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公園-台灣自然保護區面面觀] 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新趨勢(上) -觀念篇 作者:狗咬拖鞋 (環境資訊協會) 前陣子最熱門的成語應該是「彈丸之地」這個成語吧,這個成語被外交部長用來形容新加坡也許不適切,但是用來形容台灣的自然保護區卻再適合不過了!台灣全部土地面積約有3萬6千平方公里,不大!但共有大大小小不下80個自然保護區,夠多!但相對的,每個保護區都不夠大!這些各自獨立、面積狹小的自然保護區,以「彈丸之地」來形容應該不為過吧!? 當然,這些自然保護區並非隨意劃設,都有相關的法源依據,也經過許多努力才成立的。但是這種「孤島式」、「彈丸大小」保護區的設立,往往只是讓人類心安的,因為這樣的保護區只是將生態系切割的更零散,而保存生態系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絕非保護單一動物棲息地或單一物種生存環境就可以達成。 所幸區域式的保護區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現在跨越各種有形和無形界線的保護區模式已經在國際蔓延。如2003年在南非德班所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即以「跨界的利益」為主題來探討,不只討論環境保護如何跨國界,更要跨越不同領域、世代的保育觀點,互相傳達與溝通,追求保育利益共享與環境責任共擔。 畢竟保護區的界線是人類劃定的,其他生物不懂;動物不會懂得只能在某個區域內活動,植物不會懂得枝幹只能長到某條界線,越線之後就不是它們的生存空間了。我想他們真的不懂。
【文章連載】 【相關網站】 【相關文章】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