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潮觀點] 凋零的台灣漁人 作者:廖鴻基 幾百年歷史了吧,台灣漁船搭配台灣漁人,這組合像飯碗盛著飯茶杯裝著茶似的理所當然從來不被懷疑,這搭配是台灣海洋風情畫裡不曾變動的一景。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曾幾何時,海域裡的台灣漁船猶原在海域裡航行,竟然,台灣漁人如枯葉凋零隨風散去。 才幾年光陰,台灣漁船甲板上的台灣漁人已經被外籍船員、外籍漁工所取代,替換速度之快仿如變天,一夕間台灣漁船的天空變了顏色。 這是產業升級?有人說這局勢不可擋?台灣漁人是升級成為船東、船長或幹部,但事實情況是台灣漁業已漸漸步入斷層的窘境。長此以往,台灣漁業將剩下空殼,沒有台灣漁人的台灣空殼漁船,如沒有根的一棵樹。 近來,大陸官方停止大陸漁工輸出台灣,對台灣漁業造成不小震撼。努力談判也許能夠解決一時漁工短缺的表面問題,但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暫解疼痛的處方,台灣漁業的警訊已經浮出海面——台灣漁業過度依賴大陸漁工。 任何一樣產業若形成依賴情勢,如同被掐住頸脖,這產業將沒有太大發展空間,沒有前景可言。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方便和廉價,因為漁業成本考量,無論沿海、近海及遠洋漁業,我們的漁業勞力需求已經被大陸漁工掐住了喉嚨。 這根本情勢若不改變,再怎麼協調也都將落入條件談判的泥淖裡,籌碼仍握在他們手裡,談判也許解決得了一時的需求,像一劑止痛藥,可預見的,未來的漁工問題仍將紛紛擾擾,而且沒完沒了。 大陸漁工雖然好用但事實證明並不耐用。 這時候,該是檢討台灣整體漁業結構的時候了。 儘管勞力需求是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漁業發展條件開發中國家遠優於已開發國家也是一個事實。然而台灣是一個島國,沒什麼道理放棄漁業,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漁業再也不能依循過去的發展模式繼續下去。 台灣漁業過去在台灣漁船和台灣漁人的拚衝精神下,開創了一定的格局與規模。時代是不同了,陸地上的產業我們懂得轉型和升級的必要,對於海上產業,我們的反應似乎慢了好幾拍。 發展方向的釐訂、漁業政策的修正、漁業資源的有效管理、漁產價值的提升、漁業技術的研發等等,唯有升級才能擺脫糾纏,唯有升級台灣漁業才有未來。 日本是已開發國家,日本漁業一樣經歷過轉型和升級的陣痛,目前,日本仍舊是世界漁業的龍頭老大。日本不遠,他們的漁業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就近參考。從電視報導中看到,日本漁船上載著的仍然大部分是日本漁人,他們的收入、他們的社會地位都遠遠超過台灣漁人。 台灣漁船短短幾年內失去了台灣漁人,這並不合理而且一點也不正常。(本文原刊載於2002.4.20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2/ku020426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