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關懷事件]

同舟兩命

  連月不雨,行政院日前決定石門及頭前溪灌溉區1.5萬公頃的農田率先休耕,以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用水;同時,竹科管理局已經與經濟部、農委會等單位協商,必要時,全台4萬多公頃農田必須休耕,以便把水提供給工業及民生用水。豪雨成災、土石流的陰影民眾依然記憶猶新,據料大旱將至,勢必再度挫傷民眾的生計。

  同樣是在台灣從事生產活動,為什麼要農民休耕來配合竹科的晶圓大廠?稍微了解經濟學的人知道這叫做「機會成本」:同樣的資源(譬如一公噸的水)當是分配到最具收益的經濟活動中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但由誰分配呢?市場嗎?我們看到的,是國家這隻「看得見的手」透過剝奪弱勢農民的工作,來維護強勢的國際晶圓代工大廠的生產活動。竹科的圍牆,硬生生的將竹科與北台灣截然劃分出兩個不同的「水」世界。

  日昨,經濟部長宗才怡到竹科與業者座談,業者表示一個月花幾千萬元買水對「根留台灣」將造成不利的影響,因為「大陸是不缺水」的。業者的意見當有兩層意涵:一、大陸「不缺水」的環境足以提供廠商「西進」的誘因;二、倘使政府希望高科技代工業繼續保持在台灣的生產,那有請政府想辦法多搞點乾淨的水來用用吧!在業者的要脅聲中,在山間攔溪蓋大壩、興水庫似乎成為政府的想像力所能及的唯一出路。但正如許許多多環保人士所指陳,在人為的濫墾、政府機關不當的「野溪整治」觀念下,台灣的水資源迅速的流失,建多少水庫也無法彌補之前造成的傷害。更何況許多水庫位於鬆軟的地質上,不僅使用壽命短(不經濟),對公共安全以及環境生態而言,都是明顯而立即的浩劫!

  對全球化抱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像是彼得伊文斯(Peter Evans)認為,全球化縱使壓縮了國家推動經濟政策的能力,但只要國家彈性地調整政策取向,維持一個充滿吸引力與競爭力的投資環境,當可成功的面對全球化下的挑戰。但我們不禁要問,維持竹科的競爭力的代價,憑什麼要由北台灣的農民、新竹周邊的店舖,甚至廣大的民生用水用戶來承擔?更何況競爭力修辭的背後,隱隱若現的是「以鄰為壑」的自利邏輯。

  我們並非反商,但在台灣先天缺水的前提限制下,引進極度費水、費能的晶圓代工業本來就是一個爭議的問題。已經拿了納稅人鉅額補貼超過10年的竹科業者,與其「吃碗內看碗外」想著如何飛奔西進減少「外部成本」,不如拿點經費建立廢水回收系統、朝向節約能源的方向改進生產流程,還我青山長在、綠水長流,產業與自然和諧並存的寶島台灣!(2002.3.3)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