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無消費日] 減少地球的負擔 綠色消費逗陣來 作者:陳弼仁 (環境資訊協會) 不論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未來,但是,消費似乎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因為,社會的分工越細密,彼此的關係也越發依賴。不論是食物、日常用品的交換,或是育嬰、教育…各式服務的提供,我們都難以自外於社會而獨自生活。消費,原本就是交換的一個過程,貨幣與金融體系的出現,則推動了消費的便利性,也加速了消費的速度,當然,也產生了許多的副作用。 身處在台灣,我們面對著強大的娛樂性與消費性的訊息,除了盡可能在生活上節約之外,如何在消費的過程中,減少地球的負擔,也許是我們可以「務實」努力的方向。更何況,如果能夠藉著平日的消費,刺激商人生產更多的綠色商品,減少其他不環保的產品,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相信許多人都曾聽過「綠色消費」這個名詞,一個不算解釋的解釋當屬「購買綠色的產品」了。說真的,還真是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規範。伴隨著我們對環境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對綠色產品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從產品的原料來源、生產、運輸、包裝、販售、廢棄處理,以及回收再生的過程…等,都要兼顧到對環境的衝擊,甚至還延伸到勞工的權益。 台灣推展綠色消費的起源甚早,早期有綠色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藉著國際地球日活動的引進,推動國內企業參與環境保護的工作,提出綠色消費的訴求,但多停留在減少不必要的保裝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則是在面臨如何買到健康的食物給家人的課題下,仿效日本共同購買的經驗,在台灣組成共同購買合作社,直接和農民訂定契約,對耕作過程中的農藥、肥料…等進行規範,以保証收購的方式,來換取農民的配合,進而開啟了台灣有機栽培的發展。從1993年直今,10年來,政府也不斷透過各種栽植或行銷的手法來促銷農產品,但卻直到今年才正式核准4家有機認証的機構,只可惜主婦聯盟為避免「球員兼裁判」的狀況,反而沒有申請成為認証機構,這也是民間環保團體可愛之處。 此外,環保署推動環保標章也正好滿10年,雖然長期以來專案委託環境與發展基金會,但由於政府為避免造成圖利廠商的嫌疑,卻無法放手扮演綠色商品的推動者,導致於廠商雖然努力的參與商品的認証,但是,並未因此而獲得額外的銷售優勢。因為,根本就沒什麼人在意環保標章,甚至是想買也不知道可以到那兒去買。直到前幾年,政府配合環保標章的政策而推動機關綠色採購的規範,廠商的努力才開始產生實質的效益。但是,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仍然是「求購無門」的狀況。不過,今年也聽聞環保署決定大跨步的和大賣場洽談開闢專櫃的方式來推銷經過環保標章認証的產品,雖然已到年底,但似乎還沒有發酵?看來,似乎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綠色建築與建材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也是歷經近10年的時間,直到今年才正式訂定綠色建材的標準,讓廠商有依循的方向。從常見的省水設施、防火建材進一步踏入「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幾個特質的領域,尤其是從建築物一開始設計就將節能的理念給涵蓋進去,而不再只是以外觀的炫麗為訴求,也將迫使設計師更加注重對環境友善的態度。 雖然,台灣綠色消費的市場除了有機食品已被大眾接受外,其餘的部份都還沒有成熟。但是,整體上,我們仍然看到綠色消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結合環保理念的商品必然在未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環境資訊協會也在思考如何透過環境資訊的普及,來推動綠色消費的行動,協助廠商打開綠色商品的市場,進而減少消費對地球所產生的負擔。如果,您也認同這樣子的理念,歡迎跟我們聯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