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宗教與自然-生態神學]

生態神學之環境講章一:聖經的土地倫理
Preaching on the Environment: Biblical Land Ethics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譯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在全球化、環境化的時代,人類的靈性必須要以一種全新的洞見和深度,將自然和恩典結合在一起。」
“In a planetary, environmental age, spirituality requires combing nature and grace at a new levels of insight and intensity.”

「假如有所謂的聖地,或是所謂的應許之地,那必定就是這顆充滿生之希望的地球。」
“If there is any holy ground, any land of promise, this promising Earth is it.”

  基督教信仰是「人民的宗教」(a religion for people)。聖經信仰中兩個最重要的誡命就是「愛上帝」和「愛鄰舍」。以色列人要能夠成為神聖的民族、公義的國度;耶穌呼召所有門徒過更豐盛的生活;聖經信仰主要的焦點並不是放在自然界,而是放在人類的文化。可是,聖經裡卻也處處提及大自然的賜與(the natural givens)。動物被包含在聖約裡面:「我與你和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你們這裡的一切活物,就是飛鳥、牲畜、走獸,凡從方舟裡出來的活物立約。」(創世記9:9-10)以現代的用語來說,聖約不但具大公性同時也具生態性(the covenant was both ecumenical and ecological)。然而,聖約的生態層面卻往往被忽略,我們須要透過講台的教導來喚醒這方面的重視。

聖經的土地倫理(Biblical Land Ethics)

  在現今世代裡,當我們承繼聖經的信仰並進入應許之地後,要去檢驗我們是否過著豐盛生活的判準,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看到人類社會整體的福祉,並發展出適用於各地的環境倫理。因為,人類的福祉與我們所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在這樣的判準之下,我們不只是看該社會如何對待奴隸、婦女、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殘障人士、兒童或未來的世代;更是要看他們究竟如何對待動物、植物、物種、生態系統,以及看他們怎樣利用該社會所特有的各種地理環境(landscapes)。

  聖經信仰的產生,與「土地倫理」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聖約裡,希伯來人因遵守誡命而進入應許之地:「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耶和華你神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申命記11:11-12)當公義如水淘淘而下,土地上就會流出奶與蜜。土地必會受到祝福,但是,唯有居住在其中的人民是按公義與慈愛(justly and charitably)來生活時,才能得著這個祝福。

  我們可以用類似「公義、牛奶、蜂蜜」(Justice, Milk, and Honey)這樣的講題來把「物產豐富的土地」(a productive land)和「以公平與慈愛來分配土地的產物」(the equitable and loving distribution of its produce)結合在一起。除非具有社會公義,否則,沒有人能夠與他們的土地和諧地生存,也不可能與其自然資源保持可持續的關係。假如這是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所學習到的真理,這正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3)的真理之一。

  隨後,源自猶太信仰的猶太教與基督教,越來越傾向全球化,而比較不是以地方為本。當猶太人被擄分散各地時,他們是沒有國家的民族;然而,雖然這普遍被認為是個悲劇,猶太教卻依然成為一種信仰,超越了在巴勒斯坦居住的限制。基督教信仰通常被認定比猶太教重視靈性,而較不重視物質,也較猶太教具全球視野,而不會有太濃厚的地方色彩。這兩個宗教體系,都是由特定地理上的應許之地引伸出來的,因此,它們也往往被當成是一種認為信仰與土地沒有關聯的宗教傳統,也因此能夠讓每個民族的住處,變成神聖的賞賜之地。了解到這樣的歷史背景之後,我在此建議,基督教必須整合「公義、和平與受造界的完整」,再次回復成為一種具有「土地倫理」的信仰。

  就這個意義來說,亞伯拉罕接受的祝福裡的「萬國」這個異象,是包含性而非排斥性的。因此,美國的地理環境當中,絢爛的崇山峻嶺展現出的雄偉、果實菜蔬豐碩的平原、以及綿延自晶瑩的東岸到亮麗的西岸之間繁盛多樣的動物和植物,都是上帝神聖的創造,並不會輸給當年上帝應許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上帝的命令仍然持續,現在則同時對整個地球以及居住在其上的人類發言:「地要生出菜蔬和各種活物。」假如這原來是向受造界發言的生態性命令,那麼,它現在也已經成為具有倫理性的命令,要求人類必須負起責任。換句話說,這個命令讓我們知道,事實「是」什麼,「應該」要如此(What is the case, ought to be so):地球是一個應許的星球,為了豐盛生命而被揀選。

  當太空人艾德格.米歇爾(Edgar Mitchell)從月球上看到上昇的地球時,他被這些景色震懾,出神地說:「從月亮的邊際後方,突然出現一道亮麗的藍色和寶石般的白色光芒,以無比的壯觀漫長而緩慢的移動,一顆明亮精緻有如晴空一般的藍色球體,鑲著緩緩旋轉的白色薄幕,就像一小顆珍珠漸漸從神祕的黑色深海上升。過了好一陣子,我才體認到這正是地球──我們的家園。」米歇爾接著說:「我看到地球的這一幕,也是瞥見神聖的時刻。」 (註1)

  太空人麥克.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回憶到他的「地球震憾」(earth-struck)經驗:「地球應該被珍惜照顧,她是極為寶貴而且必須長存的東西。」(註2)。

註解

  1. Edgar Mitchell, quoted in Kevin W. Kelley, ed., The Home Plane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88), at photographs 42-45.

  2. Michael Collins, “Foreword,” in Roy A. Gallant, Our Univers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80),6.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