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人文] 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一) 作者:湯宏忠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副局長) 阿里山鄉位於中央山脈中腹,北緯23.25度,東經120.45度,東南以楠梓溪為界,毗鄰花蓮縣、高雄縣、東北以南投縣、雲林縣為界,由大武尖山、石水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所構成之阿里山山脈,海拔400-3,900公尺平均濕度在攝氏25度左右,兩季在6-9月間,雨量豐沛。 阿里山鄉原係台南洲、嘉義郡番地阿里山達邦社,民國35年光復後改制為嘉義縣吳鳳鄉 ,民國33年尚未光復前本鄉分轄鹿玉兒、石水、來吉、達邦、樂野、里佳等6個轄區,民國36年光復後改為雪峰白雪、中山、中正、香林、十字、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豐山等十四個轄區。民國78年3月本鄉原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轄區調整為中山、中正、香林、十字、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豐山等12個轄區村里,全鄉面積共427,842平方公里。 登山鐵道、森林、雲海、日出和晚霞,是阿里山五大奇景,最特別、最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日出,讓多少人情願犧牲睡眠,摸黑上祝山山頂耐心等待,其魅力可見一斑。姊妹潭則有兩個姊妹在此殉情所留下一段淒美的故事。阿里山神木群是數十棵樹齡一、二千年的紅檜,蒼勁挺拔的英姿,足與天地媲美。阿里山也是賞櫻的好地方,每年三、四月,吉野櫻、八重櫻繁花似錦,萬紫千紅,是阿里山最美麗的季節。 台灣阿里山鄉人口約有六千四百人,有漢人與鄒族 (Tsou) 原住民兩大族群,相較於漢人,長久以來鄒族原住民多居於弱勢地位,群族的競爭力較低。由於山區謀生不易,造成原住民人口外流到平地或是都會區,為了改善生活,思想較先進的父母將子女送往平地,期望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企圖改善下一代的生活,接受高等教育之後的子弟,也許不願意再回到謀生不易的山地部落對原住民而言無疑是人才的流失;年輕一輩人口外流,又對原住民傳統文化傳承產生落差;無力改善經濟的家庭則衍生酗酒、貧窮等社會問題。 因此,改善阿里山鄉鄒族原住民經濟問題為未來努力思考的方向,從這個角度做主軸,提供政府在推展鄒族原住民政策上作具體的、前瞻性的規劃與發展,以協助阿里山鄉鄒族原住民未來的發展。 一、規劃國家級大阿里山風景特定區 阿里山鄉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加上阿里山為名聞中外的風景點,為其它地區所難望其項背,所以阿里山鄉在既有的基礎持續往觀光路線發展是取得多贏策略的至善之法,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於九七年五月一日帶領十餘位專家學者針對大阿里山風景區進行實地的勘察與評鑑,但是唯獨未將屬省林務局所管轄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納入,既然對阿里山地區的遊憩資源欲做一整體的考量與規劃,而且名為「大阿里山」風景區,卻又獨漏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實有所不妥。遊憩資源屬於國家的,屬於國民全體的,不是屬於某一個地區或是某一個單位的,所以從宏觀的角度與整體的考量,發展「帶狀旅遊」以取代一成不變的定點遊憩,這對越來越重視休閒品質的現代人而言是相當實際的方式。 阿里山鄉有十二個村,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及豐富的觀光資源,諸如達邦、特富野等原住民部落的文化;里佳、山美河川生態保育;來吉、豐山、茶山、新美仍保有台灣山林未開發的原始風貌等等,不論是天然的景觀或是原住民文化傳統的人文景觀,這些都在在證明阿里山地區所擁有的豐厚觀光資源與發展的潛力,因此對阿里山的觀光旅遊應重新思考與定位,當然在發展之餘也同時兼具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我們也不願意為了發展地方,繁榮地方以這些永恆的觀光資源成為犧牲的代價。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做為主軸輔以宏觀的角度規劃,不但可以帶動其它觀光據點的發展也可以讓日漸沒落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重生的機會。阿里山鄉有8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務產業,高山茶、山葵、花卉、愛玉子等多屬高經濟作物,將這些農產品與觀光遊憩相結合,不但可以改善農民生計也可以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相關文章】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sunday/culture/culture010218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