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天籟與禪籟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夏日炎炎,蟬高唱知-了、知-了,蟬到底知所了斷什麼?生老病死嗎?蟬或許只是享受一時的高亢生活,不絕的蟬聲卻擾得人們耳根不淨;如果你心煩,它更是無孔不入擾亂著你,但智者若你,早就被蟬聲啟悟了。

  古代時,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而其「大音希聲」更指出,「道,聽之不聞而蘊涵至和的特性」;孔子聽了韶樂,三(多)日不知肉味;武俠小說更是描寫魔音穿腦的大武術。顯見某些頻率的聲音會使人的腦非常地舒服或不舒服。

覺悟出天籟之聲

  莊子討論到聲音可以來自生物,例如唱誦或吹奏簫管的人籟,它有特定的旋律、技巧與意圖,可因比較競爭而分出優劣;也可以來自大地,由風與眾竅配合演出的地籟,它花樣繁多而令人無從比較。這些都是用耳去聽的,但若心志專一時,不用耳去聽,不用心去聽,而用氣去聽時,則是空虛而準備回應萬物的,因為耳只能聽見聲音,心只能瞭解現象,至於氣,空虛狀態中,道才會展現出來。空虛狀態,就是心的齋戒。天籟則須超越比較之心,重點由「所聽的聲音」轉變為「能聽的主體」,亦即只有透過個人的覺悟,才能明白天籟之意。

  近代科學研究發現,聽覺神經元最初是在懷孕第三週時出現,腦幹的聽覺中樞在第十三週形成。動物實驗顯示,出生不久祛除一耳的耳蝸會使腦幹聽覺神經元變小又變少。但是同樣透過感覺訊息的傳入,這種腦部的改變也是可以逆轉的。例如,天生失聰的兒童若接受耳蝸植入手術,繞過受損的內耳感覺毛細胞,將聽覺訊息直接傳送到皮質,這久違的新刺激可讓患者恢復近乎完美的聽說能力,以及正常的語言發展能力。

  成年的猴子,經過分辨細微頻率差異的訓練,並紀錄因應聲音變化而活躍的神經元,顯示受訓練的猴子負責頻率的皮質區擴大數倍,也就是說,主要聽覺皮質是具有可塑性的,尤其專注的意識下,可塑成效更好。

  耳鳴患者各聲音的頻率在聽覺皮質上的分布圖都很正常,唯一例外的是耳鳴頻率所代表的區域皮質有很大的扭曲,佔據了很大的區域。若患者專注分辨與耳鳴頻率相近的聲音,或許就可以促使非耳鳴的頻率區侵入耳鳴頻率的皮質區域,當耳鳴頻率的代表區縮小後,患者就比較不會覺得老是聽到聲音。

  生活上,阻隔聲音入侵的方法,不外乎是用個耳塞把外面的聲音隔絕,像矇著眼睛、閉著嘴巴、摀著耳朵的第三隻猴子,但這不是辦法;其實源源而來的聲音刺激,如果不辨識它,就如同鴨子聽雷,不知所云,也就不受干擾了;再者,進入耳中的音就讓它右耳進、左耳出,不加以理會、不著意,像默照一像,有音不去理會、不去反應,不去攀緣它,也就聽不到了。另外,專注於其他事務時,將心思感覺放在貼著臉後的耳垂,有耳垂重的感覺,可下降聽覺感應,也就有聽沒有到。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要去追蹤一種聲音,例如在宴會場合,注意聽某一個人的聲音,就會聽到、聽得清楚,這就是所謂的攀緣。

境外有聲,心內無聲

  佛教修為中,唱誦更是聲波不斷。在唱誦之中,聲帶要放鬆,胸腔也放鬆,意志力很集中的把歌詞唱對、音調抓準。在這過程中,可以慈悲心來唱出,自己聽進去的和別人聽進去的,都會反應出慈悲作為。在整個禪修的境界中,要先有意識的去減少不必要的干擾,讓大腦的神經都非常地沉靜下來。禪修過程中,五塵對五根有所刺激,在腦中造成各種識,進而形成第六意識,禪修的最終極地,我們是不是可以聽到人籟、地籟、天籟之外的禪籟,自己內心的聲音、內心的變化?

  正如觀音法門所告知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自然處處說法,晨鐘暮鼓也是。耳根最為善巧聰利,無論遠近、方所,有沒有阻隔,對不對境都可以聽聞。不去注意它,讓聲音潺潺而過,就沒有反應了,也就空了,此時境外有聲,心內無聲,禪籟是也。(2005-12-18)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