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當公民不當難民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而在台灣通過「環境基本法」之後,這一天也成了「台灣環境日」。這一天,在台北環保團體,訴求反污染、反破壞、要安全、要健康,號召「環境難民」,舉行「我要活下去,環境而走」的遊行,表達這幾年台灣仍以掠奪式的拼經濟,讓環境繼續沈淪的憤怒。同一天,為了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設立的問題,在宜蘭已進行多時的「公民共識會議」,也剛好在環境日進行到正式會議的階段。這是兩個鮮明有趣的對照,也正是挑戰台灣公共政策決策權不同面向。

  這次的遊行,雖然人數不多,但議題卻非常多元廣泛,某種程度是台灣近幾年「環境爭議」的集體現身。這些個案並非早期污染後自力救濟的種種反公害事件,反而是對即將進行的計畫,提出事前的反對意見。當然這是因為環評法的制度,而有事前反對的機會,但也因此被「戰場設定」在對環境影響評估內容適當與否的控訴與攻防。但這麼多的個案,已經凸顯了環評機制不足和侷限,甚至看出台灣制訂政策的整體架構以及各權責部門,偷懶的全部推託給環評的荒謬。所以現在的烽火遍地,就是這個體系渾沌下的必然現象。「我要活下去」因此變成一種卑微卻巨大的訴求,但卻仍無法讓不是鄰避設施附近的大多數國民,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整體「環境難民」的一份子。

  而竹科宜蘭基地的公民會議,就有不一樣的可觀之處。要不要讓所謂的科學園區進駐?將帶來的正面負面衝擊為何?其中一個基地現是良田,當地居民不想要「工商業」的未來而是「農業」的未來可以嗎等等。這些地方的疑惑與憂慮,促成宜蘭社區大學想引借「公民共識會議」的方式來促成更多公共的討論。這幾年在台灣開始試辦的「審議式民主」制度,宜蘭以非常嚴謹的態度,進行議題選定、組成執委會、挑選會議參與者、撰寫可閱讀資料、預備會議、挑選專家小組、專家質詢、公共論壇正式會議、最後撰寫結論報告等階段,前後將近六個月的時間。這個過程,讓很多的資料公開,讓很多的的疑問與觀點併陳,也有很多資料是與會者想知道但主辦單位無從提供的,且因為是公共審議,讓討論會趨於「公共性」思考而非「私利」思考,某種角度看,也等於是對一次台灣原有公共政策決策品質的現形與體檢。

  所以就對公共政策的表達方式來講,公民會議就會比遊行來的好?當然不能如此簡化的來談。在台灣的環評制度,不是除了環境衝擊與否外,還有社經衝擊,甚至都包括財務評估,但有幾個是真的這樣認真做的?反而是一個一個嚴謹而公開的公民會議,所討論的範疇與細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不可諱言公民會議畢竟將比較趨近於「主流社會的公約數」,譬如對經濟發展的期待,對「資料理性」的好感。

  遊行中對議題的倡議與公民會的審議,其實都在展現公民意識與採取公民行動,而且都應該直指「資訊公開」與「決策品質」制度的嚴謹與受監督。更多對社會主流的批判以及對理想的倡議,也才能促成社會議題的審議;而更多、更全面嚴謹的審議民主,成為一種生活常態,進步社會監督的倡議。

  不當的政策造成國家資源的錯置,使我們都成為「社會公平正義」難民,「環境」只是其中一種。不只遊行,不只公民會議,有充分的草根串連與紮實的論述,任何讓政府不敢忽視的公民行動,都是讓自身免於變成難民的後盾。(撰稿日期:2005-06-05;刊登日期:2005-07-05)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