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 勾勒台北生態城 開放空間會議新嘗試 本報訊 台北市生態的潛力為何?彰顯台北生命力指標是什麼?一顆樹又有什麼生態意義? 為期一週的台北自然生態周活動特別於6月11、12日閉幕日在士林官邸舉辦一場開放空間會議,兩天的議題分別為「找回台北的生命力讓台北成為一個真正的生態城市」與「NGO應如何與政府、民間三方互動以落實生態城市的願景」,參與者針對議題提出許多有趣的題目進行討論。
第一天的議題著重在「台北市能否能成為生態城市?」。每個討論小組不約而同都注意到了台北的公園綠地問題。與會者認為台北公園地表鋪上大量不必要的鋪面,水泥化的水岸工法,以及為了讓植栽一年四季保持開花狀態 ,每幾個月就將植栽連根拔起的施作方式,都是過分注重景觀,而忽視了尊重生態自然演替的法則。
第二天討論的議題在於「NGO、政府與民間三方如何合作?」。由於過去與政府單位合作經驗的不愉快,因此討論「與政府合作面臨之困境」的小組討論特別熱烈,卻仍未找出一個三方合作的溝通管道或平台。 在第二天中午會議總結的時刻,與會者由討論小組回到大圈圈來,分享兩天來的心得。多數人對政府推動生態保育並不抱希望,但仍表示,只要NGO繼續行動,就是一份希望。與會者並約定在不久的未來邀集更多的生態保育團體,再次舉辦開放空間會議,更希望政府官員能夠參與,傾聽環保團體與市民的想法。 對於兩個議題,或許這一天半的會議無法提供解答,卻是個開始。今年世界環境日全球65個城市代表齊聚舊金山,簽署了城市宣言,當中宣示了城市做為永續發展的角色與義務,台北市也是簽署者之一。生態城市不會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未來一定要走的路。另外可以確定的是,台北城的永續發展,將會有更多民間力量參與其中,而NGO勢必扮演更重大的角色。(2005-06-15) 【相關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