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阿通伯通霄大冒險

作者:楊瑋誠 (中華鯨豚協會 獸醫師)

  九年七月六日下午,中華鯨豚協會接獲苗栗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通報,園區內海水浴場發現有一隻約三公尺的海豚擱淺。園區工作人員與海巡署警員協力將該動物搬移至園區的內海暫時放置。中華鯨豚協會立即派遣獸醫師與志工前往該地進行瞭解。經獸醫觀察研判,這隻成年的花紋海豚為雄性、體型消瘦、無法自行平衡、身上無明顯外傷。其呼吸與心跳狀況皆無立即死亡的危險,血液檢查報告亦顯示該動物狀況尚可,但有心肺及肝臟疾病、脫水與嚴重營養不良的情形。經獸醫師與協會相關人員討論後決定為這隻擱淺海豚進行復健,自此開始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照料。當天晚上這隻海豚被命名為「阿通伯」-意為通霄擱淺的成年公海豚。

  隔天,七月七日,在內海旁搭起了一座直徑六公尺、深一公尺的復健池。工作人員十餘人計畫將阿通伯由內海抬入復健池,雖然知道他必定不輕,但是在搬運的過程中阿通伯出乎意料的重,使得工作人員個個耗盡身上僅有的氣力才將動物放入池中。阿通伯這時仍然有無法平衡的現象,但有游泳的慾望,不過僅六公尺的小池子讓他不能自然游動,大多數時間他會靠著池壁,偶而運動一下。當天晚上獸醫師以胃管灌食的方式給他五公升的水分、電解質、維生素、以及糖類,希望他在虛弱的狀況下能藉著這樣的快速補充來恢復體力。

  七月八日是個奇妙的日子。前一天的液體補充讓他恢復了一些體力,以致於這一天要插胃管時他奮力掙扎,五個人在水裡也無法完成這項工作。但是如果他不能繼續得到水分及營養,這條海豚的未來將會令人十分擔憂。經過前次插胃管時為他做的胃液酸度試驗,發現他仍有消化食物的能力,因此獸醫師決定於當天下午試著讓他吃固體食物。花紋海豚平常多吃頭足類動物,如魷魚、花枝、小卷等等。好在那天通霄鎮上的魚市場還沒收攤,志工們買了四、五公斤的花枝來給阿通伯試試看。不知他是怎麼知道的,當花枝還在池邊清洗時,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張著大嘴想吃東西。當他把浮在面前的花枝一口吞入時,現場的所有人包括志工、獸醫師、還有一些民眾與記者,心裡都湧起一陣莫名的感動。這是台灣擱淺鯨豚復健以來,第三隻肯自行進食的鯨豚。而他將帶給台灣人民的影響,卻是當時所無法想像的大。

  起初獸醫師讓他一天只吃十公斤的食物。在短短三天內,他的進食量調整到一天十八公斤。很幸運的,阿通伯能夠消化這麼多的食物,雖然腸胃道的問題仍然存在,但還在控制之下。每天要提供他十八公斤的新鮮食物常讓現場工作人員傷透腦筋。但憑著眾人之力與相互扶持,海豚的食物沒有嚴重短缺過,大家的工作環境也都還過的去。在目前台灣做鯨豚復健的現場還十分克難,必須要藉著大量的人力才能使復健中的鯨豚有較好的醫療環境,因此志工常有短缺的情況出現。

  阿通伯每天都有穩定的進食,身體狀況也在進步,漸漸地也適應了小水池,游泳時會及時轉彎避免去撞到池壁。但是這樣的運動量對一隻康復中的海豚並無幫助。當一隻鯨豚無法有適當運動時,可能產生的後果有肌肉萎縮以及因心肺缺乏全力運作所繼發的血栓,後者可在短期內致命。在各方協助之下,工作人員在通霄園區附近找到一個蝦塭,長25公尺、寬9公尺、深1.5公尺。雖然這不是復健鯨豚最佳的地方,但實在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七月二十五日,海巡署出動三十名官兵弟兄協助將阿通伯由小水池抬上吊車。果然,二百餘公斤的海豚還是需要二十多人方能順利移動。傍晚五點五十分,吊車緩緩駛入蝦塭區,並將阿通伯吊入預定的池子。他進入大池子後似乎還不知道他的「宿舍」已經變大,游泳的方式依然保持在小池子般不斷地轉彎。志工們只好慢慢帶著他繞整個池子,希望他趕快適應新環境。這時太陽已西下,有著夕陽陪伴的海豚與人感覺是那麼地和諧,志工們的生命也已和這隻海豚合為一體。

  要使二百四十餘公噸的海水保持乾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先前在二十八公噸小水池時,水質的處理工作還算輕鬆,但是到了這裡,除了藉著大量換水之外,志工們還得每天動手清理水面、池底、與池壁上的污垢。由於蝦塭原本就不是設計來照顧海豚,工作人員只好以大量人力來換取阿通伯良好的生活環境。當然,水質還不是工作人員唯一要擔心的事。八月的烈日常使海豚和人都曬的頭暈腦漲,偶而的大雨讓氣溫和水溫都下降,阿通伯的狀況也跟著變好。志工的工作站就在蝦塭旁邊:一只貨櫃屋。靠著它,志工們能有一個遮風蔽雨的場所,在裡頭為阿通伯配藥,討論他的病情,累了就抱著睡袋休息一下,平時播放一點音樂,偶而用用筆記型電腦放映VCD電影,蚊子雖然很多但還是得在裡頭吃飯,因為外頭風沙更大...等等。這些經歷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與忍受,但是這群平均年齡二十出頭的志工撐過來了,他們願意付出寶貴的青春,犧牲整個暑假,為的只是這隻海豚能夠恢復健康,然後回到他原來的家。比起國外照顧擱淺鯨豚的志工多是社會人士,寄望台灣的這些年輕人成為未來鯨豚保育的基石。

  原本評估可在八月中就野放的阿通伯,於八月初的健康檢查懷疑他患有輕微貧血與胃腸道的感染,野放時間將再延後。由於鯨豚需要的生活空間非常大,通常在復健中心待了一段時間後,其致命的疾病雖受到控制,但接踵而來的是因生活空間不足而造成的其他疾病。因此,在做野放評估時,除了造成他擱淺的病因要治療完全外,還得在動物未出現明顯的繼發疾病前便要給予野放。但國內外在這方面並未有定論,且要考慮到某些客觀環境如人力與金錢上的後援是否充足等等。八月十七日,中華鯨豚協會與農委會、苗栗縣政府、西濱生態園區等相關單位開會決定將於八月二十七日於通霄漁港出海施行野放工作。雖然這是台灣第一次的鯨豚野放,但國外已有多次鯨豚野放的經驗可供借鏡,而能不能向國外一樣有制度且野放成功便成為大家的壓力來源之一。

  阿通伯回家的路可說十分坎坷。八月二十二日強烈颱風碧利斯直撲台灣,工作人員在當晚不得不撤退,以免發生危險。那天晚上,是工作人員第一次沒有陪在阿通伯身邊,大家擔心會不會有異物被吹進池中傷到他、強風造成的緊迫會對他造成影響嗎、原本復原的身體會再次生病嗎...太多的事需要煩惱,但這時人已經不能決定一切,當交由神來決定。隔天,阿通伯依然在大水池裡游泳,但一夜的風雨已使池水污濁不堪,工作人員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將池水處理到可以餵食阿通伯的程度。當天下午,阿通伯正常地吃完他颱風夜後的第一餐,活動力沒有明顯的衰退,這時大家才鬆了一口氣。不過野放的日期因颱風的關係又延至九月二日,而阿通伯也因大水池附近道路有坍塌的危險在八月底移回西濱園區等候野放。工作人員在他的背鰭上以冷凍烙印烙上M 1,代表苗栗第一隻野放的海豚,而背鰭尖端打上黃色塑膠7號耳標,這兩種標記有助於日後的追蹤觀察。

  九月二日的野放大致上按照原定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於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左右於距通霄二至三海浬處將阿通伯放回大海。整個過程看似十分順利,然而就在隔天中午工作人員要打包回家時,西濱園區接獲通報在通霄漁港附近發現阿通伯。他回來了,似乎在某些人的意料之中。工作人員於第一時間趕至現場,發現阿通伯擱淺在漁港附近一百公尺處,他的呼吸及心跳都正常,也無外傷。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考慮,於下午一點半時再度以膠筏將阿通伯送至通霄外海三海浬左右野放,較前一天野放的距離更遠。他的行為仍舊是在原地徘徊,似乎在尋找或確定什麼,但警覺心仍強,會有意迴避人與船隻。工作人員以人力及膠筏來驅趕他皆不能使他游走,後來人員只好駛回漁港等候消息。

  就當大家剛回到西濱園區準備休息時,園區辦公室再次接獲通報說阿通伯出現在距秋茂園二、三百公尺處的海上緩慢游動。這樣的消息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緊接著就趕到目擊現場的海邊,以單筒望遠鏡觀察他的行蹤。直到天黑了他都還在海上,但看不出他究竟要游向何方。晚上七點半時答案揭曉,他就擱淺在秋茂園前的海灘上,由釣客發現。這一次他被運回園區的小水池,很幸運的是他的健康狀況和第一次野放時相差無幾。經過這兩次的擱淺,阿通伯應不應該被送回大海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話題。九月八日,在相關單位的合作下,阿通伯被運往基隆碧砂漁港,坐上漁建二號,再海況不甚好的情況下於三貂角外海三海浬處野放。這一次,沒有人在那附近在見過他。雖然回到大海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危險,但拯救擱淺鯨豚的原意正是要他們能重新回到大海生活,刻意以寵物或是其他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而且飼養他們都是不甚恰當的做法。

  九月底有一件另人興奮的事,那就是日本傳來消息說九月十九日在日本琉球海域的德之島發現阿通伯,他游進港口,並且接受人類的餵食。後來當地居民將他送出海,尚未有後續消息。雖然他似乎改不掉讓人餵食的習慣,但知道他還平安活著,就能讓所有參與這次救援與復健行動的志工與相關單位感到振奮。台灣正式有一個團隊在做擱淺鯨豚救援的時間不過兩三年,很幸運的我們在這個暑假遇見了阿通伯。他教會了台灣人民很多東西,也帶給大家對鯨豚的深刻印象。阿通伯,謝謝你。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江瑩青 摘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thesis/issue-thesis010105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