便積極地參與農業相關的培訓課程,學習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一步步踏上從農之路。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湯琇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湯琇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