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無消費日] 若要自由快樂沒煩惱─請買衛生棉! 作者:陳弼仁 (環境資訊協會)
半夜,想要努力擠出無消費日的文章,卻在腦中出現這個笑話。雖然不過一個笑話,但卻把廣告的力量,很具體的展現出來。將簡單的「買衛生棉」,跟「可以爬山、滑水、打球、溜冰」,或是「自由快樂沒煩惱」之間,做出了微妙的關聯性,甚至可以變成,如果要自由快樂沒煩惱,請買衛生棉。 比起一、二十年前,台灣的經濟確實有明顯的成長。但是,我們卻發現,收入變多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古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社會學家也透過許多的研究,也不過証實這個古老的論點。透過調查,專家們發現歐美國家人民的快樂指數,並沒有比中南美洲最窮的國家高;也告訴我們,和身邊朋友相互比較是不快樂的主因。 當經濟的成長,大家努力脫離貧困的生活之後,資訊的發達,卻造成歐美國家富足生活的畫面充斥著世界每一個角落,至於這些少數的國家消耗地球將近80%資源的事實,卻不被重視。媒體不斷的放送出迷人的廣告:一位關心家庭幸福的老公要買輛昂貴的休旅車,或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應該要有一輛可以表彰身份的座車;一位愛太太的先生要買顆鑽戒,再不然也要去買個金戒來鎮住雙方的愛情;不想讓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就該上英語及各式才藝班,甚至連小孩的臍帶血最好都能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結果是,專家幫你算出生養一個孩子到成年至少要2千萬,許多人開始害怕有小孩,更多的人則是認份地多賺點錢,再不時地動動腦筋買股票或基金。 至於女性被認為要有瘦瘦的身材卻又要能凹凸有致、要修眉毛、剔腋毛、刮腿毛…各式各樣的化妝品和保養品,塑造了每天只睡幾小時的奇蹟;而男性也沒好到那裡去,刻了名字的筆記型電腦、像溜狗繩的領帶…等,完全束縛住你的大半輩子。身處在這樣子的情境當中,真正影響你我的,還是每天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同一時間,面對著不斷以使用者付費的呼聲,將原本生活中許多原本是不需要特別花錢的全都收了錢,例如垃圾袋、水污、空污費。或是才不過20年前,我們還認為知識是無價的,是人類共同的資產,將知識的流通視為知識分子對社會的義務,但如今卻早已被著作權法所規範,反而要推動開放原始碼、共享軟體…等工作。然而,這幾年節節高漲的學雜費,卻隱含著將教育從政府的義務慢慢地商品化。不僅我們要花的錢越來越多,更不斷的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我們原本就應該要花的錢! 在這樣子的狀況下,萬一不小心訂了環境資訊電子報,每天接收到要環保、要愛護自然…等等的呼聲,甚至還要面對吃這個也不好,吃那個也不好的問題。要不抓狂,還真要不時的把眼睛閉起來,把耳朵關起來才行…但是,辦得到嗎? 1992年,起源於加拿大的國際無消費日,最初就是針對廣告提出反思,發起關上電視機的運動。在台灣則是在2001年,由永續地球工作網發起,環境資訊協會透過網路傳播來協助,透過以物(務)易物的活動,嘗試讓參與的民眾感受商品的價值不一定要用金錢來衡量。2年多來,各界開始從好奇,慢慢地重視。 透過無消費日,我們希望透過「消費」與「使用」兩者之間的對照,呈現我們在面對「消費」本身的一些矛盾與難解的問題;再嘗試解讀廣告,以及置入式行銷的手法與力量,如何完全顛覆我們對新聞的理性期待;面對著手頭現金的有限,銀行如何透過種種手法,讓借錢突然間變成是「高尚的行為」,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卻有可能改變整個經濟體系。在面對難以釐清的「需要」和「慾望」,掙扎於「實用主義」與「藝術發展」之間,除了消積的提出「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這種八股式的說詞,但卻可能是最根本的解套之外。如果有所謂正向且積極的態度的話,那麼「綠色消費」無寧說是站在環境友善的立場上,值得介紹給大家的消費取向了。 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何妨來信跟大家分享? infor@e-info.org.tw 等你來發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