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讀者投書]

祭莫氏樹蛙文

作者:廖伯訓
攝影:廖伯訓、吳志典

山林的小精靈

圖1:攀爬於蓼科植物上  知道嗎?在從前台灣的山林裡,住著一群又一群的綠色小精靈。牠們慵懶、與世無爭;牠們愛爬樹、偶爾也會下水游游泳。牠們喜歡潮濕和溫暖;而雨季來臨時,是牠們最快樂的時光。牠們住在這個美麗島嶼上的時間,比起人類可能還要久。牠們璀如翠玉,卻是更美麗。牠們的眼睛大而深遂,彷彿住了好幾個宇宙在裡面。

  而曾幾何時,人類的勢力開始在這美麗島嶼上擴張。一株又一株的巨木倒下、一片又一片的草澤乾涸、甚而涵育大地的涇水潛流遭到滅絕式的阻斷。於是大地變色、生靈塗炭;綠色小精靈們隨著人類的腳步,有的被迫遷離牠們世居之地、有的再忍受不住乾涸而死去、而更多數的,則是一起被埋入深深的黃土水泥裡。

  莫氏樹蛙,就是其中一群的綠色小精靈。然而比起其他種類的綠色的樹蛙,牠們還算幸運;因為在台灣幾種綠色樹蛙裡,牠們的族群量是最大的種類之一。

  莫氏樹蛙,體長4至5公分,體背是如玉石般的翠綠;而在某些時候當牠們躲在暗處時,體色就會隨著環境變成更深的墨綠,甚至茶褐色。像其他樹蛙一樣,牠們也有雙動人的大眼睛;黑黑的眼球外是金黃色的虹膜。白色肚皮在接近下肢處則出現了點點黑斑,並像鴨蛋黃一樣被染成美美的橘紅。指端圓圓的大吸盤,則幫助牠們可以輕易地攀爬在枝葉間。

可愛的好朋友

圖2:配對並產卵(感謝台中的吳志典老師的提供)  牠們是台灣的特有種,喜歡住在樹林下、果園、和潮濕的開墾地。當你路經竹林旁的盛水容器時,常常可以發現牠們吸附在盛水容器的內壁上納涼。為了生存,牠們儘量學習去適應人類給牠們的驚擾。

  不管是什麼季節,只要有潮溼的環境,莫氏樹蛙不會放棄任何繁殖的機會。如果你有機會走在夜晚的山林,當你聽到如火雞般「瓜啊~~瓜啊啊啊」的叫聲,那麼就可能是鼓著像是小氣球般單鳴囊的雄莫氏樹蛙正在展開如火如荼的求偶大行動了。雌蛙會受到鳴聲最雄壯威武的雄蛙吸引靠近,此時雄蛙便趁機跳上雌蛙的背上而形成配對。

圖3:配對並產卵(感謝台中的吳志典老師的提供)  配對後的莫氏樹蛙愛侶,會尋找靠近水源的地方產下牠們愛的結晶。可能是近水的土壤上,可能是小水池上的葉子,而最常被觀察者發現的,則是果園或竹林裡的塑膠水缸內壁。當雌的莫氏樹蛙背著她可愛的小老公(通常台灣的蛙類的體型都是雌性遠大於雄性的喔!)決定產卵的地點後,雌蛙便會由肛門分覓一種黏液,藉著後腿的踢打,形成白色的泡泡像是洗頭髮時的肥皂泡沫,兩隻蛙就只靠著雌蛙前肢的吸盤掛著免得掉落水裡。雌蛙把卵產入泡沫當中的同時,雄蛙也會排出精液在卵上而完成體外受精;整個歷程約一個多小時。動作完成後,雄蛙便鬆開雌蛙跳離。雌蛙會慢慢將黏附在卵泡中的後肢緩緩移出,然後優雅離開。掌心般大的白色卵泡就黏貼在水面上約10至15公分的葉子或水缸內壁上。濕潤的卵泡保護著受精卵直到蝌蚪孵化,落進水裡開始生活;水缸裡悠游的是牠們的兄姐。

圖4:休息的莫氏樹蛙  第一次我在林內鄉湖本村的竹林見到莫氏樹蛙時,就被牠們翠綠的小小身子所吸引。慢慢地,在湖本村持續觀察牠們的生態,我覺得,世界上再沒有比樹蛙更可愛的生物了。我最愛牠們的慵懶,牠們經常躲在葉子下或水缸陰影處,去享受陽光溫暖的餘暈。當我忍不住輕輕抓起牠們時,常常牠們會用無辜的動人大眼看我,然後…繼續睡覺。到湖本村,我不急著找八色鳥或藍腹鷴,反而先去探望我那些可愛的好朋友莫氏樹蛙。

  今年農曆年後,我又回到湖本村想要看看牠們。結果湖本村天聖宮往枕頭山的路上,只見黃沙滾滾。完了、完了,我先到檳榔園下的那個藍色塑膠水缸察看,剛修築的水泥護岸高聳地從小野溪谷橫上山壁,小路路基已完全挖空。完了,施工用的怪手就直插在檳榔園原先的路口…只有塵土飛揚…根本爬不過去。

政治人物的謊言

圖5:陸砂已恢復開採  陸砂正式開採!原來政治人物發的誓都是謊言。續前行的路上,開採陸砂的告示牌驕傲地立著彷彿在數落、奚落我的無能。柳丁園消失、竹林消失、路沿的植被消失,只有黃土、只有施工機具和勤奮揮汗的工人們。一切都完了,好幾百隻的莫氏、甚至諸羅樹蛙和橙腹樹蛙,都埋在那無盡的塵土飛揚。今天的春天,再也聽不到蛙兒的天籟…不,永遠聽不到了。現在你們所看到的,圖片裡的莫氏樹蛙,也許都已化成塵土的一部份,送到某個工地裡的水泥灌漿車。我輸了。無數的美麗繽紛的生命,和億萬年來造物者的棋局,於此劃上了終點。

  和朋友走回往茶園那條斜上的小路,我們很傷心。遠處施工機械隆隆聲響被這兒樹叢裡畫眉科鳥兒的歌聲稍蓋。果園旁的水缸裡,餘生的幾隻莫氏樹蛙似乎不知道不遠處牠們的朋友已與牠們永遠訣別。一隻雄蛙在朋友的手指上靜靜的休息著,突然凝滯的空氣裡,我們同時感應到了牠的呼吸和心跳的節奏。這裡,會再度被他們染指嗎?牠們岌岌可危…懦弱的我,再也想不下去了。

圖6:與觀察者的互動 圖7:與觀察者的互動

莫氏樹蛙遭受的生存威脅

  1. 因人類對於平原水澤與中低海拔的開發行為。最主要由於溪流整治的水泥護岸和攔沙壩的興建;因為上述行為導致潮濕的林地越來越少,併發的土石流和不當的災後整治更加速台灣林地的崩潰。
     

  2. 不當的山區道路修築。在深山裡開闢雙線、甚至四線大道;不僅隔離棲地的連續性,更造成溪谷與山坡的隔離和邊坡的坍方。每逢雨季坍方後就越整越慘,灌更多的水泥砂石、花更多的人民血汗錢、破壞更多的山林。
     

  3. 農業上山所造成的原始林和次生林的消失和農藥使用亦使蛙類和其他生物快速滅絕。
     

  4. 陸砂開採造成的全數滅絕。這才是動搖國本。
     

  5. 錯誤愚昧的環境衛生政策。我最痛恨為了消滅孑孓就要把所有水缸裡的積水倒乾,沒照作的人還算是違法。這種頭痛醫頭的愚民衛生政策,不但無法根除傳染病,反而扼殺更多依靠小水缸生存的許多生命。尤其是莫氏和其他種類的樹蛙。千萬千萬拜託了!當你到果園、竹林、或山區時,不要再乎乾!!你們知道嗎?已故的老畫家劉其偉,就在自家的院子裡放了許多盛水的缸子為的就是要讓樹蛙們能夠繁殖!!!

正義的力量

  雲林縣的低海拔山區,有幾個我固定走踏的點;其中便是為於楓樹村的山黃麻步道。去年底拜訪那兒時,隱約就發現在那邊展開的野溪整治的工程有異。因為那邊的野溪根本沒有氾濫的問題,為何要整治?現在了解了,所有工程的目的,只是要讓枕頭山的砂石可以由楓樹湖村外運出,不用再經由難以搞定的湖本村:一條黃土大道就從丘陵的中央直直開入枕頭山到湖本村的後院。我很生氣,但是更失望傷心:怎麼有政府是這樣子在替人民謀福利的?

  去年底一次和朋友在山黃麻步道拍山油點草,巧遇了一位姓林的先生,他正採了株小小的姑婆芋說是要給山下的朋友妝點花園。林先生和我們談到了生態的話題,務農的他很謙遜地自稱是自學者;為了植物和生態上的研究,他四處到各大學求教。

  他的農園就在該條遭「整治」的野溪稍上游處;斯文的他帶我們參觀。溪旁的竹林裡的每一棵竹下,他都擺放了一個盛水的桶子要給樹蛙們做家。鐵皮屋前,他放置了兩個露天的大水族箱;大萍草擁滿水面為赤蛙們提供了最好的掩蔽,幾隻莫氏樹蛙就趴在大萍葉子上休息。

  為了該野溪的「整治」,他和政府人員、施工人員起了多次的衝突。他反對一慣的水泥施工法、堅持用自然植被和少數原地的黏質土來固坡。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但是破壞的悲劇卻在眼前不斷上演…我和他,都對政府失望透了頂。他說,他羨慕極了湖本村…

  農園的一切,他都盡力為恢復土地上一切生物的生息而營造著。他的農園附近,就是個自然野生動物的小天堂。而他仍然不斷地在充實自己的知識,努力工作、努力行動。

  在夕陽下和他道別,向上望著他誓死守護的野溪上游美麗的自然景緻;再向下看由政府花了大批公帑弄出來的冰冷河岸,心中五味雜陳。我們要勇敢的他堅持下去,自己卻沒有勇氣加入他的守護行動;而望著水泥溪谷,想著我等的懦弱,我相信,這樣的悲劇仍舊會不斷上演。

  請大家深思這土地上的一切,和土地的未來;然後,行動吧。

後記:枕頭山發展之淺見

  枕頭山106公頃私有地,現正進行陸砂開採;但地主亦同意由政府依市價(約18億)徵收。小弟淺見供大家參考:

  1. 中央政府下令立即終止目前枕頭山陸砂開採行為、將傷害降至最小。
     

  2. 比照台南的高鐵保護水雉的模式,由台糖公司以等值、或等面積的耕地與枕頭山地主交換,降低地主的損失。(水雉的成功經驗足為參考)
     

  3. 農委會公告湖本村枕頭山為八色鳥、藍腹鷴、朱鸝的重要棲地,劃定保護區;根絕任何形式的破壞。
     

  4. 由於湖本村已朝生態村努力邁進,保護區的成立將為人口少但交通極便利的的湖本村帶來經濟收益。村民的自我認同意識與凝聚力將更強。
     

  5. 配合台糖公司營業轉型、生態村與保護區將與虎尾糖廠、楓樹湖、和湖山里羨子坑(如果湖山水庫開發案可以取消…)結合成一條雲林縣、甚至台灣最有歷史、人文與生態潛力的觀光路線。不只是本國遊客,屆時外國遊客都會因為八色鳥、藍腹鷴、朱鸝的大名氣來到雲林縣、湖本村。此乃地方發展、台糖轉型、與國際化之最積極契機也。

  建議各位官員,事情是需要用腦力、協調、和對土地的熱愛來完成的。原本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得到更棒的結果時,不是很快樂嗎?台灣已經太久沒有溫馨的新聞了,就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吧!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
 從八色鳥看台灣生態保育的困境(二) 化整為零 環評束手無策?
 從八色鳥看台灣生態保育的困境(一) 成敗只因總統一句話?
 雲林縣府的下一步,是用砂石取代山林嗎?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