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黑潮觀點]

少年與海

作者:戴惠莉、陳雅芬

佔據地球十分之七的海

  每當我想起海,腦海裡想的不是唸書時遊蕩的淡水沙崙,或朋友相伴的七星潭灣;我記憶裡的海,是幼年時的磯碕海岸,一色怮黑的細沙灘,堆沙人、下膠筏、落水、海嘯、阿美族朋友……都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我記憶深刻並且懷念著,那棟後院一推開就是太平洋的白色屋子。

  成年後的磯碕海岸仍是綣曲優美,怮黑的細沙在烈日下彷彿披上一層薄紗,熱情地招攬妳再靠近一點,只是這層薄紗過於華麗,現今闢建成磯碕海水浴場的場域裡規劃有露營、烤肉、戲水等區塊,獨不見幼年的海。

  佔據地球十分之七的海也等於我體內十分之七的水分,這相似的比重讓我一再重回兒時的回憶、幼年的海──在夢裡,那是我童年的故鄉,帶我飛上天重新一覽環繞台灣週遭的深邃之美。

  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台灣,除了極少數人之外,我們大有機會接近海、親近海,海的聯想勾引起生活裡各種趣味。

親近海的童年

  去年九月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了一系列的海洋生態推廣講座,我們遠征平地、山區各小學,希望將親近海的心得分享給小朋友們。每當主講者一問起:「小朋友有沒去過海邊?」現場歡欣喜悅的肯定回答又令我一再回想起幼年的海。

  想來每個小朋友對於海的回憶盡是舒爽、愉快的。親近海猶如親近母體,我們自胚胎時即在羊水裡攝食養分成長,親近海猶如一個溫暖的擁抱。

  兩年前,黑潮舉辦「少年海洋營」,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小朋友為對象來解說海洋,在輕鬆的遊戲中認識環繞台灣的海洋、海陸交界的灘岸、以及海上之星──鯨魚、海豚。還記得,我們沿著台地草原走下奇萊鼻,六十歲爺爺級的燈塔看著這群未來主人翁走來,用自己的腳踏上海陸交鋒那座突出海面的鼻角;還記得,我們撿拾了許多漂流木、石頭,自己動手做成晚會裡的戲劇道具,邀請父母前來觀賞,每個小朋友都是自成一格的小小藝術家;還記得,在秀麗的七星潭細緻的礫石灘上,與新結識的朋友合影留念這段海洋情緣……。

願做大海的兒女

  懷想童年的海洋記憶,尋找新一段海洋童年,與小朋友一起來認識環繞台灣的海洋,是黑潮在新年度的第一項分享活動。從幽靜的美崙溪走向壯闊的太平洋,體驗水體從陸域到海域密不可分的關係;共渡午后花蓮海岸的一種生活,踏浪撿石頭來彩繪;探訪花蓮港、漁市場、漁船、漁村,從我們吃的魚到港的形成,追尋人與海的關係……。海洋教育,從小開始,試著重新連上海洋的臍帶,做大海的兒女。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段報導,「科學家預測海洋將在五十億年後蒸發完,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它不會永久存在。」今天,我們對海洋的認識越來越多了,我們更要尊重海的存在。黑潮希望喚起大家對海洋的珍視,帶領更多人,不分老少都有機會親近海洋,瞭解海洋,愛上海洋。(海洋營網址 http://www.kuroshio.org.tw/html/2002youth.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