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冰棚

作者:白子易 (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前言:環境破壞,不僅是台灣特有的議題,更是全球共通的問題。所以本文有四段文字,分別以「息壤」、「鳴砂」、「鎘土」、「冰棚」等四種事物來描述台灣、全世界環境受人為破壞的情形。其中,「息壤」藉大禹治水的古神話,對目前人類為經濟開發而與河爭地的現象提出質疑;「鳴砂」乃描寫人類盲目變更土地地形、地貌、植被而造成土地變化的愚行;「鎘土」則是台灣名揚國際的著名公害個案;「冰棚」則是在地球南端靜佇千萬年的冰山,百年來默默承受人類文明造成之溫室效應而崩潰的驚悚景像。人類的文明雖然為人類的歷史寫下輝煌的一頁,也為人類生活提供絕對的舒適便捷,但相對地,也給地球-我們所居住的大地-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

  一片遼闊無邊的白色,橫亙在凜冽的地球南端。

  白色大陸,跨越了寒武紀、奧陶紀、白堊紀、侏羅紀等幾十億年的地質刻劃,在淒冷中屹立到20世紀。19世紀以前,這個雪世界尚未登錄人類足跡,只有帝王企鵝、阿黛利企鵝等生物生活在陸地,或與南極魚、藻類、浮游生物等沉浮於攝氏零度以下的冰冷海水裡。南極大陸上,偶而散佈疏落的苔原,在淒冷之中掙扎生存,除此之外,放眼所見絕大多數是雪白的冰灘凍土。景色就是如此單調,有時,高空空氣電離產生極光,彷彿大自然精心設計的雷射,為極地的天空點綴詭譎多變的氛圍。

  極地空氣沁冷,冷得彷彿凍結了記憶,甚至連時間都凍結了。這一凍,就將南極大陸凍了幾十億年。即使19世紀之後,首度出現人類足跡,但也由於「南極公約」簽約國制定有關南極洲政策,將南極定位在只供科學研究方面,所以至今南極人煙稀少,僅有各國的科學工作站分佈在廣大南極洲各個被遺忘的角落。雖然南極人煙罕至,且屬於地球上被遺忘的邊陲,可是封印幾十憶年的冰層,卻在遠方極地記錄地球的記憶及人類的活動歷史。

  1998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研究人員依據衛星照片,指出南極冰棚(又稱冰灘)已經有一大片瓦解,整片冰域隨時可能崩潰。冰棚是環格陵蘭和南極洲的浮動厚冰盤,受冰河和降雪幾千萬年的堆積,某部份厚達800公尺。

  這片瀕臨崩潰的拉森B冰棚已產生約40公里長、5公里寬的區域斷裂。一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衛星,從遙遠的太空中攝得這驚悚的照片,證實了英國南極調查隊在1998年2月所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預測,大小與美國康乃狄克州面積相當,廣達12000平方公里的冰棚正接近破碎。英國南極調查隊發言人認為,這是由於南極半島正歷經區域溫暖化。不過南極大陸其他地區並未同步呈現如此狀況,目前仍沒人知道何以會有這種變化。

  早在1997年,世界知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即發佈圖片疾言呼籲冰棚面臨瓦解。1940年以來,南極區域溫度平均升高攝氏2.5度,區域氣候變化的速度令專家驚訝,有些人把原因歸於全球溫暖化。科學家憂心忡忡地說:「溫暖化趨勢似乎與海冰減少相關。」

  工業革命發萌於18世紀中葉,至今不過短短250年。可是,工業革命後,人類奢侈地揮霍煤碳等石化燃料,產生天量二氧化碳。另外,人類又肆虐號稱地球肺臟的遼闊綠帶,綠色面積減少,藉由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機會也減少,嚴重斲傷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二氧化碳流竄於大氣層,形成一道能夠蓄積熱能的特殊屏障,使得地球表面溫度逐年升高。研究顯示,工業革命至今,大氣層內二氧化碳含量成長為1.3倍,溫度則以每百年0.5度的速率攀升。全球的溫度,就在溫室效應的推波助瀾下逐年竄升。

  科學家認為冰棚是氣候變化的最佳指標,因為冰棚數十年內就會反應環境變化,而不像其他氣候系統,需要多年或數百年才可觀察到反應。這種觀點令人感到十分可悲,因為,幾十億年恆常不移的冰山系統,居然禁不起短短幾十年的環境衝擊,可以想見,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何等脆弱。

  一片遼闊無邊的白色大陸,綿亙在地球南端,跨越了幾十億年的地質刻劃,在冰風暴中、在無限的孤寂中屹立至20世紀。南極大陸默默記憶地球、人類的活動,默默承受人類所帶來的災難危厄,可是,下一次,人類將為南極帶來什麼?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