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欄作家] 補天 (下) 作者:白子易 (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18世紀中葉,人類發現了來自水與火之間的神祕力量,更竭盡所能地利用這些力量掀起了劃人類文明史新頁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後,人類逐漸掌握自然的祕密,更靈巧地操縱自然界的能量。自此,人類自以為掌握了天地,控制了陰陽。但,就在人類介入這些力量之後,卻也因此而破壞了各種力量間的平衡,而種下文明的苦果。 臭氧層破壞,即是人類文明所造成的苦果。人類為了生活的舒適,發明幾十萬種化合物,為了降低溫度,達到保存食物、解熱等目的,更合成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通常作為冷媒,也常用於噴霧罐,或用為電子電路板清洗劑、塑膠發泡劑等。氟氯碳化物以氣體型式存在自然界,彷彿毒素般逐漸消耗臭氧、溶解天空。 逸散至大氣的氟氯碳化物在同溫層分解出氟,氟原子迅速和臭氧發生化學反應,使得同溫層底部的臭氧層枯竭。在同溫層底部的臭氧是一道渾然天成的屏障,臭氧濃度越低,地表承受的紫外線輻射量便越大。紫外線輻射量增加,造成人類皮膚癌及眼球白內障的機會增加;同時破壞遍佈地球各地的穀物和其他農作物,讓農作收穫量銳減;也使得人類都會中原本就十分嚴重的光煙霧問題益形惡化;更毀滅海洋生物賴以維生的浮游植物,摧毀海洋生態;一項接一項的破壞如連鎖反應,環環相扣,引發更可怕的浩劫。 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許多科學家已經用種種科學儀器、數據加以證明,全球最嚴重的區域是在南極天空,每年9月南極上空臭氧層減少多達60%。不僅極地天空臭氧濃度減少,中緯度的臭氧層也有減少的現象,數據顯示,全球同溫層的臭氧層每年減少約3%。 根據多年來的觀測,臭氧破洞最大可達2000萬平方公里以上。1995年10月10日,南極上方破洞延續的時間為歷年來最長,面積更高達2280萬平方公里。這塊區域是南極大陸的1.6倍,是歐陸面積(包括前蘇聯歐洲領土)的2倍。 氟氯碳化物在大氣層中的生命週期是人類文明成就的最佳展現。1世紀對人類而言是相當漫長的時間;然而,氟氯碳化物即使在空中飄蕩百年,仍不會被破壞;如夢饜、如附骨之蛆,在大氣層中苦苦糾纏。 人類文明所侵蝕的驚人的圖像終於憾動人類。 1985年國際間舉行維也納會議,開始致力減少臭氧層的傷害。1987年世界各國簽訂蒙特婁議定書,協議逐步減少使用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雖然人類已震驚於臭氧層的破壞,但,面積是歐陸2倍的破洞,該如何彌補,百年揮之不去的夢饜,又該如何鏟除;亡羊補牢,是否時猶未晚? 我的心情仍如一紙風箏,懸在天際飄搖;只是,風箏還是被不知名的線牢固地繫絆。我忽然想到電腦螢幕上,因網路壅塞而時斷時續的地球。我的心情只是一紙被繫絆的風箏,可是,地球呢?地球是否因負荷了天量的人口,而遲滯了它既有的運轉;是否因人類自以為是的文明,而擾動了億萬年來既有的秩序?是否因後工業的烏煙瘴氣,而讓藍寶石般的光彩蒙塵?另外,就在我進行思考的同時,人類又已製造多少毒性物質,又有多少毒性物質翳入天空?天已破,諸神呢?諸神是否仍崇隆地高踞天頂,亦或是諸神也要困窘得宣布遜位? 四周的夜色,是看不見的暗潮,洶湧地淹沒熟悉的景物,溶解事物的形狀、線條、稜角,一望無際的夜色中,文明與非文明之間的界限,似乎也無法釐清了... 望向天空,「補天」這個瑰麗的太古神話一直縈繞腦海。太古人類總是懾服於大自然的威力,也在自身無法掌握的自然力量夾縫中顛沛流離,但人類原本就來自自然,體液也和自然界的水擁有相同的律動;人類是如此地貼近自然,也曾創造了「女媧」此一慈悲女神,以體現大自然母性形像。 然而,在人類文明發展得如此輝煌的今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究竟呈現什麼弔詭?隳壞的天又要怎麼補? 本文「補天」獲【『第二屆生態文學暨報導獎』散文組佳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