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完結?保育的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蛇年特刊

故事的完結?保育的開始!

2009年01月06日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大約一年前的秋天,科蘿莎(註)颱風過境後,一則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颱風過境後,臺北縣大漢溪的河濱公園出現上百條毒蛇,四處亂竄!」基於對新聞媒體長久以來報導動物訊息真實性的質疑,加上其他眾多原因的驅使下,當下決定與當地政府相關局處聯絡,協助處理該批蛇類。

 南瑪都颱風過境後河濱公園所捕捉的無毒蛇類處理過程

翌日上午前往暫時留置的消防隊,清點之後,共計有無毒的花浪蛇33條、草花蛇27條、臭青公6條、赤背松柏根3條、南蛇1條。諷刺的是,所謂的百條毒蛇中,真正的毒蛇只有一條新生、且因擠壓而奄奄一息的「眼鏡蛇」幼蛇!

多數的人可能會將這些突然大量出現的蛇群,歸因於人為放生。但事實究竟如何?

在人類尚未「入侵」低海拔環境時,這些蛇類都曾經是生活其中的要角;而後隨著開發工、商、住、辦之用,多數適合蛇類棲息的環境消失不見了;與都會區一牆之隔的堤防外濱水帶(Riparian zone),也就是所謂景觀豪宅廣告中所強調的水岸,便成為低海拔蛇類的最後避難所。牠們如同都會區中的難民一般,棲身於每當颱風、豪雨來時水位便會劇烈上漲的水岸綠帶;但連這些區域,近年來也多被規劃成河濱公園、運動公園或自行車道,使得這一低海拔動物的最後避難所,也難逃人類入侵的命運。

美麗且愛吃蟾蜍的台灣赤鍊蛇

多數人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一旦看見蛇,走避是比較好的反應,其他如玩弄、追打等狀況均屢見不鮮。有人還會利用腳踏車或其他車輛惡意輾過,甚至重覆來回輾壓,欲致其於死地的意圖明顯。

當時除了草花蛇是由於每年10月中下旬進行交配生殖而大量出現外,其他則多因該時節為入冬前最後的溫暖季節,趁機出現活動、補充能量。但不巧遇上南瑪都颱風過境,這些蛇類於是被上漲的河水驅趕至河堤邊人類經常活動的區域,因此而形成颱風過後大量蛇類出沒於河濱公園的情景。

這些被捕獲留置的蛇類,外觀上與一般被人基於某些特定目的放生的蛇類不同。多數被人捕捉做為放生之用的蛇類,由於留置於籠內的時間長,鼻吻端通常有持續頂撞籠子所留下的傷痕,並因沒有進食,多數個體均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脫水、消瘦或蛻皮狀況不佳的情形。但此次捕捉到的所有個體,並無前述的情形,有許多個體是剛捕食完獵物後不久即被捕獲,由於捕捉及運送過程中的干擾,而紛紛將未及消化的獵物吐出。這些獵物在比對後,發現全都是當地環境中生存的動物,包括蛙類、魚類、鼠類、鼩鼱等等。

捕鼠高手:黑眉錦蛇
 

草花蛇與花浪蛇均為中小型的半水棲蛇類,但前者對水域的依存度較高,後者較低,過去鄉下地方的農民,通常稱之為水蛇或草仔蛇,其中草花蛇是目前台灣的無毒蛇中,單次生殖產下卵數最高記錄者,在我過去的記錄中有產下113枚卵的記錄,但因所需的孵化時間長達兩個月,因此往往容易成為另一共域、且以爬行類卵為主食的赤背松柏根蛇所取食,能成功孵化並長成的比例並不高。另外,俗稱鮕呆的七星鱧、臭青公、眼鏡蛇、雨傘節及一些鷺科鳥類,也經常在水中及陸地上捕食此兩種蛇為食,彼此互成一個小型的食物鏈。

在本次參與處理的過程中,令人發現國內有許多單位,存在著極大的改善空間。首先是負責處理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有心卻無充足的經驗與資源,來面對並處理一時湧入的大量動物,同時還得不時應付媒體,避免被斷章取義,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報導。其次是辛苦的消防同仁,在被賦與第一線處理動物任務的同時,卻未得到良好而專業訓練;加上使用的工具器材不足,收容的動物無法得到妥善的照料,導致以蛇為食的蛇類與其他被食的種類放置同籠。大量蛇類擠在4個破舊的鐵籠中,又為了防止牠們脫逃,而以垃圾袋層層包裹後放置於消防車上,擁擠的空間加上悶熱不流通的空氣,導致部分蛇類往生。這些缺失與不足之處,都需藉由政府的重視與投入而來改變。

過程中令人覺得最需要再教育的是我們的新聞媒體。當媒體記者聞風而至,處理的過程中不斷要求配合演出以拍取聳動的畫面,這些所謂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孰不知這樣的報導方式,正是加深民眾對蛇類產生負面觀感的原因之一。

深粉紅色的紅竹蛇成蛇

或許久居於都市中的人們除了動物園、水族寵物販售店及鄰居飼養不小心脫逃的寵物蛇之外,一輩子可能都沒什麼機會接觸到這種動物。當我們的教科書專注介紹著六大毒蛇的危險性時,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牠們只是台灣陸棲蛇類總數的零頭,更遑論去了解台灣多數的蛇是無毒且有著美麗的外表;大家也普遍不了解,蛇類的多樣性在維護環境的生態平衡上,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多數的都市人總會提到居住於都市之中空氣污染嚴重,也習慣生活周圍不會有蛇或其他野生動物出現,但或許不會有人去思考,為什麼都市裡面沒有蛇?我時常告訴別人,當你在住家附近看到野生蛇時別緊張,因為那表示你家附近的生態狀況還不錯,至少還養得起蛇!

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育,不是僅僅關注可愛的、稀有的、美麗的物種,也不應該僅只將目光放在那些存在於遠離都會的山林之中,另人悸動且浪漫的探險,因為生態體系是由眾多的小零件(物種)相互搭配組裝所構成,套句人類的話語,牠們只是單純的想在景氣(棲息環境)不佳的狀況中,混口飯吃,討個生活,又何必苦苦相逼呢?

體色豔麗的高砂錦蛇

很高興也感謝此次環境資訊協會提供一個絕佳的交流平台,讓我這個不務正業、整天玩蛇的弄蛇人,從我們所認識的蛇來談一談這個令多數人所嫌惡的生物,在現今的環境及保育上所面臨的問題。我也試著從前面8篇生澀不流暢的文筆,加上離離落落、七拼八湊的文字敘述中,跳躍式擠出我這17年來對這些動物的認識。

恐懼或許只是無知最簡單的一種表現方式,在我所認識的人中,包括我的學生,開始有了接觸蛇的經驗之後,對這種奇妙的動物,往往會從一開始的害怕,轉變成好奇,甚至是關心、在意!我並不期望各位看倌對蛇的態度能有所轉變,但至少避免對牠們造成一些負面傷害,也可以算是一種保育!此外,您也可以選擇去了解、認識它,當您呼朋引伴去觀察、記錄牠們時,也請您保持適當的距離,拍照時請不要以大量的閃光燈同時對著牠們,蛇並沒有您所認為的那麼堅強!

自湖中探頭觀望四周的半水棲白腹游蛇

註:原文南馬都颱風為誤植,經作者告知後已訂正。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