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白冷圳生日快樂!

作者:黃怡

  2000年10月14日,是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通水屆滿68年紀念。它可能是台灣地區農田水利會轄管下的所有水圳中,第一個有人為它慶生的。在去年九一八地震中,白冷圳受了重傷,無論是幹線導水路或分支線小給水路,都變得柔腸寸斷,再加上今年2月、4月兩次土石流沖蝕,搶修後才勉強達到原來設計的四分之一供水量。所以,地方人士給它準備了特大壽桃,也為了慶祝它的劫後餘生。

  在台灣一片缺水的憂嘆聲中,以社區總體營造名義推出的「白冷圳69歲生日快樂晚會」,除了創意新穎之外,意義格外重大。它的發起單位稻草人基金會,主事者一位是林豐喜(民進黨立法委員、12年前的農運健將),一位是林純美(民進黨中執委、台中地區長年黨工),這次突破在地嚴重的政治派系,使各庄頭都有人前來祝壽,證明了民進黨在地方還有希望,至少有根芽。白冷圳是新社鄉的歷史和未來,賜給新社鄉這片酸性赤土豐盈的生命;新社人都知道,唯有自然的條件,加上主政的規劃,無須人定勝天,即可人與天雙贏。

  白冷圳主幹長16.6公里,全程路圳靠山腰而臨大甲溪,遇到高山則開通隧道,遇深谷則架設水管(虹吸管),其中的第二虹吸管通過抽藤溪底,全長346公尺,至今仍是遠東最長的虹吸管。它的各水路溝壁為混凝土砌塊石,或混凝土外加水泥粉光,圳水不易漏失;至於隧道、渡槽、暗渠、水橋大部份是鋼筋混凝土,少部份隧道上拱是天然石壁、下拱是混凝土,工程十分堅固耐用。如今,它已超限使用22年。

  台灣的灌溉水利工程很多,但是像新社鄉這樣,遠從16公里以外,引水來灌溉500公尺高台地上1000多公頃農地的例子,卻是絕無僅有。日本殖民地政府相中新社做為蔗苗育種場,是由於它氣候溫和,地形與一般蔗園隔離,不怕病蟲害傳染,可是它的最大缺點是沒河流,地下水也普遍低落,要鑿井深到60台尺以下才有水。自白冷圳通水後,整個新社台地滿眼綠意,從一片瘦瘠的看天田變為農作物豐收地。不僅如此,因為該地區涵養了充份的地下水,匯集溢入食水嵙溪,週邊的多山坡地或台地,後來都靠著電力抽取食水嵙溪水或地下水,供灌溉、飲水或家庭日常用水。

  日本尚未佔領台灣前,其國內糖消費有80%從台灣輸入,佔領台灣後的1913年,在供給其國內消費之外,已一躍成為糖的輸出國。台灣糖業的蓬勃發展,是日本全力保護金融資本家的成果,雖然使在地的民族資本敗退,糖間與舊糖廠幾乎消失一空,甚至成了買方定價的市場剝削,日據時期有名的話:「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秤」(台語壓韻),就是這麼來的。但是日人所留下的白冷圳,至今仍恩澤我們,譬如市面上很多枇杷、葡萄、桃子、釋迦等水果,稜角絲瓜、苦瓜、花胡瓜、敏豆等夏季蔬菜,以及全台灣哉培面積最大的香菇特產,很多是從新社鄉育苗或出產的。

  降落在台灣島上的雨水,有55%嘩啦嘩啦地流入大海。講到水資源的永續經營,我們看到在1953年以後,因台電天輪發電廠攔去大甲溪大部份水源,白冷圳為了繼續運作,截的是該電廠發電後的尾水,而即使如此,它的灌溉面積仍達778公頃。台中農田水利會經營白冷圳,每年約虧損1000萬元台幣,故曾有人懷疑白冷圳的重修價值,但自從九二一地震後,大家不講話了,原因是白冷圳的殘缺使新社鄉一帶普遍缺水。一年每人平均不到1000元(新社鄉有人口1萬多人)的國家投資,就能養活台灣兩千分之一人口,難道不划算嗎?

  研究中國水利史與文明史關係的著名學者冀朝鼎,曾強調歷史上許多基本經濟區的衰退,和主政者忽略持續經營水利事業,是有絕對關係的。今天我們為耄耋之齡的白冷圳過生日,更要為台灣島上水資源的永續經營祈福。執政黨不要祇掛惦著大台北及中央政府,到地方來走走吧!

原文出自HuangYi-Life 黃怡網站

站內轉載:http://news.ngo.org.tw/reviewer/huangyi/re-huangyi001018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