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共建設 前瞻:新十大建設顯示政府需突破硬體建設思維
新十大建設多見硬體建設 新十大建設分成4大類,第一類是知識經濟,第二類是文化創意,第三類是交通設施(包括第三波高速公路),第四類是其他生活基礎設施包含污水下水道,北中南捷運,以及平地水庫海水淡化廠。然試看其內容: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M台灣計畫(6千公里寬頻管道),以及台灣博覽會,無論文化創意產業或知識經濟之培養,仍不脫傳統「蓋房子鋪道路」式的硬體建設。 以高等教育來說,除了師資、設備,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生來源的素質。換言之,中小學教育失敗,高等教育也很難成功。此外,以重點培養作為大學教育的思考模式再度落入一元論的陷阱,在如今多元齊鳴的社會,各個大學的特色發展以及區域平衡應該更為迫切。 再以寬頻網路來看,應思考的是如何讓寬頻成為無論貧富年齡人人皆可使用的公共財,因為網路已經幾乎取代書籍成為人們獲取資訊及知識的重要管道。文化創意產業和發展知識經濟,定將是未來全球化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但是兩者皆須仰賴軟體栽培而非只硬體設施。 蘇花高緩建風波的啟示 對政府而言,新十大建設是一劑強心針,以「十大建設」名之,顯然是在召喚舊時代的刻苦精神和經濟奇蹟。然回顧最近的蘇花高緩建風波,便可看出這新十大建設所欠缺的內涵:知識經濟和文化創意發展,這一點,正是反蘇花高人士所期待的東部發展模式。 觀光與砂石車 看待最初以產業東移作為號召而計畫的台十一線之拓寬以及即將興建的蘇花高速公路,應思考的是,對發展東部經濟的實質效益為何?東部的最大產業競爭力在觀光,生態之保育以及景觀之維護自應居於第一。但東部人從台十一線拓寬所得到的卻只是更多的砂石車。產業沒有東移,反而是更多花蓮人和當地資源西移了。 花蓮在地的環保團體「洄瀾夢想聯盟」曾提出花蓮新五大建設替代蘇花高,其中大花蓮輕軌電車可以導引旅客至各觀光景點,建立縱谷環鎮小火車可以導引進入縱谷農業與社區產業,都是極佳的替代方案。(註1)以下引自洄瀾聯盟: 以西部的發展經驗來看,雖然曾經創造傲人的經濟奇蹟,卻難逃世界經濟發展分工與結構改變的現實。如果我們將視野往太平洋的方向遠眺,當台灣面臨全球化發展的困境時,反而是花蓮發展機會來臨,因為地方可以直接跳上國際舞台,印尼峇里島、關島、夏威夷等太平洋海島均以地點行銷的方式在國際舞台發光,就花蓮的發展條件而言,花蓮發展的可能性在環太平洋體系。(註2) 這番滔滔雄辯展現出花蓮人不再坐等中央的恩惠、起而思考自身的出路,正是所謂地方的主體性思考。 擺脫生態與水泥之間的競爭 從軟體建設思考 知識經濟與文化創意是未來全球化趨勢下發展核心競爭力的來源,蘇花高的例子生動地體現了政府與地方的分歧,而這個分歧來自於對知識經濟的不同體認。政府雖然有心培養知識經濟潛能,卻無法逃脫大建設的迷思,仍舊以各種水泥硬體設施作為出發點。 政府在未來應該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恐怕不宜在侷限於造橋鋪路蓋房子這樣的角色。蘇花高緩建的風波,正好提供台灣社會一個思考的契機,朝建立更完善的軟體環境、發展地方多元文化的方向邁進。 註1:參考本報《緩建蘇花高:洄瀾夢想聯盟提出跨世紀花蓮新五大建設》 註2:參考《回首「花蓮」發展之路》 意見諮詢:謝璦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