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變貌的河流

作者:張岱屏

圖1:洪水暴漲時的嘉農農溪  嘉濃濃溪是花蓮溪的源頭支流,阿美族稱這條河為「ga-nang-nang」,意思是「像火一樣猛烈燃燒的河流」。如果是在旱季,你絕對想不到這條河流跟這個名字會有什麼關聯,乾涸的河床往往連一滴水也見不著,然而,豪雨過後的嘉濃濃溪卻有著一付狂野的面貌,洪水如萬馬奔騰之姿從山谷中傾洩而下,令人戰慄。如果說每條河流都有她自己的個性的話,那麼嘉濃濃溪可以說是一條極不穩定的河流,用科學的話語來說,就是「河川係數」相當大,洪水期與枯水期的水量可以相差到上千倍。

  嘉濃濃溪的另一個特性是-她是一條會走路的河流。有學者預測,現在我們看到的嘉濃濃溪雖然是花蓮溪的源頭,但是在數萬年以後,她很可能會變成是秀姑巒溪的源頭。為什麼嘉濃濃溪會從花蓮溪走向秀姑巒溪呢?這就要從花蓮溪的身世開始說起了。圖2:嘉農農溪地圖原來在數萬年前,秀姑巒溪曾經是花蓮溪的一部份,當時的花蓮溪浩浩湯湯一路從玉里往北流貫整個縱谷,在同時,源於海岸山脈的秀姑巒溪因為向源侵蝕的作用,漸漸切穿了海岸山脈接通了縱谷的花蓮溪,將花蓮溪的上游河段襲奪過來,形成了現在的秀姑巒溪與花蓮溪兩大河系,而嘉濃濃溪就成了花蓮溪最南邊的源頭。從地勢上來看,嘉濃濃溪畔的大豐大富兩村落,正好就是位於花蓮溪與秀姑巒溪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上。花蓮溪成了斷頭河之後,水量減少,泥沙的堆積加速,相反地,秀姑巒溪的下切作用卻增大,因此地理學家預測,位於分水嶺的嘉濃濃溪如果自然的發展,未來將可能成為秀姑巒溪的支流。

圖3:桃芝颱風來襲時,花東鐵路橋遭洪水沖毀  嘉濃濃溪的特質,對於南岸的大豐大富兩村落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因素。然而,在老一輩大豐大富人的記憶中,嘉濃濃溪過去從未曾為村莊帶來洪患,一直到這兩年,包括去年八月的碧利斯颱風、今年的桃芝颱風以及利奇馬颱風,大富村整個村莊幾乎全被洪水淹沒、花東鐵道橋樑屢遭衝毀。颱風之後,嘉濃濃溪的面貌徹底的改變,原本深峻的河床如今高出了七、八公尺,河床現在遠遠高出村落,甚至比電線杆還要高,河道也拓寬了一百多公尺,舊有的河堤被埋沒在河床的中央,新的河道衝過堤防直衝向村落,大豐、大富的村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從前的嘉濃濃溪嗎?

  現在,嘉濃濃溪對於村民來說,變得危險而恐怖,只要一有豪雨或颱風,村民就得攜家帶眷打包行囊逃難去。但是村民知道,嘉濃濃溪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樣貌有其原因,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過去十年來沿著河床不斷興築的十幾座攔沙壩、另一個是河川北岸的截流堤。圖4:桃芝颱風過後的大富村攔沙壩的興建將河中的泥沙全部阻攔在河床中,一個淤滿了便往上再做一個,層層疊疊幾年下來從下游至上游便做了十幾座,在今年桃芝颱風來襲時幾小時之內這些攔沙壩便全部遭到掩埋,河床升高之後河水便改道,流向南岸地勢較低的村莊。另一個原因則是河川北岸的截流堤,原來過去嘉濃濃溪流入花蓮溪時,分成南北兩股支流,一條直接穿過花東鐵橋流入花蓮溪,一條繞過北方的山麓流向大興溪再與花蓮溪匯流。然而,負責整治嘉濃濃溪的水利處第九河川局在北岸設計了一個截流堤,這個截流堤做好之後,嘉濃濃溪北邊的支流便被阻擋下來,溪水整個從南邊的流路流去,河床的寬度縮小了將近一半。

圖5:嘉濃濃溪北岸截流堤  雖然水利處的官員認為北岸截流堤與大豐大富的水患沒有關聯,但是居民相信自己的經驗與常識,「本來水可以流向另一邊,現在做那個堤防,把水逼過來了,怎麼會沒影響?他們做那個根本就不是堤防嘛!那些專家做事,還輸給我們這些沒讀書的,我們這些沒讀書的要是來做堤防,也會做直的不會做斜的。」另外,花蓮師範學院的地質教授李思根到現場勘查時也表示:「北岸做截流堤,很糟糕」。

圖6:嘉農農溪新河道  颱風過後,大豐大富的村民組成了嘉濃濃溪自救會,要求水利處儘速拆除北岸的截流堤,水利處告訴居民要「再評估看看」。如果依據原先水利處的計劃,北岸的截流堤做好之後,將可產生230公頃的河川新生地。但是大豐、大富的村民要問,為了產生230公頃的河川新生地,卻要犧牲大豐、大富居民的農田房舍,這樣的邏輯真是令人不解。

圖7:大富村孩童眼中的嘉濃濃溪  其實,嘉濃濃溪的問題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個案。根據統計,台灣有八千公頃左右的河川新生地是透過河川整治而來,這些土地曾經是河道、滯洪區、氾濫平原。事實上,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獨特的個性,從上游的水土保持到下游的防洪疏浚,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在進行堤防興築等整治工程之前,也應該透過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以符合河川的水文特性,但是目前河川整治並不列入環境影響評估的項目之內。在歷經洪患威脅之後,我們似乎也該調整一下視角,河川不是人類的排水道,在整治她之前,傾聽她的生命律動,而不是要她按照人類的意志而流。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