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世界動物日] 從台北海洋館到屏東海生館:我們要如何對待展示動物? (二) 作者:徐順利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班) 有反省 才有人道對待 今年,在筆者研究所就學期間,得師長協助而有機會於暑假到屏東海生館實習,屏東海生館為國內第一個「公辦民營」的國立大型的水族生物博物館,雖為「公辦民營」,但全館實際營運策略及方向仍受館方監督及指導,在展場部份則由民間業者海景公司經營及後續硬體的建設。 反省機制不可或缺 合作之初,由於海生館「公辦民營」的特殊結構,館方和民間業者「海景公司」經歷了一段磨合期。 例如在雙方合約中,一些無法明確量化的合約項目如目標、扮演的角色及特色等部份以及海景所添購之設備與展示品,如目前海生館主要展示項目的白鯨,究為館方或海景之財產歸屬仍有待釐清等等,這些因理念和制度上所產生的問題,因為所處立場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此外,無可避免的,在民間業者以營利及經濟效益為取向的前提下,在生物畜養、展出方式和表現手法上,仍不免有讓外界質疑的地方,但在館方和業者相互合作及協調溝通中,其內部同時也會有自我檢討、反省與不同的聲音,在彼此間衝突與合作中,為海生館注入一股嶄新的營運方式與活力。 由筆者看來,屏東海生館雖為迎合市場競爭之需要而不能盡善盡美而盡如人意,但在許多的生物復育、學術研究及教育發展上,仍有其不可抹滅的具體成效。 光是喜歡動物還不夠 在海生館實習期間,科教組鍾國南主任曾問筆者一個問題,他問說筆者大學念生物,後來改念公共事務,那現在還喜歡生物嗎?怎麼不選擇繼續唸生物?聽到這個問題,一時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突然有感而發回答說:「當然還是喜歡哪!不過,除了喜歡,還需要更多東西。」事後想起來,還實在是百感交集。 回想在屏東海生館實習的這一個半月餘,走在館裡看到展示缸中的海洋生物常常喚起之前在台北海洋館的種種回憶…,看到蝦虎和槍蝦合作無間的警戒與築洞的互利共生行為,忍不住淘氣地躲在缸旁突然冒出來嚇牠們;看到在冷氣房裡的凱門鱷一動也不動,把牠帶到外面曬太陽後,又活蹦亂跳;握著一把「薄片」在手心,放到缸中張開,可以享受缸中的蝶魚和雀鯛輕啄手心的感覺,此時迅速的在另外一旁丟些蝦仁,可以看到福氏鷹斑鯛突然衝出來搶食,又迅速的蟄伏在人造珊瑚上等待下一個蝦仁;餵食小烏賊時,看著小烏賊「賊賊」的沿著底砂,用兩隻觸手匍伏前進「偷襲」糠蝦;餵食螃蟹時,可以看到嘴裡及兩支螯都夾著蝦仁的懶綿蟹,還貪心的丟下一邊螯裡的蝦仁想搶第四塊;水管堵住,找了許久,原來是「脫逃高手」章魚穿過排水口濾網的細縫爬出而堵住;看到薯鰻缸混濁的海水,就知道牠們又打架了;看到遊客們依著自己攝影、設計及製作的解說牌找到躲在群石中擬態的小五腳虎,高喊「找到了」,不覺自己也跟著欣喜若狂;還有海洋館「救火隊」,大寶、二寶、三寶三隻珍珠魨,總是擔任生物換展期間的臨時展出生物;還有養殖站那隻「青衣」,熟到只要人一接近,就會游到水槽邊讓人撫摸…。 以上這些種種經歷與驚喜,如非親身經歷的人實難以想像那樣地令人眷戀與回味。 「喜歡」,是無庸置疑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