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9 月 11 日
近期活動
|
推薦讀者回應|
|
廖桂賢:想特別指出:在這篇報導中,防止水災的部分,東京仍主要是採取工程手段(structural measures),以大型地下滯洪池來達到防洪,仍是期待不淹水,而不是設法耐淹。所以要注意:東京所謂「強韌化」,並非扎實韌性理論中的韌性(resilience)的概念,比較是強調穩定性的「抵抗」概念。但是,仍然受到保護標準限制的防洪抵抗工程,是不可能帶來「安心百年」的。做了工程就以為可以高枕無憂,正是韌性的最大敵人。
要特別提醒:不要崇拜這些大工程大建設,不要以為前瞻覺得好棒。說真的,讀完這篇報導讓我覺得人類真的沒救了。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導致水災風險增加,但為了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水患風險,又持續用會排碳的大型工程來因應......這不是惡性循環,什麼才是?好,即便可以透過碳交易達到「零碳」工程,也是挖東牆補西牆:有錢的國家持續花大錢用傳統工程防災,持續噴碳,最後倒霉的是本來就不噴碳的窮國,得承受氣候變遷的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