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國家公園-從生物多樣性看國家公園保育]

高山棲地保育(下) 

作者:Aceralba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以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為例,目前的高山保育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四大範疇來介紹。

基礎物種族群調查

  國家公園幅員遼闊,目前有關山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資料仍不足夠,新種的陸續發現更增加了未知的領域,因此不論是各區的普查、或是單一物種的深度調查研究,仍一直在進行當中,並進一步發展物種基因多樣性調查。例如對太魯閣國家公園高山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基礎調查、杜鵑花屬植物基因多樣性調查、七家灣溪鴛鴦族群調查、雪霸國家公園的昆蟲相調查研究等。

長期生態研究 建立環境監測與資料庫機制

  這部份工作包括設立永久樣區,監測長期生態等,是基礎物種族群調查的延續。因為在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的大原則下,必須透過建立長期生態研究網路及資料庫,才能有效的掌握不同時空的生物多樣性變化,再因應趨勢在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上有所調整。

  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低、中、高海拔植物永久樣區監測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非生物環境監測計畫、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長期生態監測計畫及櫻花鉤吻鮭族群監測與生態調查等,這一部份的調查有時會因高山地區的不可及性,而產生調查瓶頸,無法有效掌握物種族群變動量,因而需利用衛星遙測資料配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立植群或生態環境變遷資料庫。甚者,更必須與在地社區、族群或鄰近國家公園、相關管理單位建立夥伴關係,將多方的資源及生態研究整合接軌,建立生態研究網路,才能找出整體環境的生態模式

  這類型研究的特色是:往往屬於跨領域性的研究,需大量借助科技及夥伴關係的力量。

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 建立生態網路

  生物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大尺度的議題,需要搜集多方的資料才能拼湊出完整的生態地圖,山區的隔離性及自然棲地的碎塊化增加保育研究的困難性,需藉由科技及夥伴關係的力量方能達成目標。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部落變遷研究、太魯閣影像資料庫建立及環境變遷研究、雪霸國家公園地理資訊整合研究等。

  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與在地參與,國家公園在能更有效分析環境資源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在地土地倫理與文化價值的思維,進而發展原住民與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共同管理的可能性,部落地圖的記錄工作便是基與此一構想的實踐。

  另外,近年歐美推行的生態廊道,其設置概念便是高山發展永續區域的落實方式,透過這樣的方式,保護重點區域並建立串連通道,強化高山資源保育,讓基因、物種、棲地及生態系、文化多樣性都有更多發展及喘息的空間。近年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開始進行合作,將位於雪山山脈南段的雪霸國家公園與位於中央山脈北段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做橫向的連結,為特殊物種在兩大山脈間的豐富多樣性生態提供適當的保護措施。

因應時勢及管理需要而發展的保育研究

  近年來生態旅遊議題、登山機制的建立及外來種入侵都是常討論的話題。高山的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遊憩壓力的增加往往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預期的衝擊,為了減少遊憩衝擊,太魯閣國家公園也開啟一連串研究,從參酌世界各國高山型國家公園的遊憩型態發展、合歡山區生態旅遊資源、活動模式、區域系統規劃、登山學校設置、到高山公廁生態工法與水源維護等,都是因應此需求而進行的研究案。

  高山地區是台灣最重要的屏障及資源,國家公園更涵括了四分之一的台灣屋脊,在更多的關心與焦點落於高山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相信國家公園的保育工作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支持。(2005-04-27)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