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山的人] 走過浸水營 回憶在歷史痕跡裡 (上) 作者:紫秋千
楔子 初夏的南台灣,連串霪雨霏霏後難得艷陽高照,這是一個月以來老天爺最給臉色的一天,「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水底寮,東至台東大武全長47公里,我們為求真正的從頭走一遭,刻意捨近求遠從水底寮起行,這個因民視鄉土劇而聲名大噪的小鎮,由文明的柏油路經水泥路過檢查哨乃至大漢林道的碎石路段,讓時光倒轉彷彿回到古道開創的時期,一路上來義、春日群山層疊,高聳的力里山、姑仔崙山隱約環繞在側。 一翻折騰顛簸後,大漢林道23K背包上肩整裝出發,高度計測得登山口標高約1400m,自北大武一行後常想,身為南台灣的子民,無論如何也應該要去走走這又名「三條崙古道」,與霞喀羅、八通關並列為台灣三大古道之一,擁有170多年歷史的浸水營古道,而此刻在天時、地利、人和萬事齊全之下,多年夢想終得一償宿願,帶著許多前輩及朋友們的期望,心裡是澎湃激昂的,想必此行的其他隊友也是如此的感覺? 走風的人 山嵐飄邈氣溫濕冷,偶地吹來陣陣的涼風,陽光灑落樹茵穿天,花香鳥叫,這是登山人最夢寐以求的天氣,走在這一路緩坡下行的步道,走進這中海拔蕨類的天堂,我感覺到風兒的存在,我試著放慢腳步讓雲霧拂身而過,我想起了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在「我的獵人父親」一書所說的這段話: 「讓吹來的風流動灌進,我們叫『替風開路的人』;凡經過的地方讓風跟進追流,我們叫『走風的人』,風是自然的語言,是自然跟人感覺的文字和語言;人的感覺,是對自然的回應。」 是的,我張開雙手讓風聞著、親著,我踩著前人的足跡感受獵人們御風而行呼嘯而過的傲氣,我想著昔日傳教士帶著使命往返東西部宣揚教義的辛苦,我想起平埔馬卡道族,因漢人到來被迫陸續遷徙到後山去避難的無奈,還有那先民篳路藍縷,開山修路的艱辛...... 只是時間的倉促未能讓我多點時間記下此刻的感動,如果再稍作停留將會影響到往後的行程,一天要走二十幾公里的路這可是場硬戰,通過往姑仔崙山的叉路後,豪雨剛過的路徑是越來越潮濕了。 走進螞蝗地盤 地如其名,一路走來始終擺脫不了「水」的影子,終能體會常年因海拔高濕氣重,雲霧繚繞猶如沉浸在水中的地名由來,穿過山嵐後到達古道的第一個景點,遺址上仍有破碎的玻璃瓶,那是歷史所留給後代最顯明的痕跡。一片荒涼,昔日清朝台東知州胡鐵花在此閱兵的氣勢磅礡,卻已成廢墟的平台,而我也只能用相機紀錄下這幽幽的情愫。 馬尾松、臺灣二葉松、筆筒樹、野牡丹、長花九頭獅子草、鳥巢蕨、燕尾蕨、金線蓮……及許多不知名的野生蘭一路讓你處處驚艷,潮濕的南島熱帶氣候,正是動植物生態的天堂。 找了個空地我們卸下裝備稍作休息並煮食午餐,忽地隊友們尖叫了起來,原來有人上了螞蝗的道,行走時被寄附在襪子上而不知覺,等到休息時才發現怎麼褲管有斑斑血跡?這倒令人開始繃緊神經準備決一死戰了,黑色的陸生水蛭一扭一扭毫不起眼的傢伙,卻讓你足以留下留下深刻的回憶並付出慘痛的代價,起身後再往出水坡遺址這段路猶如走進了「螞蝗古道」,其實牠也是千百個不願意!不吸血就不能生存,而且今天難得只有我們這群山友來,這機會怎能輕易放過呢? 出水坡遺址是個日軍警備司令台,這裡相當空曠倒是適合紮營的理想場所,想必先民走累了也都選擇在這過夜歇息,地上偶爾出現一坨坨黃鼠狼的排遺,機伶的傢伙知道只有這裡才有甜頭可嚐,但可能這次得讓牠失望了,因為我們沒有本錢多作停留,我們得趕在天黑前到達加羅板部落,而步道卻還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緩坡下山。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