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活動簡介講者簡介研討會講 座

 

為建立台灣生態文化撒下希望的種子!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簡介

Life is incarnate in place…Environmental ethics requires a feeling of identity with local place. Holmes Rolston, III
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具體展現生命。羅斯頓

  羅斯頓教授(Dr. Holmes Rolston, III)於1932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承繼其祖父羅斯頓一世、父親羅斯頓二世,他是美國長老教會第三代牧師。大學修畢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之後,進入協合神學院進修,後來再前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受教於名師托倫斯(T. F. Torrance)門下,並於1958年得到神學與宗教研究博士學位,然後,回美國任長老教會牧師直到1967年。

  之後,他又在1968年獲得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碩士學位,然後受聘於科羅拉多大學哲學系至今,並於1992年獲傑出教授殊榮。70歲生日的時候,他買了一個墓碑,預備將來與先人一起安眠在家族墓園時使用,上面刻著「一位走向野性的哲學家」(A Philosopher Gone Wild)。

自然之道即十架之路

  羅斯頓教授進入學術領域最重要的轉捩點在1975年於《倫理學》(Ethics)期刊上發表名為〈有生態倫理這回事嗎?〉(Is There an Ecological Ethic?)的論文,從此環境倫理這門新的學科就無法與他的名字分開,他也因此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他的學術專長,即探討「科學與宗教」交織互動中的最核心議題,特別是在「生態系與倫理學」方面的論述更是貢獻卓著。

  他的倫理學基礎,建立在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之上:「大自然不只需要被尊敬,更需要被當成一份神聖的恩賜來尊崇。」在他著名的論文〈白頭翁花〉(The Pasque flower)中,他以宗教意涵來刻劃美國西部這種生命力非常堅韌的小野花,沉思「生命在恆長的毀滅當中延續不絕」(life persisting in the midst of its perpetual perishing)的自然現象,就好像生命渡過嚴冬的死寂之後,必會在燦爛的春天再生一般。因此,他相信「自然之道即十架之路」(The way of nature is The Way of the Cross)。

川流不息的生命之河

  另外,他也強調:邁向成熟的倫理觀的標記,便是對於「親裔關係的體認」(sense of kinship)能夠擴展,以及對於「在一起的感覺」(togetherness)擁有一種更寬闊的認知。透過〈生命之河:過去、現今、未來〉(The River of Lif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這篇文章,他指出「個人式的倫理」(individualistic ethic)是短視的,我們必須以「集體的願景」(collective vision)來導正它。生命之河的意象,表現出生命狀態的實況,於是,真實與潛在(the actual and the potential)、自身與他人(the self and the other)、人類與自然(the human and the nature)、現今與歷史(the present and the historical)、實然與應然(the “is” and the “ought”)之間不再有區隔,它們匯聚在一起,沉穩地注入生命之河的洪流。

  個人的生命有一定的長度,我們都會如過客離去(pass away),但是,人類整體的生命卻必須延續下去,我們也都會傳承生命(pass life on)。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倫理關懷,必須與當代科技文明強大的建設與破壞能力同步演進拓展。

挑戰社會生物學

  羅斯頓教授的著作之一《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Environmental Value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1988.[王瑞香譯,國立編譯館出版,1996])雖然在台灣已出版7年之久,可惜由於「環境倫理」一直不是我們社會所關心的領域,因此本書也一直尚未受到重視。

  另外,他的著作《哲學走向野性》(Philosophy Gone Wild, 1986)、《科學與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 1987)、《保存自然價值》(Conserving Natural Value, 1994)、《基因、起源、上帝》(Genes, Genesis and God, 1999)……等書在台灣都尚未有翻譯。目前,〈生態關懷者協會〉正積極促成這些作品在台灣翻譯與出版。

  上述1999年出版的《基因、起源、上帝》特別值得一提,因為書中內容正是羅斯頓教授於1997-1998在愛丁堡大學極為重要的〈吉福特講座〉(The Gifford Lectures)講學的內容。該講座每年邀請「宗教與科學」領域重要的學者前往演講,羅斯頓在書中主要指出「宗教與倫理不可能被簡化成生物學的現象」,挑戰「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主流將科學、倫理、宗教混為一談的講法。

建立生態文化

  羅斯頓教授接受生態關懷者協會之邀請,於2004年前來台灣講學與訪問,我們希望透過與教授的交流學習,能在「環境倫理」、「生態靈修」、「科學與宗教」、「生態神學」等領域,開創探討、研究、論述、出版的風氣,讓台灣環境運動邁向更深刻、更整全的方向來發展,為建立台灣生態文化撒下希望的種子!

   

 

主辦單位:林業試驗所、南島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
承辦單位:生態關懷者協會
協辦單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聖言會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台東大學、天主教修會聯合會正義和平組、八頭里仁協會台灣宗教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基督教禮賢會、基督精兵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清華大學物理系71級校友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