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欄作家] 河畔的沉思 作者:白子易 (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略帶淡淡鹹味的炎熱空氣正逐漸冷卻,心情也跟著沉澱。火車離開高雄時,愛河畔瑰麗的夕陽猶令我眩目,幾個小時後,我已坐在流經台灣北部最大都會的河流出海口。夜是如此地遼闊,彷彿隨時會被吸入那深邃。海浪沖激著海堤,浪花碎裂成紛紛的微粒,風來,便使水分子航向無垠的天際。 盛行於台灣四時的季風,將屬於全球環流系統內的各類型水氣帶至台灣上空,凝結成雨,落在淡水河流域。來自天空的水,或匯集成逕流注入地面的水道,或滲入土壤成為地下水。在渠道奔馳的水,經過淡水河沿岸許多城鎮,從上游的大溪、三峽至中游的新莊、板橋,一直到下游的關渡、淡水。其中,一部份流入這些城鎮內部,以保證城鎮的各項機能正常運作;剩餘的水不僅要延續河川裡無數的生命,也要承受人類文明活動所生產的大量廢棄物質。在地層緩慢移動的地下水,也隨時會因人為或自然因素而回到地面參與繁重的工作。最後水再蒸發至大氣,完成一次輪迴。除非是被封印在億萬年前的冰核或古地殼深處,否則四十幾億年來,全世界的水皆如此生生不息地滋潤著大地。就這樣,河川哺育了數個輝煌的文明,卻也吞嚥著高度化文明所結成的苦果。 在其他文明未進入台灣前,淡水河畔是鹿群及原住民的天地;慢慢地,不同勢力來到這區域。1629年,西班牙人在此築紅毛城,作為其貿易的根據地;1723年清領時期,官方鑑於人口日多,設立淡水廳以便加強管理;1895年夏,日軍渡過淡水河南下接收台灣,台灣人民的鮮血染紅了河水;而在1996年的今天,河邊呈現的是雍塞的後工業影像,河裡流動發臭的黑液,垃圾、死豬的屍體在水面浮沉。台灣開發至今已四百多年,而人類也早在五千年前便有了最初的文明;但這千百年的光陰與生命演化及河川形成所需的四十億年漫漫歲月相較,卻顯得如此的渺小。可是也就在這短暫的瞬間,文明行為所釋出的巨大毀滅性能量已造成進化四十五億年的地球不可抹滅的遺憾。漁獵、貿易、戰爭、工業…,淡水河億萬年來悠悠流過,目睹人類引為自豪的文明;同時卻默默承受著文明所附贈的災難,哀悼絕跡於災難的生命。水的每一次輪迴,無法獲致超脫性的救贖,反而加深了難以承受的沉重。 風更強了,激發更大的浪花,送來更大的聲響,水文循環仍默默進行。一枚枚飄向天際的水分子,或許曾禁錮於燦爛的結晶之內,或曾眼見肆虐侏羅紀巨大爬蟲的興衰,或曾化身為某大文豪筆下的一滴墨水。強勢終究毀滅,柔弱依然留存;我不禁想到:人類的文明,究竟要走向何方… 原文刊載於【中國時報、水利局「河川的故事-我愛河川徵文比賽作品集,社會組佳作」】19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