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人文] 民族植物隨筆-麵包樹 Artocarpus altilis(Parkinson)Fosberg (下) 麵包樹另一項重要的資源,就是製作繩索及樹皮布。用來製做樹皮布的樹種,如構樹、榕樹等,多半砍取較年輕或剛生長出來的枝條;唯獨麵包樹例外,大麵包樹的樹皮才能做樹皮布。在大溪地,良好的麵包樹皮布是獻給皇家值錢的禮物。John Jenkin(1855)曾在其訪問大溪地的時候,看到一綑長150公尺寬1公尺的樹皮布。 台灣地區麵包樹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雅美人稱之為cipoho (木材黃色之意),阿美族人稱之為vacilol,其它族群則尚未有該種植物的傳統俗名。雅美族人栽植麵包樹於父系群的林地內,與台東龍眼、毛柿、大葉山欖、蘭嶼赤楠等樹種混植,偶而摘取果實水煮食用。其通直的樹幹是建造傳統住屋或製做雅美船中上層船板的主要材料,一塊船板需砍一棵種植約15至20年的大樹;如果有良好板根的麵包樹,則是製做為雅美船最上層船板(pakalateng)的最佳素材;其板根亦可用來製作盛裝食物的木盤;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砍取胸徑約60公分,生長約30年以上的樹幹,用來製做樁打小米的臼。其它的用途,則僅見朗島村於小船招魚祭時,摘取麵包樹的葉片置於漁網網袋內,懸掛於飛魚架上祈求豐魚,並於飛魚季期間水煮飛魚時,撕下一小片的麵包樹葉片,放入鍋中一起與飛魚共煮,以祈求不小心觸犯飛魚禁忌時,得以解厄。 阿美族人一樣很喜歡種麵包樹,但僅栽植一、兩株於庭院、田園空地上,主要做為乘涼及採摘果實之用。其雌株每年夏季結出大如橄欖球的果實,等到即將成熟的時候,摘下來削去外皮水煮當蔬菜佐餐食用,食用的情形比雅美族人普遍,這種吃法和稱呼(vacilol法雞露了),幾乎成了台灣各族群的普遍用語。閒暇之餘,阿美族人偶而會割裂麵包樹的樹皮,將其乳白色的汁液,取來做為黏膠或拿給小孩子當零嘴咀嚼,就像口香糖一般。 從大洋洲的島民與麵包樹的關係,再看雅美族的造船與建屋文化,然後再看阿美族人對麵包樹的使用方式,我們不得不懷疑,阿美族與雅美族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類緣關係,就如同雅美族人和菲律賓群島上的住民一般,或許再從其它植物的探討,應該會發現更值得玩味的話題。 【文章連載】 本文摘錄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080501.htm |
|
|