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缺水不缺水誰之過2]

永續發展極需整體性的水資源經營管理決策

作者:陳永森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屏東縣社區大學講師、都市計畫技師)

  近日由於久旱不雨降雨量較往常大幅減少,使新竹地區缺水問題浮現,引發新竹科學園區業者對於工業用水缺乏之恐慌,對此,政府相關單位提出以水源調度、農田休耕以及限水方式等,治標方法欲解決此燃眉之急,而此僅顯示出臺灣地區水資源經營管理相關問題的冰山一角,在全球水資源相關研討會中皆明確指出,二十世紀是石油掌控發展機制的世紀,而二十一世紀將成為水資源爭奪的世紀,水資源的經營管理為臺灣邁向永續發展最為重要的環境決定因子。

  缺水問題其主因雖為降雨量不足,但我們更需面對的是其背後所隱含的經營管理決策、產業發展政策、土地利用型態、社會公平、環境正義...等,水資源的經營管理是一項極具複雜性的公共決策議題,其影響層面相當多元且錯雜,但政府相關主觀單位卻往往僅以水源調派等治標方式搪塞,卻未能針對此結構性問題進行解決,使臺灣缺水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又重複上演。

  對於水資源經營管理之標的不僅在於水量與水質外,更重要的是水資源供應的穩定性與經營管理機制的建立,臺灣地區水資源經營管理之環境背景與問題分析如下:

五、 自然環境面:由於臺灣絕大部分的水資源來自於自然降雨,在山多平原少、河流短促且雨量分配極不平均(80%之雨量集中在五至十月夏、秋二季豐水期,變化相當大),等自然環境的限制,加上土地高度開發與河川管理不當,致使臺灣地區平均年降雨量雖高達2,500公釐以上,為全球平均雨量的2.6倍,但每人所可實際分配利用的水量,卻僅為全球平均的1/6,此為最大的環境限制。

六、 水資源開發面:長期以來臺灣的水資源經營管理皆是以需求為導向,由上而下思考的方式,缺乏永續經營觀念,純然以工程方法(如興建水庫、攔河堰...等)開發水資源,並用調配方式將水資源由中央分派給各需水面,但由於新水源開發不易成本大幅提高,且各標的用水量大增,此思考方式目前已面臨極大挑戰。

七、 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面:高耗水的工業發展政策與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必須整體檢討,大量的工業與都市民生用水增加以及集水區土地開發破壞水源涵養機能,使水的問題雪上加霜。

八、 管理與成本機制面:目前的水資源利用方式是否合理、水權管理無法落實、水價過低因而未能反映出實質環境成本、需水者(如廠商)應否負擔水資源開發與保育社會成本...等議題仍未解決。

  基於上述水資源經營管理之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之思考方向供相關主管單位於未來水資源發展議題上參考:

六、 水資源開發方面:以環境供給面進行水資源開發與評估,將環境管理的觀念導入水資源經營管理,回歸自然水文循環體系使水成為永續利用資源,由環境總量與環境容受力出發,以環境供給為導向、生態工法操作進行水資源開發與評估。如:流域與集水區的經營管理、地下水補注方案的推行。

七、 用水管理方面:降低輸水管線的漏水率以減少損耗、加強工業用水的回收率以提高用水效率、落實節約用水與分級用水觀念、水價必須確實反映水資源開發的社會與環境成本並建立回饋機制以達社會公平、落實水權管理。

八、 產業發展型態方面:在有限的水資源限制下,必須檢討各項產業發展型態,及其用水的公平性與合理性,以免產生用水的競爭。

九、 危機處理方面:政府相關單位應建立一套公平合理且可行的操作模式,來處理緊急性的缺水問題。

十、 行政組織方面:由於行政組織與事權分散,水資源發展政策未能明確,故需整合水資源相關管理機構使事權單一化,在中央提升主管機關之位階或成立跨部會的委員會,在地方則設立整合性的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

  對於水資源的永續發展實為環環相扣的整體性議題,政府相關單位應以整合性的決策思考來取代單一標的式的問題解決方案,確立水資源發展政策,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水資源經營管理決策模式,確實考量臺灣的自然水文循環環境特性、產業與土地利用型態、水管理制度與法規,使臺灣水資源的問題得以獲得更有效的解決。(2002.3.4)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