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鳴砂

作者:白子易 (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前言:環境破壞,不僅是台灣特有的議題,更是全球共通的問題。所以本文有四段文字,分別以「息壤」、「鳴砂」、「鎘土」、「冰棚」等四種事物來描述台灣、全世界環境受人為破壞的情形。其中,「息壤」藉大禹治水的古神話,對目前人類為經濟開發而與河爭地的現象提出質疑;「鳴砂」乃描寫人類盲目變更土地地形、地貌、植被而造成土地變化的愚行;「鎘土」則是台灣名揚國際的著名公害個案;「冰棚」則是在地球南端靜佇千萬年的冰山,百年來默默承受人類文明造成之溫室效應而崩潰的驚悚景像。人類的文明雖然為人類的歷史寫下輝煌的一頁,也為人類生活提供絕對的舒適便捷,但相對地,也給地球-我們所居住的大地-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

  砂也會發聲。

  羈旅於沙漠之中,彷彿航行在遼闊無際的沙海。堙蕪的古城、虛無的海市蜃樓、客驛的綠洲、淒厲的沙暴、夢中隱約的駝鈴,為航程切割出粗獷、寥闊的景色。豪放的景色佇立幾千年。在滾滾黃沙內,曾經往來殺氣蒸騰、雪衣銀戈的鐵騎;曾逃遁丟盔棄甲、負傷累累的殘兵;也曾絡繹流通各種貨物的商賈;更埋藏無數貪慕名利或無辜的白骨...

  往來這條貿易要徑上形形色色的旅者,都會經過如一彎新月的綠洲,環抱綠洲的,則是綿亙南北的沙山。沙山由流沙堆砌而成,沙峰是驚豔的曲線,山脊彷彿反躺的利刃。大自然的神奇,就展現在這兩座綿延約20公里的沙山及新月形的泉水之上。沙山沙粒細微滑膩,南山北坡凸出,北山南坡凹進,這種地形已註定吹進泉區的風沙的行為。風沙沿泉水四週的山坡作離心上旋運動,就像盤旋飛舞的蛟龍般將山坡下的流沙捲颳向上,拋向山峰另一側。所以,沙永遠吹不進泉區,而沙山與泉水就如此共存了千萬年。

  通常,當旅人徜徉於這一片被莽蕩黃沙擁抱的綠洲之中時,可聆聽到細膩的低吟。低吟時而是快樂如天籟的節奏,有時又有如絕望悲傷的啜泣。但狂風吹襲沙山,空氣強烈激盪而轟然作響,於是,旅人聽到的聲籟總是如千軍萬馬鏖戰的金鼓齊鳴,更如同九天之外的鬱雷滾動。

  科學家對沙鳴的行為,進行許多科學實驗,證實沙的的鳴嘯,主要是由於非晶體二氧化矽凝膠體在沙粒表面形成膜,加上沙粒粒度均勻、沙山坡度約32度、水分含量的臨界值約0.3﹪等自然環境條件互相配合,始發生的現象。

  雖然科學證據已充份解釋沙鳴的現象,然而,人們卻寧可相信古老的傳說。流佈大漠的傳言,是說有一條蟄伏於黃沙之中的巨龍,冥冥中操縱土、水、火、風的運行,當然也包括沙的聲響。傳說畢竟是傳說,無關是真是假,但傳說一直是夢的最佳佐料,更為鳴沙的傳奇增添幾許風味。

  突然有那麼一天,橫臥沙中的潛龍卻不長嘯了。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范仲淹「靈鳥賦」中的兩句話。古人認為人生於世,特別是知識份子,應該對不符合公義的事發出不平之鳴。自然界的能量流動,也透過繽紛的型式加以渲洩,如熱能、如風能、如聲能,最後達到平衡。鳴沙,就是自然界對能量不平衡所產生的「不平之鳴」。

  大地潛龍的「不平之鳴」,在向萬里青空長嘯幾千萬年後,卻連喑嗚都不見了。人們在背負歷史責難的壓力下,焦急地尋找潛龍瘖啞的原因,後來赫然發現,原來是人們以異想天開的「環丘造林」方式,在泉水外圍栽植大面積的楊樹林。盤根錯結的楊樹林彷彿刺進大地的利劍,直搗巨龍心臟,釘牢龍足、龍尾,龍被人類愚行折騰得奄奄一息。於是龍啞了聲音,龍不再長嘯了。

  大自然的神奇就在於它幾千萬年來自然演替,而形成冥冥中的規律。人類總是天真地認為可用人工的方式改變自然,並進一步控制它,然而,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