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連續3年籌劃的台灣「十大環境議題前瞻」,目的在提供宏觀且具未來性的視野,供社會大眾參考,及早因應並預備台灣環境所可能產生的改變,希望能跳脫以往關心環境的朋友常苦於應付層出不窮的環境災害和不當的開發與政策,爭取更多的討論空間與時間。
今年為總統大選年,對於環境政策的影響更是深遠,透過今年的十大環境議題前瞻的研析,本會期待一些對環境友善的政策,如綠建築標章與綠建築專章的實施、非核家園政策等等,能藉由關心環境人士的力量,促使政策能延續下去並加以落實;此外,不論政權是否更替,許多具爭議性的蘇花高速公路興建、焚化爐政策等等,將有機會取得更多的討論空間,期待大家一起把握這個機會。
環境政策 前瞻:選戰可作為檢討永續發展政策的契機
總統大選將至,整個台灣社會為此喧騰不已。兩組候選人均高呼要致力台灣永續發展,然綜觀綠色執政政績,仍有諸多政策延續國民黨執政時期思維,以經濟成長為首要考量。在選戰的政黨競爭之下,環境政策可有突破的契機?或許,從檢視過去不永續的政策的開始,是一個起點。
公民參與 前瞻:核四公投的下一步 環境權與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法去年底在紛紛擾擾中公佈施行,而且可能馬上會有機會進行第一次的公民投票作為練習。在此氛圍下,走了多年的核四公投促進活動,也到了一個充滿機會的關鍵點上。如何從這次「練習」中,尋求更完善的配套機制,讓公民投票實質具有保障環境正義與促進公民參與的作用,並進一步釐清核四公投運動中的諸多疑難,應是今年的重點方向。
公共建設 前瞻:新十大建設突顯政府仍持硬體建設思維
考慮公共投資下降,政府提出5年5千億的新十大建設,然細究其內容,仍以傳統硬體建設為主,此一迷思在蘇花高緩建風波一事上,更清楚的顯現其侷限之處。蘇花高是典型的水泥工程建設,而反蘇花高人士所持的論點,正是標榜「知識經濟與文化創意」的東部發展模式。展望未來的公共建設,政府宜調整這類造橋鋪路的建設思維,否則類似的風波,將會持續上演。
綠色建築 前瞻:綠建築標章與綠建築專章的前景
綠建築標章在公家建築裡實施已小有成效,建築技術規則中的綠建築專章也預定於明年生效。可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建築符合生態精神: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消耗最少資源,使用最少能量,製造最少廢棄物。這對減少環境負擔、增進生活品質而言,絕對有正面效益。
農業管理 前瞻:農委會組織再造的轉機與風險
《農委會組織條例修正草案》經立法院於去年底三讀通過,這次的修法,除進行農委會組織調整外,也為轄下各單位找到正名的法源,而不再是黑機關。這樣的組織調整工程,對於農委會扮演的角色功能,是否具備正面效益,將會是今年度觀察的重點。
海洋事務 前瞻:海洋政策邁大步 保育與生計的衝突仍待化解
綜觀近期海洋事件,有有東沙海洋國家公園成立、行政院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高雄市政府將港務局更名為「海洋局」,象徵政府在海洋事務與政策上的重大起步;然去年底海岸法的立法動作引起漁民反彈,則突顯出海洋保育和漁民生計間仍存在著難解的扞格。
國家公園 前瞻:新國家公園誕生 務以保育為重
去年年底,相繼有台江與東沙兩座國家公園通過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定,即將成立。這兩座國家公園設立後相應的經營管理措施亦將隨之而來,對生態保育而言固有正面意義,但不得不提醒的是,生態旅遊的政策號召下,仍應謹慎評估觀光旅遊活動對當地生態的衝擊,切莫本末倒置,重遊憩而輕保育。
新興能源 前瞻:面對全球新能源浪潮 能源結構亟待調整
全球正面臨能源危機與石化能源所導致的溫室災難兩大難題,具前瞻性的國家早已採取各種因應對策,積極轉型能源經濟體、發展新能源,以杜絕溫室氣體排放。在此情勢下,台灣應加速擺脫經濟成長與二氧化碳排放成長的關係,以因應國際碳稅開徵後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另外,則須盡速規劃總體能源結構的策略方向,能源供應朝多樣化、分散化、自產化與小型化邁進。
垃圾政策 前瞻:民眾參與大型焚化廠監督 焚化爐管制現曙光
垃圾焚化的政策已延續將近20年,但是,焚化廠操作的管制仍有諸多疏漏,焚化廠廠方未落實進廠管制,放任事業廢棄物進場焚燒遭民眾查獲等事件時有所聞。在民眾一片檢討焚化爐政策的聲浪下,以及「全國廢棄物政策高峰會」的會議決議下,環保署工程處開始著手草擬《民眾參與大型焚化廠操作管理監督要點》,將民眾參與焚化廠監督的行為法制化。雖然從目前的草案看來,此要點仍侷限在民眾申請參觀焚化爐的作業,並未落實民眾參與監督以及管理的部份,因而遭到環保人士嚴厲的批評。但是,多數民間團體仍抱持肯定的態度,希望藉著法規的修訂,希望能從今年起,讓未來民眾檢查焚化廠,不再是「抗爭活動」,而是於法有據的「執法行為」。
生物科技 前瞻:從基改木瓜事件看政府管制新局
去年間立委揭露基因改造木瓜流入市面的消息後,引起主管機關農委會與衛生署高度重視,積極追查基因改造木瓜來源。順應此一情勢,行政院更責成跨部會小組草擬相關草案,以加強管制基改產品的流通與進出口檢驗。
在國際方面,為避免基因改造有機體危害生物多樣性的國際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已於2003年生效,國際間對基因改造農產品的進出口把關勢必更趨嚴格,台灣若未跟上步伐,恐將成為農產品外銷的貿易障礙。雖然,台灣農產品外銷的比例日降,影響或許有限。但是,反過來台灣亦無法可管制任何基因改造農產品的進口。因此,當務之急,在於擴展此議題在公共辯論領域的空間,藉此取得社會的意見和共識後,做為基因改造科技未來發展的參考,以及對外談判的基礎。
選戰將屆,台灣社會為了朝野兩黨拼大選而喧騰得沸沸揚揚之際,無論未來大選後的政局走向如何,政策對環境的影響,仍將由全體台灣人民一體承受,因此,我們更應秉持理性,審慎思索我們的環境現況與政策,2004年台灣「十大環境議題前瞻」將有助於您務實而前瞻性的思索台灣的未來。
最後,要特別感謝綠色陣線吳東傑與李正惠、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陳建志與劉惠敏、世新社發所趙芃偉、資深文字工作者黃鳳娟與謝璦竹、志工高英勛等人的參與及協助,以及成大建築系林憲德教授等人接受專訪。本十大環境議題前瞻的產出,這些朋友的參與及協助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