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關懷事件]

蓋滿淤泥的墾丁珊瑚礁

作者:戴昌鳳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第五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今天揭幕,本屆大會所宣示的「為台灣之海祈福,為世界之洋祝禱」一語,與台灣綿長的海岸線究竟有何關係?且讓我們從墾丁的珊瑚礁談起。

  民國七十五年夏天,核三廠排水口的珊瑚白化事件,揭開了南灣海洋汙染的序幕。接踵而來的是,墾丁的遊客增多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了因應大幅成長的遊憩壓力,大舉修築道路和興建遊客服務設施,民間也因應遊客的商機而大興土木,沿岸土地被大量開發,卻很少人願意去做那些需要花費額外經費的水土保持;於是大量的泥沙土石,在大雨過後,被沖刷入海,而沉積下來的泥沙,直接覆蓋在海底,成為珊瑚及其他生物揮之不去的夢魘。在黃沙覆蓋的海底,即使白天也是一片漆黑,那些需要陽光的造礁珊瑚,宛如生長在黑色煉獄之中,相繼發生大規模的白化和死亡。從墾丁的西岸到東岸,珊瑚因此而白化和死亡的面積,遠遠超過核三廠溫排水的影響。

  一九九七年,一群國內珊瑚礁學者配合國際珊瑚礁總體檢活動,在墾丁海域診斷珊瑚礁的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墾丁的珊瑚礁已經面臨嚴重的危機,可能在十至二十年之間逐漸消失。這樣的警語,並未引起太多的迴響,反而被認為是危言聳聽;比起那些被炒得火熱的政治議題,陸地生態系的破壞都鮮少受到關注,更何況是那些埋藏在海水底下的珊瑚礁。日益加劇的汙染,使得珊瑚礁的命運似乎難以回天。

  在地區性的汙染背後,全球暖化和氣候異常則帶來更廣泛的衝擊。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全球大規模的聖嬰現象,使得各地的珊瑚礁都產生普遍白化的現象,就連向來以保育著稱的澳洲大堡礁也無法倖免,溫度過高的海水,甚至使得水深二十公尺下的珊瑚都白化了。墾丁的珊瑚,再次受到大規模白化的洗禮,然而在厚重泥沙的覆蓋之下,全球水溫升高所造成的傷害,似乎已是微不足道。

  在世紀交替之初,全球許多珊瑚礁學者正在熱烈討論著珊瑚礁的命運。種種跡象顯示,珊瑚礁可能會是第一個從地球上消失的生態系。這個昔日充滿生機,擁有高生產力,孕育萬千海洋生物的海洋熱帶雨林,可能終究抵擋不住人類活動的摧殘,一步步走上消失的道路;而在這個洪流之中,墾丁的珊瑚礁恐怕是走在最前面的。失去珊瑚礁的墾丁海洋,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遲早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在全球環境變遷和墾丁海域汙染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墾丁海域的珊瑚礁是否有未來,的確讓人非常憂心。近年來,台灣地區頻繁發生的水患和土石流顯示,飽受創傷的大地正在反撲,危及民眾的生命財產,然而水流就下,所有汙染物質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大海其實承受了更多的災難,使沿海生態系加速破壞,珊瑚礁則是首當其衝的生態系。最近幾年,我們走訪台灣沿海的珊瑚礁,發現泥沙覆蓋珊瑚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原本生機旺盛的珊瑚礁,一夕之間就成了蓋滿淤泥的墳場。珊瑚礁的消失,不只在墾丁,在台灣四周海域似乎都是難以避免的命運。

  在一片悲觀的預測中,難道就沒有一線生機嗎?其實,墾丁珊瑚礁的未來,絕大部份仍是操在我們的手中,端視我們如何對待珊瑚礁,如何對待海洋而定。珊瑚礁的未來是改善或衰敗,是興盛或破壞,就看我們所秉持的是慈悲或貪婪,有所為或有所不為而定。

  如果我們心懷慈悲,減少利用珊瑚礁資源,不吃、不養、不捕捉珊瑚礁生物,減少製造汙染物質,杜絕陸地的汙染源流入珊瑚礁區,同時,設立海洋保護區,透過立法和執法,禁止人類活動的干擾,讓海洋生物有生息繁衍的機會,還給海洋生物生存的空間,珊瑚礁就有可能重獲生機,再度繁榮起來。如果我們採取積極的行動,也許墾丁的珊瑚礁還有亮麗的未來;不然,珊瑚礁從墾丁海域消失,似乎是無法遁逃的命運。(本文原刊載於2001.10.13 聯合報)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