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我也是"漁民"

作者:祁偉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野生動物與人類間的衝突 

  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期,人類與其他動物並無不同,大家都要面對物種競爭的殘酷現實,而今人類靠著智慧佔了上風,在生態係中幾乎居於主宰的地位,人往往不問自己的領域如何無止盡的擴張,也不問自己如何污染和破壞了生態環境,只計較人的利益有沒有被影響。當影響發生時,人們常以犧牲動物為處理的方式,可是基於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許多野生動物被列入保育的名單,當然保育政策在法律的規範下有其強制性,假設大多數人都遵守法令,法令的功效也確實澤披野生動物,那麼族群數量的恢復是可預期的。

  但是當野生動物數量增加,而人類又沒有還給他們一些棲息地的情況下,彼此靠近的機會增多,衝突自然也會增加,被干擾者受限於法令,不得動彈保育的動物一根汗毛,但憤恨不平的心實在難以平復;面對著國際的壓力,保育人士的關切,更或基於生態係並未完整的恢復,保育類動物名錄似乎短期內不會有變動,來自被干擾者的質疑和抗爭,不斷的考驗著主管單位的智慧與能力。

  在陸地上毒蛇的保護,是讓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民眾根本不管一年中被毒蛇咬傷而且毒發致死的人數,遠遠小於一週內因人殺人的兇殺案致死的人數,仍停留在會危害人的就得死的觀念上。然而在農林漁牧各種農業生產上更有不勝枚舉的例子,舉凡烏頭翁啄食了青椒、白眉鴨吃了稻穀、獼猴摘了龍眼、松鼠啃了水蜜桃、山豬拱了蔬菜園、黃魚鴞捉了紅鱒魚和夜鷺啄食了魚苗等等,都讓農漁民及有關單位感到頭痛。

  從前只有驅趕和撲殺作為防治的方法,如今撲殺已經是除了鼠類以外,在許多種類都不適用的方法,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台北縣烏來鄉福山村的鱒魚養殖戶,開始歡迎賞鳥者夜間觀察黃魚鴞來偷吃的情形,從住宿餐飲收取費用,從此解開彼此的對立,生態係沒有損失野生動物,養殖者沒有損失收溢。這種雙贏的解決方式並不是萬靈丹,也不是每一種動物都適用,但至少顯示僵局不是無解的,必然有一定的程序進行干擾損失和對前來干擾物種的調查與評估,有了評估的依據才能進行解決方策的擬定。

  陸地上的動物如此,海中的動物亦然,海豚自從被列入保育類動物以來,大部分的漁民都不以為然,少數採取抗爭,大部分敢怒不敢言無奈的遵守著,只有幾位轉而經營賞鯨豚的業者改變了想法,甚或積極參與推動保育鯨豚,也曾提出禁絕危及鯨豚生命漁法的構想,但當問及「若禁絕了那樣的魚法一般漁民如何維生?賞鯨船的利潤是否回饋漁民?」時,大多數不是啞然不語,就是將問題推給學者或政府。但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各種的評估都顯不足,在不足的情形下就列入了保育,也在不足的情況下描繪海豚多到足以影響漁獲量的陰影。若想跳出如此僵局,只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漁法和不同鯨豚種類進行調查與評估。

 澎湖的重點產業-漁業 

  若談到漁業,澎湖縣是以沿近海漁業為主的重要地區,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島嶼眾多四面環海,共計有64個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火山島,海岸線長達320公里,其中20個島有人居住,另44個為無人島,大部分的村落均傍海聚居,漁業曾是主要的維生行業,全縣共計88個有編列代號的漁港,延繩釣、焚寄網、一支釣、拖網和刺網等是主要漁業。從澎湖區漁會的資料顯示漁業概況如表一。

 焚寄網是夏天的主要漁法 

  在澎湖焚寄網是夏季非常主要的漁法,捕撈對象以小卷、臭肉魚、四破和花飛為主。當地的台語稱「糗簪」,因為網具在水中形狀如畚箕,故稱為畚箕網。通常傍晚四、五點出海,到達漁場待日落之後將集魚燈打開,集魚燈包括船頂燈約十至二十多盞不等、水中燈約有四至六盞,魚群聚集的狀況可由於探機螢幕上得知,當魚群達可投網密度時,停車投網並逐一關掉集魚燈,改開一盞漸漸拉向網中心的一盞誘導燈,此時網已張開,船隻慢速前進隨後卷揚網具,漁獲多時用超網撈取,漁獲少時直接拉起網底至甲板卸貨。漁獲在船上分類新鮮冰存,部分小管在船上煮熟冷卻後冰存。一個晚上可以下網許多次,大約在3-6次左右。

 焚寄網作業有沒有受海豚干擾 

  在政府將海豚列為保育類動物之後,漁民不可任意捕殺販賣,然而另一方面漁民面臨了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的問題,部分漁民認為那是海豚造成的,為了解實際的情形,我們針對焚寄網漁民進行調查,由42位漁民的問卷中得知,每年夏季前後約有4.7個月為焚寄網作業期間,97.6%的漁民曾見過海豚在作業區活動,印象中年焚寄網漁季平均約可出海100天,其中約11.5%的日子會遇到海豚,遇到的以瓶鼻海豚居多,一群從幾隻、十幾、幾十到上百隻都有進十次以上的經驗;36位曾遇到海豚的漁民中有32位認為有實質的干擾,但是澎湖海域都不曾有焚寄網誤捕海豚的事件發生。

  今年六月底至八月我們分別請五位漁民配合填寫出海資料,用以分析海豚可能的干擾程度,我們可以標出海豚出現的地方,大部分在澎湖的西邊海域,少數出現在東北方如地圖所示。海豚出現的當天漁獲都只有小卷,有18天次包含了數量較多的魚類,但當天都沒有海豚出現。總共有140天次的紀錄其中有13天次遇見海豚約9.29%,除了一位漁民遇到海豚的平均漁獲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高出許多之外,其他四位均在當日呈現顯著減少。每位漁民在填問卷期間每次均只看到一群海豚,隻數由2-10隻不等,這樣的情況與大部分澎湖漁民的經驗相似。若以整月來看損失,則所佔的比率並不高,當然就調查的幾位漁民來說看不出有重大經濟利益的影響。

 如何幫助漁民了解問題的癥結 

  澎湖縣在光復初期均已無動力舢舨為主,也有使用風帆的帆船,作業方式較為傳統也較為落後,當時使用最多的是地曳網;到了50年代初期政府大力推廣動力漁船、新式漁具和漁法,不但跑得遠也捉得多,產量增加明顯為原來的數十倍;但好景不常,科技雖仍不斷進步,漁船數逐年增加,噸數增大,導航設備、魚探機、漁具和漁法不斷更新,不但沒有能夠獲得更多的漁獲,反而逐年減少。

  面對漁民的抱怨,我發現他們心中所不滿的不僅是海豚帶來的打擾,長期以來政府有關單位對他們的漠不關心,是另一項抱怨的重點,這項調查將繼續進行,盼望在保育的同時兼顧漁民的利益,漁民在收獲時也能體諒同是討海維生的同業----海豚。

 參考資料 

  • 周蓮香,1994,台灣鯨類圖鑑,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107頁。
  • 鍾金水、翁進興,1996, 澎湖海釣手冊, 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112頁。
  • 趙國宏、李嘉亮,1988,海水食用魚,渡假出版社,176頁。
  • 何權汯,1995,火誘網漁業,台灣農家要覽漁業篇,豐年社, 83-89頁。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江瑩青 摘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thesis/issue-thesis001229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