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鯨豚保育來時路

作者:周蓮香 (台大動物系教授)

  2000的千禧年激起人類在全球各地進行省思,並推出各式展望,回首過去十年,如夢似真,真不敢相信就這麼過去了,望著鏡中變形的身材,頭上拔不完的白髮,再看看女兒由無到有,由小不丁點的個子到在客廳扭舞衝撞,時而還頭頭是道地與我理論。是的,時光早已清清楚楚的刻下痕跡,只是人常在忙碌中迷失。

  1990年春天,澎湖屠殺海豚事件披露於國際媒體後,國際保育團體的譴責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3月份澎湖縣政府王縣長召集產官學群集商討澎湖海豚的經營管理對策;我代表台大動物系出席。我當時剛從美國加州留學歸國,仍有點洋味。在會議桌上聽到各方意見,尤其是幾乎一面倒的責怪海豚偷食魚獲、破壞漁具等責罰聲。Earth Trust的4位工作人員不只限於語言,在理念上似乎與大多數人顯得格格不入。會後大夥到沙港邊探望圈圍在港內繩網中7隻海豚。走下海堤,手中接獲Earth Trust工作人員遞來冰冷的魚,拍打水面誘喚海豚前來。一隻較大膽的很快地游近,倏地衝前啣走魚體,我趁機輕撫牠的頭背,啊!那真是難忘的一刻與悸動。

  在這場聚會中才發現這類生物在台灣竟然長期受到忽視,除了楊鴻嘉先生累積一些標本分類資料外,其他幾乎是一片空白。心痛國人因不瞭解此類動物的特色,以及牠們在歐美國家的地位,而今在澎湖這個寧靜的小村莊裡終於爆發了東西文化衝突,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旅程,因為當時我正在尋覓研究方向,於是我暗下決心,決定要挖掘牠們在台灣的蹤跡及秘密。

  1990年暑假重回美國加州,抽空拜訪了加州大學Santa Cruz臨海分校Long Marine Lab.及加州海洋哺乳動物復健中心(California Marine Mammal Rehabilitation Center),前者是大學的研究單位,後者是民間組織,看著他們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投入與執著,不知覺地也被他們感染了那股癡勁。

  1990年8月台灣保育類動物增列上「鯨目」,即包括所有鯨魚海豚類,不過我申請鯨豚的研究計畫在初期卻不是很順利。巧的是當時適逢公海流刺網漁業最後評估階段,感謝台大海洋研究所葉顯椏教授於農委會委託的北太平洋流刺網評估計畫中撥部分經費給我執行海豚的意外捕獲研究工作。1991年秋天,我雇了一位美國大學助理Andrea Bright來台兩年間在Andrea的協助下,我開始蒐集鯨豚文獻、資料,奠定基礎。連續兩年暑假還 抽空到加州聖地牙哥拜訪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的William Perrin博士,同時也認識了該機構多位在鯨豚研究上有成的學者,如Andy Dizon, Susan Chivers, Steven Leatherwood, Thomas Jefferson, Douglas P. Demaster和Robert L. Brownell等,該機構在鯨豚只不過是六個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研究單位之一,可是單在鯨豚研究項目上就聚集許多人才全力推動相關研究,而台灣的落後豈止汗顏。心裡打定主意,一切從頭,由學步開始。

  往後,藉著澎湖海豚養殖規劃報告,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的海洋哺乳動物養殖條件規劃及台灣鯨類圖鑑撰寫等兩個計畫,讓我在分類及鯨豚養殖條件下又奠定了一些基礎。同時在1992年8月至1994年8月與海洋大學陳哲聰教授及中山大學莫顯蕎教授等研究室合作,分別走訪台灣四周沿海的漁村探查當地出沒的鯨豚種類。在走訪期間深深地感覺到一本有明確鯨豚圖畫及照片的彩色圖鑑是提升國人對鯨豚之認識及建立名字溝通的必備基礎。

  1994年初春再赴美完成圖鑑初稿,又有幸遊說美國鯨豚名畫家Pieter Folkens,名攝影師Robert Pitman及Earth View所在的基金會免費支援圖片,才於1994年6月匆促完成第一本中文的鯨豚圖鑑,這本圖鑑建立了國人鯨豚名稱溝通的第一步,1994年之後每逢各地鯨豚擱淺,大夥常用它來比對,報導的正確性大為提高。

  然而對一位生物家來說,口頭訪問資料總是不夠落實的,在走訪中得知每年或多或少會有鯨豚擱淺事件。1993年深秋,加拿大MacMaster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愈超來台進行論文研究,他精湛的解剖技術及對鯨豚6年的研究經驗為我的研究室注入許多生命力。

  1994年元月接獲通報,第一頭鯨豚(偽虎鯨)在宜蘭密月灣擱淺,我帶著王愈超及其他助理們在淒淒冬雨下趕往現場。當時僅攜帶幾把一般生物實驗課用的小解剖刀,刀片面積不過小於5公分長、3公分寬,用這些小小刀片將身材約5公尺偽虎鯨屍解,其緩拙可想而知,尤其在寒風冬雨下的海灘上執行,真叫人難以忘懷!之後,接二連三到處奔波處理擱淺鯨豚,幸好第一年的擱淺全是死亡擱淺,正好讓我的研究室在聯繫上及解剖採樣上好好琢磨與學習。最頭痛的是處理喙鯨及鬚鯨等體重上噸的個體,我們每次都在台中科學博物館的停車場當眾開腸剖肚,死後數日的屍臭燻的科博館人員痛苦萬分,附近民眾更是怨聲載道,衷心感謝陳彥君小姐從未皺眉吐苦,當時的周文豪組長,李家維(副)館長全力支持與配合,讓我們得以在科博館保留了許多寶貴標本,後來1997-99年台灣科學博物館亦開始重視並補助這類標本蒐集工作。

  1995年9月新竹一場12隻糙齒海豚活體擱淺,幸得當地警、消、民眾及中華搜救總隊合作全數救援釋回深海。事後我訪問參與人員,才深深體會到這不是一件個人工作室或研究群可完成的,它需要各方人才及人力投入與合作方可。1995年10月首訪中華搜救總隊總隊長呂正宗,他爽朗地答應加入救鯨行列,這是全民合作的開端,猶記當時心中充滿雀躍與感謝。翌年又認識了謝新曦先生,他除了傳授昔日對鯨豚認識與經驗外,還引見了一些潛水會會員。此外,我再去函幾個博物館,澎湖水族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東部國家風景管理處、動物園,終於在1996年11月在台大召開會議正式成立了「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aiwan Cetacean Stranding Network)。

  研究鯨豚如果只限於陸地等待牠們的死屍,追溯遺留的訊息,似乎有些不完整的遺憾,如果能出海好好探訪牠們可能又是另一番局面,在四處走訪漁村時,也深深地體認到漁民與鯨豚之間的衝突將是鯨豚保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放眼國際上,到處都有賞鯨致富的案例,於是不禁想是否可能鼓勵漁民轉業,使漁民看到海豚不再有收入減少的痛苦,反而是財源滾入的歡娛。要發展賞鯨,第一步就是海上鯨豚資源的調查。1990年的鯨豚風波使得澎湖鯨豚成為注目區,農委會委託陳哲聰教授於1994年-1999年於澎湖附近的台灣西南海域從事鯨豚資源調查,共發現4種鯨豚,以冬季為多,但是冬季因海況不佳並不適合賞鯨。

  1996年暑假,另一次轉捩點發生了,在自由時報起始贊助及花蓮洄瀾電視傳播公司的支持下,我帶著助理楊世主與潘進龍漁民及廖鴻基海洋作家首度合作開始花蓮沿海鯨豚的調查,由6月下旬至9月初,共執行30航次,成果豐碩,虎鯨的出現更掀起國內鯨豚熱潮,這個熱潮啟動了我與媒體的互動關係,順著這股熱潮,廖先生領著楊世主、潘先生說服了花蓮石梯港的林國正船長,他們合作於打造了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海鯨號在1997年7月於石梯港下水,揭開台灣賞鯨業的序幕。翌年,廖先生又領著楊小姐、潘先生另外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更推展了花蓮港的賞鯨事業。我的研究室則在山葉機車公司贊助海上研究經費後,於1997年4月開始正式跨越陸地籓籬,開始海洋上的學術探險。之後觀光局、宜蘭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相繼補助,使台東及宜蘭沿海的鯨豚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7年海鯨號的首航後,賞鯨業如雨後春筍地蓬勃發展,到1999年已至少有12家專營船隻。賞鯨傳對鯨豚的潛在影響也成了隱憂,花蓮縣政府有感於此,率先補助賞鯨衝擊研究,在林國正船長及石梯港其他賞鯨業的協助下,開啟了鯨豚與船隻互動關係研究。

  1997年同時在鯨豚擱淺上有了新的嘗試,第一條擱淺活海豚(瑞氏海豚)被帶進澎湖水族館進行復健,在大夥手忙腳亂之下,幸得水族館人員全力協助並提供各式道具,牠撐了兩天,去了,然而復健工作並未就此終疾。在過去三年間,已進行了18次復健案例,終於在2000年9月8日成功野放了台灣也是亞洲第一隻復健的瑞氏海豚「阿通伯」,在陸上64天期間,牠通過了層層考驗,帶著全國人的祝福,最後由基隆出海,12天後有人在沖繩島附近再看見到牠,牠也帶動了日本人的愛心。

  就在我們懷著阿通伯重生的喜悅心情之時,一週後連續發生宜蘭漁民在海上宰割鯨豚事件,讓人困惑,這兩件屠殺事件是不是讓我們的鯨豚保育又回到原點,抑或徘徊於新的叉路口?如何軟化漁民與鯨豚的衝突?沒有認識,就沒有關愛,更不會願意付諸行動,甚至為伊犧牲。教育是開啟認識的大門,「中華鯨豚協會」於1998年10月成立(前身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鯨豚委員會,成立於1997年元月),其宗旨簡言之即是維護鯨豚之保育,進而維護其棲息地-海洋。

  推廣教育是協會最吃重的工作之一,目前已承辦八屆研討會,三屆擱淺研習營,6場志工訓練營,三屆兒童海豚營及多場暑期賞鯨活動。藉著擱淺鯨豚之救援、復健及賞鯨等研習營,理念如星星火源漸漸蔓延,但願有朝一日能將國人對鯨豚看法的衝突消彌或降至最低。甚至期待看到各類群眾在擱淺鯨豚的海邊同心協力,發揮台灣人團結的形象與潛力。

  最後,特別感謝研究生姚秋如、王明智多年來跟我一起在鯨豚路上打拼,其他尚有王愈超、葉建成、陳怡安、林怡蓉、朱筱玉、王惠珊、蔡偉立、游文志、楊瑋誠、郭秋燕和林靜宜等,對你們不畏艱難執著於鯨豚研究之途而感動。鯨豚復健沒有獸醫是行不通的,感謝祁偉廉、錢興華、王智維和楊瑋誠接續的努力,加上數不清志工們的付出,我們才能在短期內締造阿通伯成功野放的紀錄。也揭開了東海岸鯨豚之面紗,讓國人能分享牠們的美,而幕後姚桂月、李明華、方乃婷等不嫌棄協會拮据經費更是功不可沒。

  鯨豚研究與保育工作是特別需要群體工作,且需要不同背景及專業人士通力合作,因此除了在專業上的努力外,未來更需加強個體及單位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參與的個體及單位也需要耐心與體諒心來彼此扶持與包容,如此才能結合成有力團隊,完成不可能任務!

 鯨豚保育來時路大事記 
(周蓮香 2000年10月)

  • 1990
    澎湖開會,決心下海研究鯨豚
  • 1991-93
    沿海漁民訪問,蒐集鯨豚文獻
  • 1994
    台灣鯨類圖鑑完稿印行
    開始處理擱淺鯨豚
  • 1996
    花蓮海上調查開始
    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CNS)
  • 1997
    東海岸海上鯨豚調查開始
    賞鯨開航
    成立「中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CC/SWAN)
  • 1998
    鯨豚復健工作開始
    成立「中華鯨豚協會」(TCS)
    賞鯨衝擊研究開始
  • 2000
    第一次復健野放瑞氏海豚阿通伯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江瑩青 摘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thesis/issue-thesis010216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