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綿綿思遠道

作者:賈福相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朝一首情詩,開頭兩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說:看到河邊芳草連天,就禁不住想起遠方的情人。如果我們斷章取義,也可以寫成「看到河邊的生態系,就禁不住想起人生之道。」

  江水濤濤,綿綿千里,流過大山,流過高原,流過平地,一路走來,把兩岸染綠了,有水就有植物,有植物就有草食動物,後來也自然有了肉食動物,這樣經年累月,建立了河畔生態系,河畔生態系像其他生態系一樣,可以分熱帶、溫帶、寒帶,也可分高原、平地和海邊濕池,每一生態系各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食物網,自己的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基石物種是生物杜會中最重要的物種,可以影響整個生物社會的盛衰和興亡;又叫調劑物種(regulator species),生態系中任何動物或植物都不能單獨存在,要生存就得靠其他生物的合作或競爭,食物網是能量的流轉,能量源自空氣、水、陽光。生態系的存在與繼續當然要靠環境因子,如溫度,雨量,陽光,營養和礦物質等。生物種類和非生物資源,不停的在變,由變中得到平衡,生與死的平衡,數目多少的平衡,能夠適應的物種生存下去,不能適應的物種在生態系中失蹤。

  十幾萬年前一種適應力最大的動物──現代人,出現在這個地球,過去兩百年,人口大增,科技發展,人幾乎成了所有生態系,從兩極到熱帶,從高山到海洋的基石物種,人蹤到處,改變了生態系的架構和健康,物種減少了,環境被毒了,短短兩百年,這個地球已是千瘡百孔。

  我有個生態專業的朋友,在印尼國家公園的一條熱帶河工作了七年,他說河岸的生態基石物種應該是老虎,牠的存在使其他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及所有植物,保持一種平衡。五十年前,人來了,人獵虎,因為虎骨、虎鞭,虎的減少,很快就改變了這條河的生態系。獵人越來越多,大企業家開始操縱控制,競爭激烈,勾心鬥角,政府立法禁止獵虎,又產生了官商勾結的社會現象,人太多,人太貪,人的科技能力太大。這條河的生態系已被破壞不堪了。

  孟子下卷有一則「牛山濯濯」的故事,看到光禿禿的牛山,他說:「這座山本來有森森樹林,大國為了要木材,就把樹砍光了,如果任其自由,雨露沾潤,也本可以復元,但畜牧牛羊,又把草吃光了,不容樹木滋長,所以,今天的牛山就禿禿了。」

  印尼的一條河和中國古代的牛山僅僅是兩個例子,擴展到世界各地,繼續破壞下去,到了自然不能復健的地步,人也會跟著滅亡,像生物史上過去的大絕滅,說不定只有小草,只有昆蟲,只有鼠類剩下來,生物再演化,數百萬年後,原來是基石物種的可能已是化石物種了,變成未來考古者的趣味,就像今天我們在研究六千多萬年前還活著的恐龍一樣,恐龍也是那個時代的基石物種,不同的是恐龍絕滅因為天災,人卻在自作自受。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最大的毛病是人口太多,貧富距離太遠,窮人活著只求溫飽,富人活著要堆積更多財富,有了錢就要作官,財、權集於一身,要再爭取世界所有資源,所以今天到處都是戰爭,很多人活在恐懼中。野心家更利用宗教,為年輕人洗腦,炸藥纏身,走入無辜的人群,自殺殺人。

  強國的領袖,被「大帝國」思想沖昏了頭,相信只有掛著自己商標的「人權」才是人權,只有掛著自己商標的「民主」才是民主,要其他國家聽話,不然就財閥武打,有的國家當了漢奸,有的國家人財雙亡,文明要向那裡走?

  人間最大的原理是生態原理,是自然科學與歷史的結合產物,任何生物要活下去就要適應,適應是生物之間(包括人)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剋相生的道理,是要萬物取得平衡,我們一定要把「多一些」的哲學壓住,剷除財產多一些,權勢多一些,明年比今年多一些。此處「多一些」,彼處一定要「少一些」,破壞了平衡,只有滅亡。

  把生態原理納入文化,使人口與資源之間取得平衡,使貧富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大帝國」思想熄火,在非常時期,須要非常能力,非常能力是不是「綿綿思遠道」的道?只有天道才能肩得起這樣莊嚴的責任。 (2005-06-12)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