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經濟指標之建構與趨勢分析

作者:劉錦添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環境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扮演「非稀少性」(如空氣)及「非耗竭性」(如農耕地)的角色,由這個觀點來看,一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NP)或國內生產毛額(GDP)似乎無疑地就是衡量經濟表現最重要的指標,特別是在二次大戰後,這項指標已成為評量各國經濟發展的準則。儘管如此,以GDP作為經濟福利指標的概念仍遭受若干質疑...

  當一個社會面臨水資源污染、土壤侵蝕、森林山坡地的濫墾濫伐、酸雨、有毒廢棄物任意棄置、氣候變化等環境的改變時,我們很難再相信這樣的社會仍處於進步與成長的狀態,GDP的立論亦受到質疑。當自然資源有限,而環境資源遭受污染,或生態系統惡化後無法復原時,經濟活動就產生極高的社會成本...

  針對以上的缺失,聯合國在1990年代以後積極推動兩項工作,一是在1993年出版SEEA(System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的編制手冊,作為編制「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Accounting)之依據。另外是1992年UNCED 21世紀議程(Agenda 21)中提出永續發展指標之編制,也就是本研究計畫所提出之「永續台灣評量系統」...

  根據環境顧志耐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 Curve, EKC)的假說,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得與環境品質惡化程度會呈現倒U字型的關係。換言之,在經濟發展初期,環境品質惡化程度較為輕微,但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環境品質會逐漸惡化;然而,當經濟發展到某一轉捩點,產業結構逐漸轉型,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或技術密集產業,環境品質才會改善...

  台灣國民所得目前已成長至12,000美元左右,依據EKC假說,環境品質應由惡化逐漸朝向改善之路前進...儘管就經濟理論與實證推估,尚未證明持續的經濟發展可以自動改善惡化的環境品質,但觀察世界各國,不難發現環境品質惡化最嚴重的地區常是經濟成長快速的開發中國家,先進國家則擁有較佳的環境品質...

本文轉載自:全球變遷通訊30期2001/07/02 ISSN 1025 - 5222
全文閱讀:http://www.gcc.ntu.edu.tw/gcrc_publication/globlechange/9005/劉錦添.pdf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訂閱全球變遷通訊電子報: vivid@gcc.ntu.edu.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ecoeco/2001/issue-ecoeco010906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