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台灣新聞]

桃芝颱風反映傳統攔砂壩工法缺失 未來將以自然生態工法替代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經濟部水利處處長黃金山表示,歷經桃芝颱風的洗禮,暴露出過去治山防洪的作法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經過水利、水土保持與林務主管機關共同會商後,決定河川中上游和源頭的治山防洪工程,將捨棄攔砂壩等傳統工法,在不妨礙交通、水流的情形下,將順其自然,任由中上游的崩塌、沖刷等地質演化,以免虛擲公帑、徒勞無功。

  黃金山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過去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執行治山防洪工程,做了不少攔砂壩,目的是減緩降雨時的河川流速,攔截土石以減少下游的災害;不過,這些攔砂壩除了阻礙河川洄游性生物生存外,因為交通不便,往往無法定期清理,一次豪雨就立刻填滿而失去作用,就功能性而言,不如預期,長期來說,等於「無效」,實在不需要做。

  他並表示,中上游的攔砂壩對下游並非百利而無一害,事實上,攔砂壩把土砂留在河川中上游,下游的河道就因為缺乏砂石料源的補注,容易出現河道愈刷愈深的現象,除了橋樑結構安全備受威脅,兩邊的農田也容易流失。黃金山說,攔砂壩的負面效應,在桃芝颱風過後暴露無遺,已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日前在行政院重建委員會中,經濟部與農委會的相關主管機關已達成停建攔砂壩的共識,並列入紀錄,未來的治山防洪工程將採取近自然的生態工法,儘可能就取材,尊重自然的地質變遷。

  民國四十五年就進入水利處的黃金山回憶,當年興建河堤,是利用竹籠裝入石頭,做成蛇籠拋置在河邊,完全沿襲老祖宗的作法,也是最符合晚近「生態工法」的呼聲,隨著經濟起飛,人工昂貴,施工快速、結構堅固的水泥被大量使用與依賴,水泥化的水利工程舉目皆是,忽略了大自然反撲的力量,這次痛定思痛,決定捨棄過去的作法,是跳脫過去經濟發展迷思的反省,希望把自然的還給自然。

  黃金山表示,政府放手不做中上游的治山防洪,沿河谷沖刷而下的土石堆積區,將規畫為「土石調節區」,一方面供自然土石堆積至自然平衡狀態,同時也作為砂石採取的專區,減少河砂的開採。

  至於河道中經常出現固床工程,黃金山說,固床工程的目的在保護附近橋梁橋基或相關人工設施,例如嘉義八掌溪的固床工程,用意在保護上方的攔河堰,確保嘉義數十萬人的飲用水;往後除了確保這些必要的人工設施外,水利處也不再花錢做固床工程,除了保護堤防基礎之外,河道內也儘量不拋置消波塊,減少無謂的投資和破壞自然景觀。(90.9.7)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taiwan/2001/news-eia010910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