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持續的發展]走向永續歐洲∼2-9穩態經濟 為留在環境空間之內,物質減用是必行之路,因為目前的生產與消費環境空間已經過量了。雖然物質減用10倍之量必須長期才得達成,但是從長遠看來要實現更進一步的物質減用作用,我們必須考慮面臨的各種可能限制。然而,要想精確地確定物質減用作用的界限殆不可能。所以,物質與能源之量的通過量既然有上限,分離又有其可能的極限,則我們就不得不考慮經濟成長必須有其上限。 這樣的上限例子之一可見諸「穩態經濟」(The Steady State Economy)的概念,此為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戴利(Herman E.Daly)所揭櫫的一個要點。本研究所用「穩態經濟」註,像「環境空間」一樣,是一個「實質(physical,物理)概念」。戴利在為穩態經濟(SSE)下定義時就強調了這一點:穩態經濟是「這樣的經濟:人口量與人工製品量為穩定數,藉由低比率的「通過量」之維持而維持著某種合乎慾望的、令人滿足的水平;也就是說,從生產的最初階段……到消費的最後階段,物質與能源都維持在最低可行的流量……要時時記得,SSE是一個實質(physical)概念。」 在穩態經濟方案中,前述的實質向度?而科技與知識、收入的分配和資源的分配都不增加,都不停滯不動。因之,質的發展(可以意含國民生產總額的成長)可以在穩定狀態的經濟中發生,但導致物質與能源更大的通過量成長卻不發生。正如戴利所說:「如果由於科技的進步,取得可以以相同的通過量而提供更多的〔人口與人工製品〕量,那是對誰都好,應該允許其發生。」(戴利,1991)這種型態的經濟可以稱之為「動力穩態」。 這一種穩態範型,顯然符合原料與能量的使用之「能趨疲」(entropy,熵)的法則、接受地球有其限制,物質減用作用也有其限制,因而意謂了在永續發展的策略中,「滿足」是其重要部份。 「滿足」意謂「夠多了」或「不要更多」,或用專門術語說:「一種經過選擇的社會?文化飽足水平」。長遠看來,為達永續社會,除了效益的增加外,滿足亦勢在必須。既然物質的輸入必得大規模的減少,這減少就不可能僅由效益的增加來達成。 註:此處所用「穩態」一詞完全不同於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中所說的「穩態」;彼處所指為穩定的外部因素(如人口、科技等等)。 本文引用自永續台灣行動計劃 http://ecospace.ngo.org.tw 走向永續歐洲一書 站內轉載:http://news.ngo.org.tw/issue/sustain/sustain-000901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