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塑造永續台灣的海洋文化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歷史的軌跡沉澱了人們對海的經歷與使用。台灣四面環海,自然有其海洋文化特色。早年人們受制於海洋之不可測,隨時命在旦夕;正因為不安寧、不安全,所以海邊祈求保佑生命的廟寺特別多。先人航經黑海溝,經歷無與倫比的陣痛之後,一些人,背海而行,不再回頭看唐山,甚至告誡後代子孫,不要戲水、游泳,人們不親近海;一些人,討海維生,或步入海盜的行列,或捕撈海產漁業,或經營海上貿易等;一些人發展出賭客賭命般「一朝有酒,一朝醉」,不愛海、掠奪海上資源的生活態度。其實海洋也淘鍊出正面的人生態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永遠是人們的導師,親海可擴大我們的生活圈,可激發海洋文學、藝術創作。

  早年政府閉鎖海禁的政策,使得台灣人更加不親海,如今全球衛星定位發達、船舶增大,海洋有了可親、可愛的面向,海洋文化應有新的發展方向。

  海是台灣對外的交通樞紐。台灣位於東南亞候鳥遷移的路徑上,沿海溼地為候鳥的中繼站,工業廢水之污染、填海等之開發,造成溼地生產力衰退,危及候鳥的命運。在台灣人為全球公民的責任上,我們要努力復育、維護這些沿海溼地,進而欣賞溼地生態之美。

  海「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海上行船,最有力的訓練工具是風帆,不是海上摩托車。藉著風帆的操作訓練,增強體魄、瞭解海洋的運轉,是很值得發展的海洋文化。觀海的廣闊,可開拓心胸,深化胸襟;暗夜大海,星光點點更可刺激自我探索。

  從海上看台灣,就像當年葡萄牙水手,驚艷於台灣山川之鬱鬱。試著想想,搭船繞島一周,進進出出各地的港澳,在廟口吃碗熱騰騰的蚵麵線或薑絲象魚湯,與年老的漁夫談些鄉居小語,該是多麼優閒又有生命的氣息。

  就整個地球而言,海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海也會因為污染而窒息,現今,海改變了顏色、減少了她所孕育的生命。國人最近推展觀光業,賞鯨豚就較有生命之關愛,但屏東的黑鮪季、花蓮的曼波魚季等,卻只承襲了以吃為上的淺薄文化;雖說民以食為天,但要表現出更高雅的飲食文化,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當今人造衛星,能夠以更大的尺度看出台灣在地球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海洋對台灣氣候、颱風路徑等的影響,海洋文化也應與時增進、成長為更巨觀的科學面向;但是不變的是人類的存續、生活的美學,夕陽西下、朝陽東升、潮來潮去、潮水有信、天行健。

  台灣的永續,永遠是建立在台灣諸島嶼所能夠承載的限制之下,除了藉海對外拓展,增加全球資源之使用外,更應回頭保護台灣的大地之美,這樣才能立足台灣,放眼世界。護著台灣這碗飯,用筷子夾世界其他地方的肉,這樣台灣才得以永續。

  簡單的說,台灣的永續一定是以環境維護為基準的。台灣的資源不只是在島上,還有四面環繞的海洋。天天看海,我們內化了哪些海的特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也就是說人在特定自然環境的薰陶之下,必然會形成一種與大地合一的文化內涵。台灣在推動島嶼海洋國家的這個階段,一定要對海多所了解。「有容乃大」是第一要務,島上的居民分成藍綠兩黨互相內耗,又如何能產生力量呢?這種小島的小鼻子小眼睛小格局,雖然也是島嶼的特色,但在了解這種特色的不良後果後,就應該將其去除改善。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雖然可以解決衝突,但卻無法往前跨出,大家要學習浪潮拍打海岸激出水花,順勢而上,將會有更多的收穫。

  永續是展望未來的孩童,而當前政策的決斷是老壯的一群人,這群人如果沒有站在浪頭上高瞻遠矚的能力,必然只是短利的思維,下一代也就遭殃,永續就永遠不可能。島及其鄰近海洋的資源破壞了,島民又沒有向外延伸的能力,將來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像菲律賓人一樣當外傭。期望台灣將來不會變成一個輸出外傭的國家,而是一個延伸腦部到世界的、永續的國家。

  切記,海一字由水、人、母組成,海是所有生命演化的來源,鹹鹹的淚水,是你我來自於海洋的印證。愛她,就像母親一樣。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