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度報導] 從八色鳥看台灣生態保育的困境(二) 化整為零 環評束手無策? 作者:陳佳珣 陸砂開採二次來,社區夢想即將碎
加入WTO後,農業面臨很大的困境。湖本村的地方產業是種植竹子與柳丁,搶救八色鳥的行動,把湖本村推向國際保育舞台,也為湖本村的未來開啟另一扇窗-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有什麼價值與潛力,看看黑面琵鷺為台南帶來多少的觀光效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程建中表示,3、4月的時候,剛好黑面琵鷺要走,八色鳥要來,很多國際鳥友透過中華鳥會,指定要看黑面琵鷺與八色鳥。將生態保育工作溶入地方產業來發展生態觀光,是目前國際上生態保育的趨勢之一,也是國際間永續發展的方向之一。
化整為零避環評,枕頭山即將不保 尹伶瑛為搶救八色鳥四處奔波,也獲得永續會立委們的支持。3年前,立委陳學聖、趙永清、賴勁麟等人,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八色鳥的保育工作;3年後,在2月15日,又再度召開記者會。 依照當時的土石採取規則中,5公頃以下的開發案,由地方政府核准,不必呈報到中央,也不必做環評。一般開發案,以化整為零的方式規避環評在全台灣是相當普遍。過去在湖本村枕頭山申請的6件開發案中,每一件都低於5公頃,當初申請的第一件3.08公頃開採案,縣政府已經核准從2003年1月6日開採到2004年1月5日。 立委陳學聖表示,這是表面合法實質違法的投機取巧行為,把開發的大範圍切割成很多小範圍,來規避政府的監督與檢查。如果我們政府不能在非常時期,有非常的做法、非常的魄力,台灣的保育形象會因此毀殆無遺。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