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潮觀點] 釣魚 作者:廖鴻基 台灣海岸各地,包括港口邊、堤防上,不時可以看到手拿釣竿垂釣的釣魚人。若是更細膩點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海岸地形,會有不同的釣法以及不同的裝備。岩礁海岸可看到浮標磯釣、手釣,灘岸海灣有甩竿灘釣、有放長線灘釣等等……不同季節,不同目標魚,連釣鉤上的餌料都會因季節魚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無論哪一種釣法,十數年來改變最大的是,我們海岸邊的釣魚人似乎越來越少。 我大約在二十年前迷上海岸釣魚,各種釣法幾乎都嘗試過,也曾經有過一條魚十斤重的不錯紀錄。我現在已經不再到海岸邊釣魚,主要原因是,我們海岸邊的魚少了。當然,釣魚的最高境界是不在乎釣不釣得到魚,而在修身養性。但是,如果三、四個小時在海岸邊光是吹海風、曬太陽、看海景……而釣竿始終枯候著沒有一絲動靜的話……我想,再優雅的心情也會變得有些失望。 釣魚的目的演變到今天,是有了些改變。過去釣魚可能是娛樂與漁獲並重。一兼二顧,漁獲成為餐桌佳餚,運氣不錯的話,甚至還可以將漁獲分送給親友鄰居們分享。如今,大概除了搭船出去海釣可能有這種榮幸,海岸邊的釣魚,絕大多是培養耐性的意義大過實質漁獲的意義。十幾二十年經驗的老釣客,大概最能體會及見證這種改變。 我們的釣魚環境是改變了,十幾二十年而已,從隨便釣隨便有,到如今,再新穎、再精巧的釣魚裝備也都淪為花拳繡腿般中看不中用。我們海岸邊的魚的確是少了,而且是少得可憐。 我看到許多釣魚節目,他們將釣獲的魚放回海裡去。我也曉得,釣魚到一定程度後,不單單只是喜歡漁獲,而會進一步去認識魚、喜歡魚。可以這麼說,大部分的釣魚人是喜歡我們的沿岸有豐富的魚群棲息,事實上釣魚人對於海洋生態是有所期望的。我也看到國內不少釣魚團體轉而去關心我們的海洋環境。 但是,比較一下先進國家完善的釣魚制度,我們似乎連稍稍有點規範的釣魚基本動作都還沒開始去做。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海岸有釣不完的魚,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拾釣魚人的風光,這時候,我們可能得參考先進國家的釣魚制度,並開始著手來建立我們的釣魚管理辦法。 在許多國家,釣魚人得先向地方政府申請釣魚許可。釣魚許可現到現辦,而且依有效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收費。發給釣魚許可同時,會有一本《釣魚手冊》及一把量尺發給釣客。《釣魚手冊》除了簡介該地釣魚環境、漁獲種類、安全須知外,也明白告訴釣魚人,主要管理種類漁獲的尺寸及釣獲量限制。釣魚人每釣上一條手冊上的管理魚種,都要先丈量魚體尺寸,並依手冊規定的尺寸來決定該漁獲是放回水裡去或帶回家。地方政府收取的規費,主要用於維護、管理釣魚活動及研究、復育該地各魚種的資源量。 也許,我們的釣客們會覺得釣個魚何必如此麻煩?但整體來看,透過釣魚管理的國家,他們的釣客充分享受著釣魚的樂趣,他們有釣不完的魚;而像我們這樣隨興任意的釣下去,魚將會是越釣越小、越釣越少。 釣魚人大部分是愛魚人,為了魚或直接說是為了有魚可釣,我們的釣魚人確是少了一些具體作為。(本文原刊載於2002.1.12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2/ku020315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