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12.2.10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協會
青蛙小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蛇學問】看那蛇兒,神秘而美麗的紋路

作者:杜蕙君

蛇在地球上分佈很廣,從熱帶雨林一直到草原、沙漠都可見到牠的蹤跡。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不論其花紋鮮艷與否,顏色深淺如何,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演化出的機制。可將其花紋的模仿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偽裝在環境中,一種是偽裝成別種生物。

然而,這些在地球上存在已久的美麗生物,卻在人類的貪婪及私慾下,剝下牠美麗的外衣,做成了皮包、皮鞋、皮帶⋯等,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已將8科共36種的蛇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

已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Ⅱ 的閃鱗蛇 (摘自 蛇百科)

上圖就是已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Ⅱ的閃鱗蛇,多麼美麗,所以各位看官呀!是不是就從蛇年開始,停止消費和殺戮,讓美麗的蛇皮留在蛇兒的身上呢。

精采內文

  【蛇回來】 故事的完結?保育的開始!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南瑪都颱風過境後河濱公園所捕捉的無毒蛇類處理過程在人類尚未「入侵」低海拔環境時,這些蛇類都曾經是生活其中的要角;而後隨著開發工、商、住、辦之用,多數適合蛇類棲息的環境消失不見了;與都會區一牆之隔的堤防外濱水帶(Riparian zone),也就是所謂景觀豪宅廣告中所強調的水岸,便成為低海拔蛇類的最後避難所。牠們如同都會區中的難民一般,棲身於每當颱風、豪雨來時水位便會劇烈上漲的水岸綠帶;但連這些區域,近年來也多被規劃成河濱公園、運動公園或自行車道,使得這一低海拔動物的最後避難所,也難逃人類入侵的命運。

這些被捕獲留置的蛇類,外觀上與一般被人基於某些特定目的放生的蛇類不同。多數被人捕捉做為放生之用的蛇類,由於留置於籠內的時間長,鼻吻端通常有持續頂撞籠子所留下的傷痕,並因沒有進食,多數個體均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脫水、消瘦或蛻皮狀況不佳的情形。但此次捕捉到的所有個體,並無前述的情形,有許多個體是剛捕食完獵物後不久即被捕獲,由於捕捉及運送過程中的干擾,而紛紛將未及消化的獵物吐出。這些獵物在比對後,發現全都是當地環境中生存的動物,包括蛙類、魚類、鼠類、鼩鼱等等。

精采內文

 
  【蛇學問】煥然一新 蛇蛻皮

作者:杜蕙君

正如所有的爬蟲類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眼瞼的位置也長有透明的眼膜,這片薄膜亦是蛇鱗的一種,英語稱為「Brille」,蛇鱗的成分是角蛋白所組成。和魚類的鱗片不同的是,蛇類的鱗片是由表皮層生成的,而魚類的鱗片是從真皮層生成的。蛇的表皮和鱗片有許多功能,不僅可以阻擋細菌和外來寄生蟲、調節體溫、水分均衡等多種功能。

照片取自於(貝殼村 海外華人俱樂部)

隨著時間成長或由於皮膚損傷時,表皮層便開始生成新的細胞,促使舊的細胞蛻去,此過程稱之為「蛻皮」。在蛇準備蛻皮時,此時舊的細胞使外皮變乾燥和黯淡,覆蓋眼睛的鱗片也變成乳白色且混濁,因為乳白混濁的鱗片遮住了牠的眼睛。此時,蛇會停止進食並將自己隱藏在安全的地方,這時牠們通常脾氣暴躁且攻具擊性。新細胞生成後,會先發生液化現象,使得外層皮膚軟化,使原來的皮膚從正在生長的內層脫落。

精采內文

 

※ 本報於2月9至17日一連9天推出蛇年特刊,讀完今天的電子報,您覺淂意猶未盡嗎?環境資訊電子報是一份公益的獨立媒體,歡迎關心環境資訊的公民參與。您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參與:志工捐款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刊頭設計:湯為筌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