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度報導] 台塑50週年側記:台塑50年的環境帳本(上)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1954年成軍的台塑公司,在今年正式邁入50週年,這在台灣的產業界是一件大事,而台塑的發展史自然是為台灣所謂經濟奇蹟的要角,然而如果換個座標,補上從環境的觀點來看台塑,或許才能更全面認識這個奇蹟的「成功之道」。 石化工業起家的台塑,注定面臨高污染產業的所有問題,土地、污染、公共安全以及事業廢棄物,而這些問題就需要相當多的公權力介入或協助,才得以解套。例如嘉義新港的台塑ABS廠,在興建之前是由縣政府之力,替「私人企業」協助辦理土地強制徵收;而後來在試車時就連連發生臭氣外洩事件,縣政府官員要進場調查卻被警衛擋在外面。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塑高雄仁武廠毒氣外洩,連警察與高雄縣政府官員瞭解也不得其門而入。 至於事業廢棄物的處理,更是如此!1998年發生的台塑汞污泥委託外運柬埔寨任意棄置,成為國際醜聞,也暴露台灣政府長期縱容的事實,台塑公司最後在龐大壓力下運回台灣處理。其後,王永慶乾脆引進汞污泥的處理技術,不但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替環保署解決窘境,順便還替自己賺了一筆。因為後來陸續在台發現的所謂不明來源的汞污泥,環保署以興訟「曠日廢時」為由,不再追究是否為台塑為源頭或委託任意傾倒,直接以9,000萬請台塑回收處理,達成荒謬的「和解是雙贏」。 台塑集團雖然在1988年六輕建廠計畫宣布退出宜蘭遭受到環保的阻力,但旋即得到貧窮的地方政府的大力邀約,而此時「根留台灣」的論述與效應開始出現,環保與土地取得、勞力被列為重大投資障礙。台塑因而轉進雲林麥寮,一方面以透明化的招標展現民營公司經算效率的形象,但在另一方面卻巧妙利用「根留台灣」的槓桿,得到巨大的國家特許,開創六輕王國,1994年台塑企業展開六輕建廠,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包括填海造地2,096公頃,汽電共生個三廠共10套機組、燃煤獨立電廠發電量300萬瓩、麥寮工業港港域面積476公頃,這些幾乎全都是經由國家特許取得的結果。因為台灣的法規是不得有民營建港,而且當初的燃煤電廠全都是未請建造先建再說,甚至廉價提供大量工業用水,還有填海造成台灣西海岸與外傘頂洲的位移流失犧牲,都是政府揮刀自宮下協助打造「台塑王國」。 今年,六輕四期的擴建計畫出爐,全部投資金額逾千億,預計新建輕油裂解等6座工廠、以及擴建電漿電視顯示器等24座工廠。這樣巨大規模的開發案,竟只要作「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且經濟部還免費奉送離島工業區空氣污染以及揮發性氣體排放的超額配額,好讓「差異分析」更容易過關。而台塑也曾操作把旗下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額,曖昧的掛在中國的國別下,左右逢源獲取最大企業利益。(未完待續)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