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無車日]

無車日:在城市裡,我不開車

作者:吳斐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策劃

緣起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這個口號緣起於 1998年9月22日 ,法國土地規劃及環境部門發起了這樣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全法國共有35個城鎮響應這個號召,都市居民強力的支持這項運動。而歐盟國家也將汽車使用、城市運輸這些議題安排在優先順位上。2001年起,歐洲執行委員會環境部(DG Environment)決定提供「無車日」運動(Car Free Dayt)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協助,順勢將這個活動擴大成「歐洲易行週 」( European Mobility Week )。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的議題 , 提昇大眾與政策制訂者,注意過度使用車輛為城市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空氣污染、噪音、塞車問題等等。同時也藉此機會,再次肯定行人、自行車的用路權,增加行人徒步區,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來改善都市的交通。當然,這也是個喚起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好時機。

主題

  今日的生活,完全不使用汽車已經不可能的。無車日的理想,是保留一部份的活動區域給行人、自行車、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及大眾運輸工具,讓歐洲的居民重新思考並體驗交通工具所帶來另外的涵意,並非只是單純的限制汽車通行。就大都會而言,這也是一個檢視新制度或新發展的好機會。例如:使用低污染交通工具的接駁系統、大眾運輸的新路線、共乘制度、自行車專用道路與停車區域的管理等。這些討論可以區分為七個主題:

  (一) 大眾運輸 (Public Transport):各種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讓人們舒適的利用這些交通工具,例如候車亭的改善。

  (二) 自行車(Cycling):建設更安全的自行車專用道,或介紹特殊造型的新型自行車。

  (三) 生活化街道 / 綠色道路 (Living Streets / Greenways):調查與試驗如何改善街道, 讓街道成為所有人都能夠享用的無障礙空間。進行綠化,讓林蔭道路成為舒適而輕鬆的徒步空間等。

  (四)小汽車使用責任:評估車輛的管制、停放規劃、清潔宣導,宣導有效節約能源的駕駛方法等。

  (五)旅運管理:旅運管理計畫、自用車合用/共乘、彈性上下班時間、居家就業等。

  (六)休閒與購物:提供商店、餐廳、休閒設施的資訊或地圖,推廣使用鄰近的休閒設施,或推出認識自己城市的導覽活動等。

  (七)旅運健康:探討空氣品質及噪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走路和騎自行車的好處、,以及施行健康檢查的必要等。

  2005 年歐洲易行週主題是:聰明通勤(Clever Commuting),推廣一種新的通勤方式。在尖峰時刻,通勤明顯地造成交通阻塞,除了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於經濟也是一種損失。另一方面研究經驗顯示,不論是藉由自行車、步行或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通勤者駕車的里程數,都不需要大量的投資。

  企業雇主與商務人士,不論他們的規模大小,都能對改善通勤造成的交通問題貢獻一己之力。這對於雇主、員工以及更大範圍的社區,都能提供不同的好處。對於可持續性通勤的投資,不僅有益於社會整體,同時對於雇主與員工本身也有實際的好處,包括:

  健康與安全:聰明通勤有助於促進員工的健康。藉由減少使用汽車,改由騎自行車或步行,不僅能增加員工的身體活動,同時也減少對周遭空氣的污染。

  保護環境:選擇替代性能源的汽車,能幫助雇主達成他們環境管理的目標。

  提升無障礙性:聰明通勤要求對員工、運輸者、訪客實現提升無障礙性的承諾。這將有助於提高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並且給予公司客戶更多的方便。

  減低成本:聰明通勤將可以減少政府投入於道路與停車場興建與維持的經費,同時也減少對於環境的破壞。

  公共印象: 藉由提倡聰明通勤,企業雇主可以表現他們對於社會關切議題的承諾,並且表達商業倫理的重要性。

參與國家與城市

  跨國運動的成功,不僅需要各國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與企業、學校的參與,同樣十分重要。從參與的城市數量來看,「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基本上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從參與的國家來看,「無車日」活動則是非常歐洲中心的。

  在2002∼2004年的週期內,有39個國家至少曾經舉辦過這項活動。舊歐盟15國佔了36%,而2004年新入會的10個國家也都有參與,佔26%。未加入歐盟的國家,不論是發展程度高的瑞士、愛爾蘭,或是較低度發展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共有9個國家參與,佔23%。接受鄰近強權之規範的學習效果,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洲國家對這項活動的反應則是非常冷清。參與城市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另外加拿大、阿根廷、哥倫比亞也有少數城市參加。這些國家廣義來說,同屬歐洲文化圈。而作為汽車大國的美國,令人遺憾的,並沒有參與這項活動。這或許是地理條件的差異過大所致。

  再回到歐洲。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指標性的國家,參與城市數目是下降的。荷蘭、盧森堡大致維持一致,而奧地利、義大利、捷克的參與城市數目則有增加。雖然「無車日」活動受到歐盟官員的支持,但「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活動的參與城市數目能否繼續成長,則還有待觀察。

  參與歐洲易遊週 參與在城市我不開車 支持歐洲易遊週 支持在城市我不開車
2002 303 1422 104 312
2003 265 931 407 438
2004 376 1146 465 238

  附帶一提,台灣出現在參與名單中,似乎有些突兀。台灣從2002年開始參與無車日活動,這一年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和花蓮市5個城市同步萬人共騎上大街。2005年則有台北縣市與台中市舉辦活動。而活動方式不外乎當天封閉一小段馬路幾個小時,由政府首長率領民眾騎自行車。「無車日」似乎變成了「腳踏車嘉年華會」;連臨時增加行人徒步區都不敢嘗試。然而從前文的討論可以得知,「無車日」在歐洲牽涉的議題廣泛,可舉行各種多樣的活動。台灣的各城市卻是選擇了最容易的方式,短短幾小時的活動,並沒有辦法提供民眾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如果減少汽車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腳踏車嘉年華會」式的「無車日」,不過是「柿子挑軟的吃」罷了!

城市生活的新想像

  無車日活動在2005年似乎出現了下挫的現象。法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宣布,將以「另類出行週」取代「無車日」活動。原因是這兩年「無車日」活動的開展遭遇了一些問題。由於市中心不能通行,許多汽車駕駛人並沒有真的不開車,而是被迫繞道而行,反而造成城市周邊的交通大亂,「無車日」反倒成為某些地區的「塞車日」。「另類出行週」則是要求人們在這一週內盡量選擇無污染或低污染的交通工具。

  「無車日」活動的式微,在2004年就可看出徵兆。這一年巴黎市區內實施「無車日」活動的區域,比起2003年來的縮小。此外,德國的柏林與義大利的羅馬,也在2004年退出了這項活動。

  反對「無車日」的人會說:「只有一天有甚麼意義?」贊成的人卻認為:「只有一天也好!」雙方其實承受著同樣的痛苦。的確,城市交通與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需要更多長遠、制度性的調整。完全的「無車日」是個烏托邦,但「無車日」可貴之處在於提供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另一種想像。不只是為了環境保護,也為了找回有豐富多樣活動,並且能夠安全、健康行走在其間的城市生活。(2005-09-19)

資料來源:

台北市與台北縣、高雄市機動車輛比較

無車日官方網站

  台北市 台北縣 高雄市
歐洲易遊週官方網站 總 人 口 2,616,793 3,725,057 1,512,280
  汽 車 數 722,211 886,169 421,015
  機 車 數 1,024,236 2,008,491 1,112,702
  每千人汽車數 276 238 278
  每千人機車數 391 539 736
  資料來源:臺北市交通資料快報第202期July 2005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