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3.31








近期活動

<抱抱台灣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
關懷生命協會 第三期專業志工 強力招募 《你能改變動物的未來》(4/10截止)

【連署】搶救!台灣民俗村7處暫定古蹟活動

【連署】 搶救新莊溫仔底溼地公園

10分鐘短片12萬元—影像起藝 農民萬歲 學生微電影徵件(4/22截止)

張昭鼎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

氣候變遷:關於科學、保護人類文明與下一份IPCC氣候報告的最新訊息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4月1日起停發全文版電子報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飛翔天空的寶石:閃灰蝶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向太陽借了光
閃耀的亮
眩目
迷人

飛翔天空的寶石
是上天送來
美麗的禮物

精采內文

 

前進霧台 荒野台北培力養樹旅記

作者:文彬(荒野台北培力志工)、彥龍(荒野台北分會專職) ;攝影:小肆(荒野台北培力志工)

魯凱族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傳統價值觀中,認為每一種「樹」之於人類、之於各類動物,是「棲息地」,也是「食物的根源」。因此若有人任意地破壞樹林或改變、侵占水道,將會受到很嚴厲的訓斥,因為這是犯了很嚴重的是「禁忌」,也就是魯凱族母語所說的「Dawlisiane」。

而土石流就是因為犯了「不愛護樹木」、「不尊重水道」禁忌所導致的下場,人類及其他各樣物種賴以為生的棲息地和食物皆因此消失,害到眾生也害到自己。

部落耆老宋先生帶領著我們前往山林坡地進行養樹植樹,慈祥的耆老看起來溫文儒雅,實際上卻是部落裡首屈一指,通達魯凱族傳統文化與山林知識的勇士。耆老倚山而生,秉持著魯凱族獵人的尊嚴與榮譽數十年以來守護著山林。

精采內文

 

好好愛我 訪劉東啟教授談經常被誤解的醫樹小知識

打針是無效且可笑的人類自慰行為作者:陳中道生(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籌備處)秘書長)

劉教授表示:動物的血液運輸系統是循環性的,但樹木的水分運輸系統卻是單向性的。樹木並沒有心臟,根部吸收水分後,由導管運輸向上,再透過葉片蒸散到空氣中,是由下而上單向而不是循環性的。為樹木打針醫病,藥劑無法對流,於是必需要在樹幹周圍施打一整圈,才有可能輸送到樹木全身,但是這麼一來,樹木的維管束也全部被切斷,失去運輸的能力,反而傷害了樹。

一般而言,為樹木打針只有在小樹階段有效,對於已經形成心材的三年以上樹木,都是無效的。為大樹吊點滴或打針只是安慰人類心理,並沒有實質醫治的效果。

精采內文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酷校園裡的真食物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許多年輕人漸漸領悟到,糧食系統是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如果想推行更大範圍的永續行動,必須談論食物。」葛拉奴說。

挑戰從11家學校開始試辦,那一年年底,329所校園加入,布朗大學、紐約市立學院乃均在其中。帶領這項運動的年輕人抱持堅定的信心,期待第二年會增加到1千,約占美國二年制和四年制大專院校的1/4。

儘管學生踴躍參與,真食物挑戰依然遇到阻礙,像是在面對幾世代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下說服行政機構就是其一。但是就像幹部們常說的,許多氣候友善的原則反而替學校省錢,拿史丹佛的學生來說,他們效法英國的「愛食物、別浪費」(Love Food, Hate Waste)運動,用簡單的方式讓教職員生把吃剩的食物拿去堆肥。2008年,這項活動讓學校從學生食堂和咖啡館收集到120萬磅的食物來製作堆肥,而這些原本是要被掩埋的。廚餘被運到當地的堆肥設施,半數堆肥回到學校的花園和土地。

精采內文

 
 

飛翔天空的寶石:閃灰蝶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向太陽借了光
閃耀的亮
眩目
迷人

飛翔天空的寶石
是上天送來
美麗的禮物

數學
排列組合的公式
為鱗片
刷上了
繽紛的色彩

360度的切割
展現
一個謎
夢幻

飛翔密碼

Top

 
 

前進霧台 荒野台北培力養樹旅記

作者:文彬(荒野台北培力志工)、彥龍(荒野台北分會專職) ;攝影:小肆(荒野台北培力志工)

霧台鄉位於屏東縣東北角,東邊隔著中央山脈與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鄉為界,西鄰三地門鄉,北連高雄縣的茂林鄉、延平鄉,南接瑪家鄉。霧台鄉內有許多著名的高山例如霧頭山、大姆姆山等山巒起伏、風光明媚而有雲霧山林的美稱,鄉內90%以上的住民為魯凱族人。

屏東縣霧台鄉愛鄉發展協會長年關懷山林保育議題,為了山林生態復育更策劃了「養樹計劃活動」,極力推廣以原住民的傳統智慧進行種樹活動,並結合部落文化傳承與部落護樹產業以達成「三生永續」的目標。

荒野保護協會1995年成立以來,致力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守護生態環境,而荒野培力群組則是由關懷鄉土環境議題的一群志工所組成,為了瞭解台灣山林環境共同守護山林棲地,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因此隨著愛鄉發展協會總幹事宋文生先生(魯凱名 Sula)、執行長杜素芳女士(魯凱名Dresedrese)一同至霧台村神山部落,展開一趟珍惜山林愛護樹木的養樹之旅。

永續生態智慧:政府疏伐與人民種樹

領略霧台魯凱族的原生生態智慧是此次來到神山部落的重要目的,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部落對面的山林有多處崩塌現象,經宋大哥說明,崩塌處多是政府實施疏伐的地點。
疏伐是一種政府造林措施,理論上過密的林木使得陽光難以穿透,造成林地昏暗、地表植物不易生長。適時的疏伐,可以紓解競爭壓力,有利植物的生長。

但依照大哥的觀察,當地實施的疏伐作業已經變質,劣化成為砍大樹種小樹,且將在地原生樹種砍除後僅種植單一樹種(此單一樹種可能還有特定經濟利益?)於是該處山林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都被破壞了。經歷幾次大雨之後,這些實施疏伐的樹林山坡地整片崩塌,反而是部落族人照顧的林地仍完好如初。若說疏伐的原意是為了讓山林生長得更好,這樣的結果豈不是很大的諷刺?

魯凱族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傳統價值觀中,認為每一種「樹」之於人類、之於各類動物,是「棲息地」,也是「食物的根源」。因此若有人任意地破壞樹林或改變、侵占水道,將會受到很嚴厲的訓斥,因為這是犯了很嚴重的是「禁忌」,也就是魯凱族母語所說的「Dawlisiane」。

而土石流就是因為犯了「不愛護樹木」、「不尊重水道」禁忌所導致的下場,人類及其他各樣物種賴以為生的棲息地和食物皆因此消失,害到眾生也害到自己。

部落耆老宋先生帶領著我們前往山林坡地進行養樹植樹,慈祥的耆老看起來溫文儒雅,實際上卻是部落裡首屈一指,通達魯凱族傳統文化與山林知識的勇士。耆老倚山而生,秉持著魯凱族獵人的尊嚴與榮譽數十年以來守護著山林。

耆老仔仔細細地為我們解釋樹木的栽種,必須要配合環境,要種什麼樣的樹就必須考慮海拔高度、地形、地質…等等環境條件,此外,更注意到這些樹能夠與周圍環境生存的各種生物相配合。例如我們所選擇栽種的樹,在不同的季節之中,可以提供哪一些動物作為食物來源,這與林務局單一林相造林,導致許多生物缺乏多樣性的食物來源,反而是破壞生態造成浩劫的思維完全不同。

耆老豐厚龐博的原生知識以及如此細膩呵護山林的心,讓我們見識到愛鄉協會推廣的「養樹」及我們在都市裡見到的「種樹」是多麼天差地別。

在都市中,我們太常看到政府及政治人物只是為了作秀、為了表面形象進行種樹,不論是移植或是新種,只是挖了一個坑就潦草地將樹埋進土裡,往往造成大批大批被埋進去的樹木成了「樹墓」,這不只是浪費公帑更是生靈塗炭!樹,絕對不是只是將他埋進土裡就會活,而是必須要將他視為有生命的個體,他必須要與土地連結,必須要與他周邊的生物社群成員連結,這才是愛樹護生態的第一步。

魯凱族的頭飾文化中,對獵人來說,除了傳達唯有「共享」才是「彰顯榮耀」的精神之外,更顯現出一個優秀的獵人生自於豐饒的山林,因此對魯凱族人來說,愛山護林是天經地義的文化基底思維。而霧台愛鄉發展協會宋大哥的家族更傳承著一種生態觀念:若要從大自然取得想要的資源,必須對大自然付出更多;同時,只取用自己需要的資源就好。例如族人設陷阱獵山猪時,會將陷阱的負重設定為30公斤以上的公猪才會落入陷阱,讓母猪、小猪不致掉入,如此才能維持住山猪的數量。

近年來重視環境的保育、社會、經濟學者大力提倡永續發展概念,即強調若我們使用環境資源超過環境的能負荷承載量時,將造成不可逆的生態破壞,影響到人類後代子孫生存的權利。因此人類在發展的同時,必須有限度的使用自然資源,與自然共生。而這樣的永續發展的觀念,在宋大哥的家族已經代代相傳已久,早已是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智慧之一。

響應綠帶運動(Green belt)

目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嚴重,你可曾想過我們能不能夠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將來的困境?其實有一位偉大的女士在30年前就提供了解決之道。這位女士就是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萬家麗‧瑪阿塔伊(Wangari Muta Maathai),她所領導的綠帶(種樹)運動,讓肯亞多種了3千萬棵樹,並成功的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及效尤。

綠帶運動起緣於非洲的窮國肯亞:1970年代的肯亞面臨貧窮、人口大量成長、人民與政府恣意開發與大量濫墾國內寶貴的森林資源的困境。這困境使得肯亞境內原本就稀少珍貴的樹林幾乎消失殆盡。樹林的消失造成的後續影響相當廣泛,其中對肯亞而言最嚴重的影響是沙漠化的問題,影響到肯亞全國的生態環境及糧食系統崩潰、使得貧窮與貧瘠問題更加惡化。萬家麗女士在這艱困的環境中,她結合了婦女協會和農村的力量發起種樹運動,幾年不斷種樹延緩了肯亞沙漠化的危機,而綠帶運動也開始廣為人知並成為世界潮流。

目前台灣也開始響應綠帶運動,由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歌手丁噹代言發起「台灣綠帶運動」的千萬募款活動,集資幫助肯亞種植樹林,於是我們每個人只要有意願,都可以依自己的能力捐款到肯亞種樹。

參與養樹計劃

如果覺得光是捐款無法滿足自己想要「親手養樹」的想法,荒野保護協會與霧台愛鄉發展協會正積極合作「霧台養樹計劃」,依照當地環境紋理、風土氣候與生態系的理念經營的養樹護林運動,正是讓我們學習如何親近山林,以及愛護台灣土地的友善行動。

相對於政府砍大樹種小樹造成崩塌,山林面臨不斷被破壞的現況,愛鄉協會希望發起人民自主的養樹運動,養樹計劃中不只是單純地種植樹木,而是以祖先代代傳承下來的山林智慧,謹慎地考慮樹種與整體生態環境的連結,包括森林演替周期、生物多樣性與食物鏈、季節節氣與水土之間的變化…等,依照各種樹木不同的狀態,進行適時適地的採種、育苗、護苗、移植、補植等在地原生木林照顧措施,計劃中更與魯凱族維護山林為底基的傳統文化續承作結合。

荒野保護協會與霧台愛鄉協會歡迎任何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朋友,和我們一起養樹,或是捐款認養,協會將定期以email方式提供您所認養的樹木成長紀錄。從現在起,您可以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一起種樹的一份子,為地球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 荒野保護協會網站:http://www.sow.org.tw/    Tel:(02)2307-1568
  • 屏東縣霧台鄉愛鄉發展協會網站:http://tapalialan.blogspot.tw/
  •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envi.org.tw/green_ribbon_tw/

Top

 

好好愛我 訪劉東啟教授談經常被誤解的醫樹小知識

作者:陳中道生(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籌備處)秘書長)

劉東啟,取自我們的島「樹教我種樹」專題劉東啟教授是台灣少數取得日本「樹木醫」證照的樹醫生,現在任教於中興大學園藝系,並經常受聘為政府及民間機構講述正確的樹木知識;植樹節的前夕,記者特地走訪位於台中劉教授的研究室。

關於醫樹的基本觀,劉教授提出三點供民眾參考:

一、了解它、相信它

劉教授說百年以上的古樹,一定遭遇過很多病害及惡劣環境,它們可以繼續存活,並不是因為人工藥劑,而是樹木自己形成的防禦力。科學已經證明,樹木本身就具備了治療樹體腐朽病害的能力。

二、透過觀察和樹溝通

樹木的病徵和病因往往不在同一個部位,樹木的根莖葉是相連貫穿的管狀系統,樹木會腐朽,經常是相連的根部受傷而無法輸送水分的呈現,但人類卻在樹幹傷口塗藥、打針或做手術。認識樹木的身體語言和樹溝通,才能更正確知道樹木需要甚麼。

三、醫樹並不難

經過日本、美國、奧地利等醫樹理論與實際驗證,只要民眾了解樹木的防禦機制、解讀樹木、診斷樹木,用友善的方法為樹木進行醫療,和樹木健康地共存,才可以挽救地球環境的惡化!

樹:「我不要打針」

打針是無效且可笑的人類自慰行為教授表示:動物的血液運輸系統是循環性的,但樹木的水分運輸系統卻是單向性的。樹木並沒有心臟,根部吸收水分後,由導管運輸向上,再透過葉片蒸散到空氣中,是由下而上單向而不是循環性的。為樹木打針醫病,藥劑無法對流,於是必需要在樹幹周圍施打一整圈,才有可能輸送到樹木全身,但是這麼一來,樹木的維管束也全部被切斷,失去運輸的能力,反而傷害了樹。

一般而言,為樹木打針只有在小樹階段有效,對於已經形成心材的三年以上樹木,都是無效的。為大樹吊點滴或打針只是安慰人類心理,並沒有實質醫治的效果。

樹木的免疫力

植物為抗病所分泌的抗病物質植物體內的樟腦、樹脂、松脂、單寧等是樹木自己分泌的藥,用來對抗病蟲害的化學防禦系統。樹木製造自體抵抗物質,需要有健康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仰賴的是健康的葉片,如果葉片不足的話,就無法正常行使光合作用,植物的抗病能力就會降低。樹葉光合作用不足,以及根部生長不良,就沒辦法形成足夠的抗病物質,樹木便會生病甚至死亡。

無毒樹醫的肺腑之言

外科手術是不需要且無效的劉教授說,樹木是大自然界中重要的食物供應者,鳥獸昆蟲生活在裡面進行授粉、傳播種子、形成完整健康的生物鏈,並且創造生態平衡的自然關係。但是,人類以增加作物產量為理由,將部分生物定義為害蟲、害鳥,因而發展出殺蟲劑、殺菌劑、毒餌等。這些藥物和設施都帶「殺」字,也都以消滅其他生物當作目的,對人類及環境有負面的影響。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能夠殺蟲殺菌的毒藥也會傷害其他動物、寵物、甚至人類!

樹木醫學的重點,是去啟動樹木與生俱來的防禦系統,讓旺盛的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強壯的根系儲存能量,以形成抗病物質。

對路樹管理單位的諍言

劉教授語重心長地說,樹木的健康關係到人類的安全,但目前的公部門卻沒有體認到綠化議題的重要,在種樹時缺乏整體生態的關照,樹種下去以後,並沒有正確的養護。人類貪圖樹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卻往往傷害了樹而不自覺,例如隨意修剪樹,其實破壞樹的生命機制;植穴太小讓樹根無所伸展;不良的土壤使樹木的根系貧乏。劉教授籲請大家,重新建立人類與樹的關係,並且以樹的健康需求對待樹木。

※梧桐基金會持續邀請劉東啟教授舉辦免費的生態與種樹講座,講座訊息將於梧桐臉書和官網公布,歡迎有意參加的朋友多多關注。

相關文章:

樹教我種樹

讓樹醫樹

Top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酷校園裡的真食物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加州永續學生聯會的葛拉奴(Tim Galarneau)、來自波士頓的食物與農業非營利組織「食物計畫」(Food Project)的史提爾、布朗大學的史瓦茲(David Schwartz)和其他幾位年輕人,訴求把永續與公平栽種或飼養的食物帶進校園餐廳。

從東岸到西岸,類似的能量和熱情正蠢蠢欲動。葛拉奴從加州公立大學系統的人們合力轉變校園伙食中看見這股力量;史瓦茲從布朗大學學生拉高分貝要求採購永續食物中看到這股力量;領導食物正義運動的史提爾則是從食物計畫的最前線、年輕人於波士頓經營的農場中看見這股力量。

這群人推出了「真食物挑戰」。真食物挑戰成為組織動員的工具,賦予學生力量來說服學校採取行動,加入真食物挑戰的學校,誓言到2020年以前把至少20%的伙食轉為真食物,也就是以永續栽培、公平生長且來自當地和地區農場的食物。

除了這個具體目標外,真食物挑戰也提供學校和學生幹部支持網絡、採購真食物的資訊、幹部訓練以及「真食物計算機」,後者提供真食物的量化機制,以判斷目前提供的真食物百分比,以及持續改善的衡量標準。

「許多年輕人漸漸領悟到,糧食系統是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如果想推行更大範圍的永續行動,必須談論食物。」葛拉奴說。

挑戰從11家學校開始試辦,那一年年底,329所校園加入,布朗大學、紐約市立學院乃均在其中。帶領這項運動的年輕人抱持堅定的信心,期待第二年會增加到1千,約占美國二年制和四年制大專院校的1/4。

儘管學生踴躍參與,真食物挑戰依然遇到阻礙,像是在面對幾世代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下說服行政機構就是其一。但是就像幹部們常說的,許多氣候友善的原則反而替學校省錢,拿史丹佛的學生來說,他們效法英國的「愛食物、別浪費」(Love Food, Hate Waste)運動,用簡單的方式讓教職員生把吃剩的食物拿去堆肥。2008年,這項活動讓學校從學生食堂和咖啡館收集到120萬磅的食物來製作堆肥,而這些原本是要被掩埋的。廚餘被運到當地的堆肥設施,半數堆肥回到學校的花園和土地。

葛拉奴為加州大學的系統提供範例,為了響應這項運動,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決定實施「無餐盤」政策來解決「拚命堆」的現象,也就是學生夾了超過肚子塞得下的食物。學校估計每年將省下超過1百萬加侖的水,沒有餐盤也意謂較少的食物被浪費,自從導入這項措施以來,校園的食物廢棄物減少1/3,並且將剩餘的廢棄物製作堆肥。「我們的理念是把垃圾變黃金(upcycling),」葛拉奴說:「在成為廢棄物之前減少浪費,而後透過堆肥整合廢棄物,就永遠不會變成一種浪費。」這項措施減少能源的消耗(需要加溫的洗碗水變少)以及氣體排放(所有沒有被掩埋的食物),同時替學校省錢,留下更多資源投資在永續食物的選擇上。

葛拉奴引述一位經濟學家對轉移市場所做的觀察:一旦消費者的趨勢決定20%的市場,就成為無可擋的力量。葛拉奴和史提爾、諾爾本和蓋因斯等人體現的決心,藉由愈來愈大的音量而推動市場改變。這種決心也影響到校園以外的地方。真食物挑戰的校友們正前往各個社群,他們運用自己的熱情和組織技巧,將真食物的市場擴大到全國各地。

史提爾說:「如果不能讓校園做出這樣的轉變,又怎能期待會在別的地方發生?如果校園都做得到,我們就可以開始問:別處為什麼不能?」

精彩回顧: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作者:Anna Lappe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5511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