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黑潮觀點]

解說海洋

作者:廖鴻基

  船隻邁浪離開碼頭,搖搖晃晃的賞鯨船甲板上,我拿起麥克風告訴大家:「我們將要拜訪海洋及海洋裡的各種生命……」

  無論風浪如何、無論鯨況如何,我的工作就是要為一船的賞鯨遊客們解說海洋。從事海上解說工作至今已三年多,我漸漸覺得,以人的有限和渺小要來解說海洋,的確是有些自不量力。但每年夏天一到,出海解說一直是我這個季節的主要工作之一。

  海上解說工作並不輕鬆,風吹、日曬及船行顛簸……這些只是海上解說工作的基本考驗,我覺得難度最大的是,如何透過恰當的解說,將我心底的海洋介紹給形形色色來自各地的遊客們。

  賞鯨活動包括行前解說一趟大約三個小時,賞鯨船出航後,即使鯨況不錯鯨豚出沒頻繁,在整個線狀的航程中鯨豚出現所佔的時間也只不過是點狀呈現而已。當鯨豚出現在舷邊,一般遊客們的情緒多少都會受到這群活潑亮麗優游自在的海洋生命所感染,這時的解說工作只是順水推舟,在鯨豚的穿梭間加些知識性、資料性或經驗性的傳說便能圓場。但是,一如海洋神祕多變的面貌,當海上鯨豚蹤影稀疏或久久找不著牠們時,航行的感覺就會變得無度漫長。這時,就是考驗解說員解說能耐的時刻。海洋是寬廣的,若海上解說只偏重在鯨豚解說,那這個航程的大半時間都將會陷溺在枯候無聊的情況下。

  我總是覺得,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而台灣大多數人和海洋的深遠隔閡是詭異和不當的--沒有機會接觸、沒有機會認識及沒有機會關懷--因而,我們到處看得到粗暴濫用海域資源的情形,台灣雖然靠海,但我們缺少海洋文化,因而,我們並不懂得如何來消費海洋。為了突破台灣長久陸封的意識形態,我們將賞鯨活動視為台灣難得的海洋生態教室,透過恰當的解說,每年超過十萬人次的賞鯨遊客將有可能成為海洋的種子在台灣陸地上萌芽。

  一九九七年夏天,我第一次上賞鯨船擔任解說工作。那年,我帶著筆記本上船,對於並不擅長於使用語言的我來說,我必須藉由提醒來為遊客們介紹海洋。

  三年多來我深刻覺得,解說海洋是一門無底深奧的領域,我一路摸索、學習及思考,解說的範疇、語調、節奏、甚至必要的留白……我覺得一場海上解說等同於一場創作……美感的豐盈、素材的寬廣、主軸的明確、結構的嚴謹、節奏的合理等等,均是解說要感動人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常常覺得,賞鯨船上需要的不是鯨豚解說員,而是海洋解說員。況且,解說的精義並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遞,最重要的是情義的感染,將解說員對海洋的情感恰當地媒介給大多數遊客們感受。

  我們每年辦海洋解說員訓練,室內課只是獲得基礎知識的過程之一,我們安排學員們長時間在海上實習。我們認為沒有充分的海上經驗,就不會有機會發覺及沉澱自己對海洋的感覺與感情,當然,也就不具備解說海洋的實力。畢竟我們解說的是無限寬廣的海洋。

  船隻回航進港,我拿起麥克風告訴大家:「短短三個小時的行程,我們拜訪海洋,我們接觸在船舷邊經過的各種海洋生命,牠們填滿我們的心胸,牠們都會成為我們海上的朋友;上岸後,我們將會夢見海洋,將會想念這些海洋朋友們;透過接觸及認識,也請大家一起來關心我們的海洋。」(本文原刊載於2001.7.14聯合報/聯合副刊)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