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全球環境青年研習小組]預防性環境管理策略PEMS的關念說明

作者:唐宗浩(十五歲)

一、 預防性環境管理策略是什麼?

  「預防性環境管理策略」主要的精神是「預防重於治療」,將貨品的流程分為五項,從需求、設計、製造、使用到拋棄,逐步檢視資源、能源的消耗及汙染。

  簡單地說,一個貨品對環境的影響決不只是看能否回收再生,從材料的取得、製造、運輸中所消耗的資源、能源,到使用、拋棄後處理(焚化、回收、掩埋等)中所消耗的資源、能源都必需考量,很快我們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資源明明還未缺乏,地球上卻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難以溫飽。

二、 需求:我真的「需要」它嗎?

  需求量對貨品的生產有決定性的影響,供需若有落差則生產便會有所調整(前提是消費者沒被廣告動搖),若需求減少,則後面幾項問題當然就跟著減少了。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購物時先想想哪些是「需求」?哪些是「慾求」?這東西真得非買不可嗎?人非聖賢,當然不能要求大家只取所需,但當發現大部份的金錢都在買「慾求」時,便應漸漸減少這類慾求。

  另外,消費者的偏好可影響生產方向和價格,比如說現今台灣有機蔬菜、有環保標章的產品普遍高價,但若消費者多買這類產品、少買高汙染產品,則生產者因為必然賣得出去,產量便會增加而價格也會降低。

三、 設計:生殺大權,一念之間

  有了需求,接下來就看如何設計這項產品。設計直接影響製造、使用和拋棄,這項產品需要什麼材料來製造?一輛卡車能運輸多少這項產品?它能用多久?使用中會耗多少能源、資源和環境成本?它能自然分解或回收再生嗎?良好的設計可以將接下來的環境問題減到最小。

  例如,用塑膠筷代替免洗筷,雖然塑膠產品製造時會消耗大量能源、資源和環境成本,又不能回收,但作為餐具時可以無限重覆使用,其實比用過就丟的免洗筷還健康、環保許多。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改變「設計」對環境的影響,僅次於改變「需求」。

四、 製造: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產品製造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包含開採、加工、運輸所需的能源、資源和環境成本(還包括工廠、運輸車排放的有毒癈氣)。

  讓我們看看一包進口加工食品:它可能原料在非洲栽種、運到美國加工,加工完送到台灣的大盤商,大盤運給中盤、中盤運給小盤、放在冷凍櫃中幾天才到消費者手上。運輸小小的一包加工食品所耗的能源、造成的汙染看來十分嚴重。就算不是進口的,這中間的多次轉運,也頗為可觀。

五、 使用:節約能源,易如反掌

  許多貨品對資源、能源最大的消耗,不在製造,而在使用,衛浴設備、電器用品就是很好的例子。水、電看起來沒什麼,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水的處理、電的產生同樣消耗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這方面的能源消耗,其實可以透過使用方式的改變來減少,只需多注意些平常忽略的細節就行了。

  有關節約用水、用電的具體方法,很多地方都查得到,這裡就只舉一項:不必放冰箱的東西就不要放冰箱、減少冰箱耗電量。在這次研習課程的資料中,有一分詳細的統計報告,指出一瓶蕃茄醬在冰箱放一週和一個月,消耗的能源差了好幾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冰箱中放一個月的蕃茄醬,在「使用」階段的總消耗竟大出材料、加工、運輸中任何一項許多!

六、 拋棄:重複使用及回收是最後一步

  許多人認為,環保就是做好垃圾分類及回收,於是「垃圾費隨袋徵收」成了北市最大的環保德政。

  當然,「垃圾費隨袋徵收」對減少垃圾、鼓勵回收絕對有益,但這只是「善後」,是問題造成後,用較好的方式解決而已。很重要,但環保不只需要這樣。「上醫者治未病,次者治皮毛……再次者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與其讓問題累積到「拋棄」時再處理,何不直接從減少「需求」、改善「設計」著手呢?

  而在能力範圍內,漸漸改變自身的消費習慣,是一般消費者都能做的,也是該做的。督促自己的秘訣是在快放棄時問自己「是不能還是不為?」,相信大家都能成功、堅持地做環保。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oung/young000914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