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國家公園-台灣自然保護區面面觀]

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新趨勢(上) -觀念篇

作者:狗咬拖鞋 (環境資訊協會)

動植物們不會懂得只能在保護區內活動,也看不懂告示牌子上的字,區域式的保護區效益不夠高。  前陣子最熱門的成語應該是「彈丸之地」這個成語吧,這個成語被外交部長用來形容新加坡也許不適切,但是用來形容台灣的自然保護區卻再適合不過了!台灣全部土地面積約有3萬6千平方公里,不大!但共有大大小小不下80個自然保護區,夠多!但相對的,每個保護區都不夠大!這些各自獨立、面積狹小的自然保護區,以「彈丸之地」來形容應該不為過吧!?

  當然,這些自然保護區並非隨意劃設,都有相關的法源依據,也經過許多努力才成立的。但是這種「孤島式」、「彈丸大小」保護區的設立,往往只是讓人類心安的,因為這樣的保護區只是將生態系切割的更零散,而保存生態系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絕非保護單一動物棲息地或單一物種生存環境就可以達成。

  所幸區域式的保護區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現在跨越各種有形和無形界線的保護區模式已經在國際蔓延。如2003年在南非德班所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即以「跨界的利益」為主題來探討,不只討論環境保護如何跨國界,更要跨越不同領域、世代的保育觀點,互相傳達與溝通,追求保育利益共享與環境責任共擔。

  畢竟保護區的界線是人類劃定的,其他生物不懂;動物不會懂得只能在某個區域內活動,植物不會懂得枝幹只能長到某條界線,越線之後就不是它們的生存空間了。我想他們真的不懂。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